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2006年12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应该追求效率第
质量和效率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招聘来的新人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效益RE:【2006年12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应该追求效率第
二者都重要,但我认为质量第一,只讲效率,招来的人质量不符合要求,那人员的流失率还是很高的.抛砖引玉
招聘的效率和质量是时常存在的矛盾,任何极端的作法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造成公司的损失。如果在短时间内一定要取舍,评估一下:现在的人员最迟可以扛多久?这是牺牲效率以找到最佳人选的底线;培训的成功率/时间成本有多大(少)?这是牺牲暂时质量以求效率的底线。但后一种作法中我们应该至少对侯选人的人品/学习能力要有充分的把握。(这几点不是HR自已关起门来评估的,是要与用人部门沟通达成一致的。)
通过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比如人才储备,选择优秀的招聘供应商,了解行业动态;在招聘的过程中多与用人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真实的需求,加快反馈和调整步骤等;随着HR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内部沟通的成熟,这一矛盾会得到缓解,真的有困难,也比较容易得到其他部门的理解。用户“时代快车”于2006-12-26 16:15:47编辑过此帖。
RE:【2006年12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应该追求效率第
效率和质量哪个第一?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好象是都挺重要的,可是对于一个企业的HR来说,你必须对这个企业招聘结果负责的.所以分析哪个第一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刚才也说了,那只是从字面意思来说的.在这里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一下,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我想都是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的.简单的效率第一只能得到微弱的短期利益.而要做到企业的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就必然要选择质量第一.这才是支持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当然,在质量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效率的问题.但在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就去单方面追求效率第一,这无疑是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判除了死刑.这对于企业的生死存亡相当重要.当然了如果真的出现题目所说的那样,我宁可做一时的“肉夹馍”,也不愿让老板说我"大脑进水".
讨论这种问题本身就是脑子进水
楼主,不好意思,这种问题怎么讨论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永远都不知道答案的,这样对于一些新进入HR的朋友会造成很多误导,对他们对大家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帮助.大家下次可否讨论这样的问题:大家谈谈自己公司2006年招聘的一些数据,如我们的面试一次通过率为此34%,招聘周期平均为22天,招聘成本(隐性+显性)180元/人,招聘人数248人/今年(78%以上为本科或以上),试用期淘汰率(被动+主动)25%,用人部门反馈:基本满意
企业情况:制造业外企,工作关系简单,企业处于上升期
就上面的每一个数据,作为专职招聘的都值得去深究的.
当然,任何数据失去特定企业的支持,可能连借鉴的意义都不大,建议大家在讨论类似问题时,把企业的简单情况介绍一下.
对于招聘效率和招聘质量,企业状况不同,衡量标准不同,讨论有什么意义?
失礼了,
RE:【2006年12月招聘版有奖讨论话题】:招聘应该追求效率第
会出现这个讨论,个人觉得问题还是因为HR的整体工作不到位。第一、招聘的质量和效率,从总体来说,含义应该是一样的;
第二、招聘的质量和效率,不仅仅只体现在招聘这一个环节,海应该涉及到岗前培训、企业文化等方面;
第三、评估招聘质量和效率的尺度问题,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只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参考意义有限。
是有点进水了,呵呵
各位同行:大家好!首先祝大家2007年好运!感谢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智子的辛勤工作,让我们在2006年有了一个经常交流的地方,还感谢跟贴的朋友,特别是ZJHOUR GREGER 大象无行 时代快车 杨佳良 白日做梦 JACK_GUAN 你们的帖子给了我很多启发,谢谢!
我提出这个“效率与质量或曰匹配”的话题,既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工作中的真实的苦恼和郁闷,有时候还是撕心裂肺的痛苦。每当有员工离职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心痛,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无法对人诉说,那就更痛苦了。就公司员工离职问题,我在2006年做过一个统计,现附在下面,隐去无法上传的图表,各位有兴趣就看看,说说。从文件中各位可能会看出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像白日做梦说的,“讨论这种问题本身就是脑子进水”呵呵,文件长了一点,耽误各位时间,抱歉。
再次祝大家2007年快乐!
是有点进水,呵呵
离职员工统计分析及招聘工作改进探讨——人力分析会汇报之一
从2003年5月(非典时期)到现在,整整三年过去了,无论在组织结构和业务发展等方面,公司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变化。在这三年里,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无论是公司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建设,还是人力资源基础工作,或是公司人力团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对公司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成绩是主要的,是有目共睹的。在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岗位体系建立、薪酬绩效、劳动关系、员工福利、人力软件、KM管理等人力基础工作方面,公司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喜可贺。
在充分肯定三年来人力资源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看不到问题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低级的错误。
本文不是对三年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整体总结,只是对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一个问题——员工离职的问题,作一些统计分析,借此对今后的招聘工作做一些改进探讨。本文主要是找问题、挑毛病,侧重找出改进招聘工作的方式方法,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三年来的人力资源工作。
说清楚昨天的事儿,干漂亮今天的事儿,想明白明天的事儿,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期望。
是有点进水,呵呵 2
一、三年来离职员工情况分析根据离职员工档案统计,三年来进入公司且在公司工作不满一年的员工共有148人。对于2003年员工总数80人左右,2006年员工总数140人左右的一家非人员快速流动行业的公司来说,离职员工三年累计超过现有员工总数,无论如何这个数字是超常规了。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148名离职员工和21名在司工作一年以上的离职员工的部分情况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
1、离职员工学历百分比(100%=148人)
硕士以上:16人 占11%
本科学历:51人 占34%
大专学历:68人 占46%
大专以下:13人 占9%
简要分析说明1:
离职员工的学历比例从数字上看基本正常,高中低学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符合一般单位的用人规律,但是从我司的实际情况看,硕士以上学历的员工离职率太高了,基本上没干满一年就都流失了。对公司来说,成本太高,损失太大。
公司是从2003年开始招聘高学历员工的,招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人力部自行招聘,二是委托猎头公司招聘。三年来共招聘18人,到目前已有16人离职。16人当中通过猎头招聘的有3人,已经全部离职,其他人是人力部招聘的。
两种形式的招聘,在高学历员工招聘中都不成功,应该总结经验教训。
2、离职员工男女比例(100%=148人)
男员工:110人 占74%
女员工:38人 占26%
其中:
硕士以上:男员工13人 占81% 女员工3人 占19%
本科学历:男员工36人 占70% 女员工15人 占30%
大专学历:男员工49人 占72% 女员工19人 占28%
大专以下:男员工10人 占73% 女员工3人 占27%
简要分析说明2:
离职员工的男女比例基本正常。虽然男员工比例较大,但从公司的行业特点来说,基本属于正常。
3、离职员工人均在公司工作时间
硕士以上:人均在司工作时间 4.8个月
本科学历:人均在司工作时间 3个月
大专学历:人均在司工作时间 4.3个月
大专以下:人均在司工作时间 3个月
简要分析说明3:
离职员工人均在司工作时间在3-5个月,对企业来说这是最不利的时间段:离职员工对企业刚认识,还谈不上给公司创造价值,企业对辞退的员工还要支付经济补偿,因为过了试用期。
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招聘的严格把关问题,二是岗前培训期的概念和试用期考核问题。
是有点进水,呵呵 3
4、离职员工离职类型(辞退、辞职)硕士以上:公司辞退4人 占25% 员工辞职12人占75%
本科学历:公司辞退24人 占47% 员工辞职27人 占53%
大专学历:公司辞退47人 占69% 员工辞职21人 占31%
大专以下:公司辞退10人 占77% 员工辞职3人 占23%
公司辞退员工85人 占总数的57% 员工辞职63人 占总数的43%
简要分析说明4:
离职类型的数据说明,高学历员工多数对公司目前的条件满意度较低,本科学历满意度各一半,公司对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满意度较低,辞退比例较大。
从招聘角度说,招聘高学历员工时,不仅要考虑员工符合公司用人资质,还要考虑员工是否认可公司的条件和要求,不然,即使招进来,也留不住。
招聘大专和大专以下的学历员工时,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辞退员工成本是很高的。
5、离职员工汽车专业学历情况
硕士以上:汽车专业学历的1人,占硕士以上学历的6%
本科学历:汽车专业学历的4人,占本科学历的8%
大专学历:汽车专业学历的12人,占大专学历的18%
大专以下:汽车专业学历的7人,占大专以下学历的54%
简要分析说明5:
离职员工有专业学历背景的人数太少,而且越是高学历的越少。没有专业背景工作起来难度很大,这也是新员工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招聘有专业背景的员工比较难,但也应该坚持,不然多数情况下会做大量的无用功。
6、离职员工任职情况
硕士以上:经理以上职位的16人,占硕士以上学历的100%
经理以下职位的,没有
本科学历:经理以上职位的24人,占本科学历的47%
经理以下职位的27人,占本科学历的53%
大专学历:经理以上职位的7人,占本科学历的10%
经理以下职位的61人,占本科学历的90%
大专以下:经理以上职位的没有
经理以下职位的13人,占大专以下学历的100%
经理以上:47人,占总数的32%
简要分析说明6:
学历的高低与任职情况呈正态分布,比较正常。但是离职员工中有32%的人是经理以上的管理干部,这个比例太大了,远远超过现有员工比例。这种现象非常不好,给人以干部大出血的感觉,应该认真思考对策。
7、离职员工工作类别情况
硕士以上:主要做业务工作的8人,占硕士以上学历的50%
主要做管理、职能、服务工作的8人,占硕士以上学历的50%
本科学历:主要做业务工作的37人,占本科学历的72%
主要做管理、职能、服务工作的14人,占本科学历的28%
大专学历:主要做业务工作的61人,占大专学历的90%
主要做管理、职能、服务工作的7人,占大专学历的10%
大专以下:主要做业务工作的13人,占大专以下学历的100%
主要做管理、职能、服务工作的,没有
业务人员:119人,占总数的80%
简要分析说明7:
各学历层次中管理和业务的人数比例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即学历从低到高管理人员逐步增加。
离职员工中业务人员比例有些高,公司培养一名业务人员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这些人离职后基本上不会离开本行业,我们为其他公司免费培养了人才和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