[转载] HR的经济学原理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学科其实都是可以相通的。一门学科中的理论经常也可以在其他的学科中看到相似的观点,或者也一样可以运用。最近看到几个经济学中的原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一样用的上。前一段时间忙,想到了却没时间写出来,现在随便说两个观点,大家指正。一、博弈。个人一直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博弈的过程。拿招聘来说,就是博弈最完美的一个体现。企业需要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求职者需要找到最好的企业,这就是个博弈的局面。在招聘之前企业都会先做准备招聘的资料,努力的把企业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求职者,好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同时求职者也会事先做好准备,调整状态,把自己的最佳状态表现给企业看。从这个角度看,大家都不算是太诚实的,都会有一些吹牛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招到什么样的员工实际上就要看求职者所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策略了,企业能做的就是找出自己的优势策略加大自己的胜算。而此刻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求职者资料的真实性上是HR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如何选择关注点也就是HR的策略,HR的任务是要通过自己的优势策略来主导面试节奏,从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真正的关注点应该是这个求职者对此职位的胜任力。错误的选择关注点所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会被求职者主导招聘的节奏,从而HR所问的问题,往往都是求职者想让HR问的问题。
二、劣币驱逐良币。在企业用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有个理论,在面试的过程中有10人都可是胜任这个职位,你需要选4个,怎么选?很多人会说把他们的能力排个序,选1—4号。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不要选前面的,要选4—7号。因为好的东西谁都想要,优秀的人也一样。首先1—4号是极为优秀的一批人,你喜欢他们,别的公司也喜欢他们,很可能来挖他们,所以他们面前的机会要比别人多,他们所面对的诱惑也比别人多,“出墙”的机会也比别人多。其次,人的能力有的时候和经历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他们的能力出众,这样的人稳定性也可能会有问题,他们是极为容易跳槽的一批人。所以如果你选了他们,那么他们跳槽的几率会大于其他人,一旦他们走人了,你的招聘就彻底的失败了,用他们的风险太大,从成本的角度看来,不划算。以此看来,企业用人的时候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人优先录用,如果把这个观点绝对化,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最优秀的人不会有工作,最后都是劣币驱逐了良币。好像屈原之所以自杀,完全是因为他要比别人更出众。
三、需求和供给。人力资源的一个循环就是需求和供给的最好体现。拿培训来说,企业都会先做培训需求分析,那我们分析的是什么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会分析下面的培训需求,但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企业的需求。这就是我们HR在做事的时候忽略了最根本的需求,所以我们提出的供给方案往往也是看着合理实际浪费的方案。记得有个统计,说是企业中员工提出的最多的培训需求就是英语培训,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员工为什么要培训英语?其实无非是想要跳槽去外企用,那么对于这样的需求,我们怎么去供给?再有就是分析需求人群,企业培训是有成本的,是一种投资,没有产出的投入是不应该出现的。那么也就是说在企业中不是每个人都要培训,现在很多HR把培训作为处理员工关系的一种手段,当然能有一定的效果,不过效果肯定有限。老实说企业中有三类员工: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的培训需求才有价值提供相应的供给,有德无才的人,你培训他,他也学不到东西;有才无德的人你培训了他,他就跳槽了,把你花的钱拿到别人那里去创造利润了,这个绝对的是在浪费。
以上几点也只是浅谈,希望大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RE:[转载] HR的经济学原理
说的挺不错的,我赞同这个观点!!!顶一下!!!
RE:[转载] HR的经济学原理
但企业需要最优秀的人,或许他会适应这个企业的文化呢,不然最优秀的岂不是永远没人要吗RE:[转载] HR的经济学原理
在这里优秀并不一定在那里也是优秀的,每个人的水平不同,那么他的层次就应该不同,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自己心态上不要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而自满,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只有一个,所以只有一个人会找不到工作,而其他人都会找到工作,然而哪个最优秀的人很可能就是老板.当然和企业的招聘策略也是有关的,大多数的企业会选择合适的人,但牛的企业就会选择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因为公司就是最优秀的,让那些最优秀的人无从去选择下一个更加优秀的公司,可能这是一种自信吧.RE:[转载] HR的经济学原理
招聘中的博弈体现的最完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