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岗位竞争 上海人度假不忘充电(转贴)
来一场头脑风暴今年国庆怎么过?读书上课充电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不少上海人选择了在课堂中给自己来一场“头脑风暴”的度假方式,在学习中挑战自我,充实自我。
德国罗伯资-迈尔有限公司中国区经理吕立荣说起了他的十一计划:“10月4日我飞北京,到清华大学去上EMBA的课程,6日晚上再飞回来。”清华EMBA的学费颇高,再加上每月来回2次的飞机票,这个电可充得不便宜。
“中国加入世贸后,我觉得原来的管理知识跟不上上海的快速变化,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不能时刻与国际接轨就意味着淘汰,像六西格马、ERP之类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不经过专门的学习很难掌握,所以我选择了清华。”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十一假期让他们拥有了难得的连续学习时间,“所以一定要把它的效用最大化”,坐在课堂里充电在他们眼中是最经济的度假方式。
老板、经理们忙着“补课”,工薪族们也没闲着。在英华美教英语的方芳,虽然手持专业英语八级证书,但她还是“得陇望蜀”,“我的目标是在国庆后拿下高级口译证书。与大学生为找工作而考口译不同,我只是想通过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听我的课,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个国庆,除了在英华美为假日充电的学生上课外,剩下的时间就都交给它了。”在外企工作的朱琳小姐节前报名参加了“IIEI国际商务物流师认证”。“虽然为期两个月的周末培训价格不菲,不过想想这张国际物流业的准入证在未来可能带来的高收入,近万元的认证费也就物有所值了。”国庆期间,沪上不少培训机构在学员的要求下,将排出十一下半段的课程表。自我充电已经成为沪上上班族的一种“群体性消费”,充电不仅能让自己升值,更是为了让自己“保值”———现在国企、公务员、私企的竞争和外企同样激烈,如果你停止学习,就等于堵死了晋升的通道,也让自己在未来的跳槽大战中提前处于劣势。“用今天的投入,换明天的产出”,这样的充电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参与充电的也不是只有少壮派。如今的培训市场,年龄、行业和学科的界限已被打破,4050人员甚至老年人都加入了自我充电的行列,学中文的可以考会计,当老师的可以学物流,20岁的大学生很可能考不过50岁的中年人,关键就看你自己的能量有多大,有没有挑战自我的勇气。
今年国庆怎么过?给自己安排一张充电用的课程表吧。
激烈
我们也想做,但不知道成本大不大
已经有很多公司做了
企业内训的资料不好编写亚
RE:直面岗位竞争 上海人度假不忘充电(转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