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中国的“大学”应改称“中专”作者:毛喻原
又到九月,无数高考得中的学子纷纷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也许,“中国大学”是当今中国最具欺骗性和误解性的一个字眼。我们想问,“大学”究竟是什么?中国真的存在真正的大学吗?我认为,除了极少数院校的科研机构还可勉强算是有一定级别的研究所之外(而且仅限于自然科学研究),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都可以被称为“中国中专”,即“中国中等专业技术培训学校”(主要限于实用技术)。
显然,在中国,大学这个知识的重镇、教育的基地、自由与人文思想的灵魂之所被无数非大学性质的机构、装置、单位、部门冒名顶替了。即是说,中国大学的“大学”这个名词可以和国外大学的“大学”之名进行互译、转换,但其内容却绝不可能对等、相当。不仅不能对等、相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学仅仅充当了国外一流大学的一个个培训基地,或者扮演了一种大学预科班的角色,是一种正规大学的学前教育。
大学的真正标志并不是名称、校门、校牌、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办公楼、教师公寓、学生宿舍,甚至不是具有学历资格的大学生人数和拥有学位证书的师资队伍,而是一种被称为“大学之理念”、“大学之精神”和“大学之灵魂”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大学的精神呢?既然大学是培养一个国家最文明之人的场所,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能够超越“某种”纷争、利益、偏见和意识形态森严壁垒的功能。它应以成就、完善个体的人为目的,以增加社会的道德福祉为宗旨。大学精神体现的应是一种人类可共同遵守的价值思想和人文主义内容。一般说来,这种精神应该逾越阶级、时代和民族的狭隘利益,而以维护人类言论和思想的自由,传播社会的真理和心灵的精神性信仰为己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大学只具有外部的标号和规模,只具有大学的表象和形式。无论从哪方面看,它都不像是一座够格的大学学府。
当今中国的大学,其实都不够大学的级别,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中专的水平。我们知道,大学的教学内容应有两种:一是教育;二是训练。而就教育而言,首先是人文的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涉及到能否把人培养成一个人的重大前提。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诸如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现象学、宗教学、神学等这些学科。严格说来,工商、企管、财经、金融、会计、建筑设计、广告管理、影视表演等并不属于人文科学的范围。前面列的几门人文学科我就不说了,单就哲学而论,我们的所有教学中是绝对缺少这个环节的。如果所有的中国学生都缺乏哲学的基本教育,那中国学生的人文思想底蕴便可想而知了。我认为,没有哲学,就没有人文;没有人文,也就没有大学的精神;没有大学的精神,那大学是否存在就绝对是一个问题。我们切不可认为教学楼修得高,阶梯教室建得宽敞,门牌做得金光灿灿,学生、教师人数众多,那就是大学了。否!大学实际上是依凭着它的学术水准和自由精神而存在的,是以它能产生多少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能提供多少国际上通用的顶尖人才来判定的。但我认为中国大学绝对缺乏这种精神。也许,真正高水平的人文思想和一流的研究思路还只存在在民间,真正有益于民族精神发育的思想资源和人才资源还在院墙外。在师资的遴选上,中国大学采纳的大多是政治先行的标准。这一标准无疑留住了一些“听话”的人、高智商的机会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但却同时排挤了不少真正适合从事大学教学的一流天才。
我认为中国大学的本质之伪,伪就伪在它的所谓讲师,所谓教授;所谓教学大纲,所谓教育方针。严格说来,这些教人者,这些教育者都还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教育,都还需要接受一次次的再教育。很难设想这些患有“教育不良症”的病人何以能够去把别人真正教好。
由于中国的大学尤其没有人文教育,只有训练,也许只有教,没有育,所以,中国严格说来就没有真正的大学。因为中国的大学已经丧失了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所以,中国的大学就成了没有大学灵魂的大学躯壳。这样的“大学”若仍要称它为大学,显然是用词不当,所以,我建议统称“中国中专”,这样也许更符合事实。
(毛喻原,著名学者,思想家)
RE:[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中国大学教育太滥了,老师的素质不高。而且还采用填鸭式教育,实在学不到什么东西RE:[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RE:[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我们的教育,是需要思考。RE:[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不单是大学需要思考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或许,从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规划如何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我们祖国的栋梁之材。RE:[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工作了!为什么大学一再扩招而人才需求缺口一再扩大?为什么大学教师热衷于校外活动?为什么大量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国家设立了这么多炉子,要的是钢,不是渣子!RE:[转载] 如何看待学历
上大学真的很浪费时间的,我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