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白鲸》——史诗般的影片
我且不论《白鲸》那本书,我说的是由那六十多万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影的名字也正是《白鲸》。这是一场沉思录般的电影,如但丁般深刻。我且不吝笔墨地夸奖它,因为它确实不同凡响。《白鲸》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作者将这本书题献给美国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霍桑。我曾也不此书与或桑之间的关系,直到某日看到我国当代作家格非的文章,才大约明白。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便是:邪恶并不存在于人的生命体之外,而是一直藏匿于人的内心深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可能面临的最大灾难或悲剧并非来自于我们习以为常的外部环境的“他者”,而是内心的桎梏、窒息、紊乱和疯狂。
看完电影《白鲸》,想必有许多人喘不过气来,当船长亚哈的尸体被捆绑在庞大的白鲸身体上,当白鲸将人类的船如积木般摧毁,那种震慑人心的力量便从银屏中投射到观众的心里。这像是一部厚重的寓言,它告诉我们一个莎士比亚时常提起的主题:人是自我的囚徒!
在影片《白鲸》中,有两位战士:亚哈与白鲸。前者是一位充满了疯子与英雄气质的人类,后者是为生存而拼搏的斗士。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是由两者间不可消磨的矛盾而引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沉重而崇高的悲剧。
这部影片脱胎自小说,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麦尔维尔小说独特的炽烈与奔放,犹如宗教剧般神秘而典雅,如戏剧般激烈而狂暴。那除却天空外无可比拟得辽阔的海洋,那孤独而危险的捕鲸船,那恶魔般传奇的船长……无一不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在整个故事发展中,最激烈的莫过于结尾处船员与白鲸的抵死搏斗。白鲸是海洋上的死神,它几乎是凌然不可侵犯的。除了船长亚哈之外,好像所有的与白鲸交过手的幸存者、甚至包括那些偶尔听说过它名字的水手都将它视为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每一次的交战只是徒然地增加水手对于它的敬畏罢了。亚哈在多年前便与白鲸较量过,他的一条腿就是被白鲸所毁掉的。如今,亚哈以近乎疯狂的仇恨与热情将与之决斗的信念坚如铁石。不杀白鲸,誓不罢休。
从亚哈船长的勇气与壮举来看,《白鲸》无疑是一部悲壮的赞美诗。它讴歌伟大的浪漫主义英雄气节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豪迈的现实主义战士气概。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深刻揭示的: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败则败矣,要死得其所。
对于船长亚哈之死,无需挽歌,只需赞歌。这位失败的英雄坐镇着海船,坐镇着这部影片,使得《白鲸》充满了史诗般的气质。正如亚哈所说:世上只有一位上帝,是主。这艘船上,只有一位船长。
另外,神秘主义与宗教意味一直贯穿了整部影片。在小说《白鲸》中也是如此。作者麦尔维尔刻意营造出来这种古墓与教堂般的氛围,配以豪迈、苍凉、悲壮的底色,将整部小说,整部影片打造得厚重而阔气。它让人无法正常喘息。
戏剧化的氛围,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氛从影片中以第一人称存在的实玛利出航之初便诞生了。当实玛利即将踏上海船“裴廓德”号之时,就有一位怪人告诉他几句预言或者诅咒般的怪话,听得人毛骨悚然。这位怪人取着圣经里人物的名字――以利亚,他或许是个骗子,或许是卜者。看完影片,我知道他是后者。可依旧难以推敲出此人的真正来历。当“裴廓德”号离开港口之后,恶兆接踵而来。这些玄之又玄的事情,为影片涂上了一层雾气般朦胧的色彩。
此类无法捉摸的奇异细节正是《白鲸》与众不同的强烈魅力所在。这种暗示与宿命色彩将整部影片笼罩起来,从“裴廓德”号出海到沉没,整个过程中,这种氛围都如同坟墓的路盖般套在海员们的头上,天空一般。
《白鲸》中的白鲸可以说是最大的恶魔,也是最可怜的受害者,它出场的时候,气势何等壮阔,可当看到它全身所插的旧矛,四面被困束的绳索,即便是仇恨它的人类,也未免感触到疼痛与悲凉。它的躯体是如此庞大,而它的生命所承受的痛苦也是无比沉重。即使它破坏了“裴廓德”号,它将“裴廓德”号的船员杀得只剩一个,它也不是胜利者。对于白鲸而言,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只有存活与死亡。它是最原始的。原始即无道德。
白鲸杀人,并非禀承上帝的旨意,也非内心的罪恶。它只是为生存作斗争,无论是破坏还是建设。白鲸与船长的矛盾仿佛叛道者与卫道者的冲突,作者将两者安排在一个不死不休的场景中。影片强烈地渲染出“裴廓德”号处于危险,而潜藏的内容是白鲸也处于同样一种危险之中。最终结局是人类在毁灭白鲸的途中被白鲸所毁灭。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感喟。
亚哈船长之死引起的众多船员之死极为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念,个人的毁灭极为可能引起群体的毁灭。有关于这场大死亡,早在以利亚的口中得到预言,这样,死亡便比最初的本意更增添了压抑感。他们并非只是死去,而且是不得不死。悲观的宿命论将海员与船长的早早的捆绑在十字架下,在这点上,我对于《白鲸》的作者是不满的。生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死亡与意外死亡都是正常的发展方式。
《白鲸》这本书被格非盛赞为美国最伟大、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我不置可否。不过,从电影和书给人的震撼感来说,《白鲸》确实深藏着非比寻常的力量,就好比一条真正的白色巨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