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0:45: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仇人宰相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人与人相处,都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老板与下属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你下属难堪,而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你打击了你的下属,最终受伤害的还不是公司?
  一个企业领导,能做到像齐桓公这般不计个人恩怨,是企业发展的又一个契机。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0:46: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镏铢必较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总是会为自己的集体每分必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候后退一步给对手一个机会对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广东某集团和杭州某集团是国内饮料市场一对有名的竞争对手,在杭州集团遭遇困境的时候广东这个厂家并没有像大家通常的做法那样给予狠狠一击,而是给予对手喘息之机,最后两家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共同的市场做大,都得到了好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竞争对手之所以成为你的竞争对手,肯定有你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一股力量,何乐而不为?利弊的权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考虑得失不仅仅只是眼前,要考虑到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0:47: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诗人。他的诗大多富有禅理,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充满了为人处世的机智。平白无故地被人辱骂,当然很不乐意。但应该知道,这种张口就骂的人,一般都没有修养,没有风度,有什么必要与他们一般见识,争论不休呢?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一个优秀的领导,是受人尊敬的。但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这么复杂,有人尊重你,就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你不顺眼。无中生有地给你捏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团队,因为你的优秀掩盖另外一些人的才华,难免有人会想出各种毒招来陷害你,怎么办?

   一一应对?那正中对手下怀,你还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的正事吗?那不是正好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为了一点小事而怀恨在心,矛盾就会逐渐扩大,以至于怨怨相报,不可收拾。

   “亲贤臣,远小人”,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不与小人周旋,是明智之举。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0:50: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太宗忘事

    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有雅量。比如宋太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宽容是一个老板的美德。

  现代的领导,都难免遇到下属冲撞自己、对自己不尊的时候,学学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下相处也不会尴尬,你的部署更会为你倾犬马之劳。

  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心胸宽广能容纳百川。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领导者。

  优秀的管理人员会尽量避免说不,以免伤害对方。他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他们也绝不会说不敢面对问题或向员工投降。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0:52: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不要“吓”我

    《庄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惠施在魏国当相国,庄周跑去要与他会面。惠施听人说,庄周这次来魏国的目的,是想取他相国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紧张,命令官兵在都城搜捕了三天三夜,但还没抓到庄周。正当惠施坐立不安而又无可奈何之时,庄周却自己找上门来了,还对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了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身,不是仙果它不会吃,不是清冽的甘泉它不会喝。猫头鹰弄到了一只死了好几天,身体都腐朽了的老鼠,正巧该鸟飞过,猫头鹰抬头看见了,以为这只鸟想吃它的老鼠,于是发出惊叫:'吓!'现在,你难道也要用魏国来'吓'我吗?”

  在我们现代社会,像惠施与猫头鹰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其实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有的人害怕有才能的人调入自己的单位或部门,担心自己的地位保不住,被人取而代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整这个人。
  其实,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在是竞争的时代,巨石尚且压不住雨后春笋冒尖,你即使百般阻挠,能阻止新苗不脱颖而出吗?二是你现在的位子,在你眼里是宝座,人家是不是稀罕呢?

  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是要处心积虑地去压制你的属下,而是要想方设法,怎么让这些比你更优秀的人为你效忠。当然,在你海纳百川,择贤用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身的学习与完善。
  纵使千鸟掠过,我自岿然不动。

  能把别人优点变成自己优点的人,一定能成为无往不胜的老大。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0:54: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商鞅守诺

      《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

  我国古人很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守信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讲不讲信用,只是关系到人际关系;而政治家、军事家讲不讲信用,则关系到治国、治军的大事。

  在今天,守信更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提到自己的宣传口号时也总会出现守信这两个字。

  虽然说守信大家都知道说,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总有些人会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不能遵守他的诺言。作为一个管理者,在这方面尤其应该重视。特别是有的领导者,当下属做了一件很令自己高兴的事的时候,总会脱口而出许下一个什么诺言。而他们的许诺大多和升职、加薪有关,这就让下属引颈期盼。可由于工作繁忙,他也许说过之后就忘记了,这样的结果会极大地挫伤下属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领导人不遵守自己的诺言将会使下属很快产生对上司的不信任感,得不到群众信任的上司怎么可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做出优秀的成绩呢?领导者的成功总是和团队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所以尤其不能轻视自己对下属的许诺,要么坚决不许诺,许诺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后会带来一些损失,否则,作为领导者失去的东西将会更多。

  丧失信用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告诉别人一个永远也找不到水源的沙漠。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8:45: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灵机一动

  [一项创新与发明,经常来自一瞬间的灵感。]

  一项创新与发明,经常来自一瞬间的灵感,美国人金吉利发明安全刮须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金吉利在三十六岁时,还是一家瓶塞公司的推销员,他虽然很早就想致力于新产品的发明,但是一直摸不著头绪。

  他的老板告诉他:[好的发明无非满足人们的需要罢了!]

  金吉利牢记了这句话,时时刻刻把这种想法与日常用品联想在一起。有一天早上,他拿起剃刀,心想:[剃刀老会刮破脸,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刮不破脸的剃刀呢?还有,为什么刮须刀要用这么多的钢铁呢?刮须时,其实只要刀刃部分就行,其他的刀身根本是多余的。]

  于是,安全刮须刀的构想,便在脑海里萌芽了。

  金吉利事后回忆那灵机一动的时刻说:[我手中拿著剃刀,就像一只快要下蛋的鸟儿,眯著双眼,注视著剃刀,心中的许多疑问,突然之间有了答案。这些答案,并非一点一滴累积的结果,而是一瞬间的灵感。]

  不久之后,脑海里出现了安全刮须刀的全貌:刀片中间用金属板夹往,刀的两边都有刀刃,正中加上一把支撑的柄,既安全又锋利。就这样,诞生了我们现在每天所用安全刮须刀。

  美国著名的高露洁牙膏销路激增的创意,即赠送一万美元开征求杰出的创意——谁若能想出使高露洁牙膏销路激增的创意,即赠送一万美元将金。

  在千千万万应惩者之中,有一个人中选,他的创意只有二行字:很简单,只要把高露洁牙膏的管口放大百分之五十,那么消费者每天在勿忙中所挤出的牙膏,自然会多出一半,牙膏的销路因而会激增。

  这又是瞬间灵感所激发出的杰出创意。

  作家詹宏志说:[当资讯社会来临时,脑力比财力更重要,观念比资本更实用。]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8:46: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无私、无求、无怨

  [为人处世一定要讲道义,不可为了自己,就丢下朋友不管了。]

  吴三连现在任台南纺织公司董事长,曾任台北市长与国大代表,他为人处世有一套[三无哲学],所谓[三无]就是:[无私、无求和无怨]。

  他不但能识人,也能用人,而且一向大公无私,唯才是用。以前曾有人劝他加入政党,并告之政治生涯可因此而一帆风顺。他听到这种说词后,反而打消了原本参加的动机。这是无私。

  他一生都在服务社会,不求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拥有的企业虽多,但大都是别人出钱,请他去主持。他的钱财都是左手进,右手出,全拿来帮助别人,所以一生很刻苦。这是无求。

  他非常推崇郑板桥[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不但身体力行,而且经常以此勉励别人(请参阅本书第五六百页),所以即使吃了一点亏,也从不和人计较。这是无怨。

  此外,吴三连很喜欢一则颇富启示性的故事。

  某甲与某乙为深交好友。有一天,两人结伴路过一座山头,某甲走在前,某乙尾随在后。忽然由林中走出一只大黑熊,某甲看见后,竟不通知某乙,自已急忙爬到树上避难。

  等某乙发现大黑熊时,已经来不及躲避,情急之下装死倒在路旁。据说熊不吃未腐烂的尸体,所以它走到某乙的身旁,闻闻他的身体,以为某乙已死,想等尸体腐烂后再来食用,于是乃掉头而去。

  等熊走后,某甲从树上下来,他很奇怪熊为何没咬某乙,就问某乙说:[大黑熊在你耳边跟你说了些什么呢?]

  某乙说:[大黑熊告诉我,你的朋友太自私了,无情无义,以后不要跟他来往了。]

  某甲羞愧得无地自容,连忙低头离去。

  吴三连经常以这一则故事勉励年轻人,为人处世一定要讲道义,不可像某甲那样,为了顾自己,就丢下朋友不管了。

  自立晚报社长吴丰山说:[别人尊敬三老(指吴三连),都是因为他的道德人格,而不是他的事业做得有多大。]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8:47: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甘薯的浮沉

  [人的一生,总是浮浮沉沉的;不会永远春风得意,也不会永远穷困了倒。]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寿得寿(他今年九四岁)。像他这样名、利、寿三者得兼的,在人类史上,恐怕找不出几个人。

  综观松下的一生,其实充满了不幸与坎坷。他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丧父;十七岁差一点淹死;二十岁不但丧母,而且得肺病几乎亡故;三十四岁时,唯一的儿子出生,仅六个月就病故;而且他一生受病魔纠缠,四十岁之前,有一半的时间因病卧床。

  然而,他有积极的人生观,认为坏运能变成好运,危机就是转机,任何逆境都能转变成为顺境。这是他获得名、利、寿的主要原因。

  当他遭受挫折与打击时,他就会想起乡下人洗甘薯的那一幕。

  乡下人洗甘薯的景象是这样的:

  木制的特大号水桶里,装满了要洗的甘薯,乡下人站在木桶边,用一根扁平的木棍不停地搅拌著。在木松里,大小不一的甘薯,随著木棍的搅动,忽沉、忽现。浮在上面的甘薯,不会永远在上面;沉在下面的,也不会永远在下面。总是浮浮沉沉,互有转替。

  松下说:[这种浮浮沉沉,互有轮转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写照。每一个人的一生,就像那个甘薯一样,总是一浮一沉,就是对每个人最好的磨练。]

  挫折的本身,隐含正面的意义。松下就是本著这种积极的人生观,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最后终于造就了他非凡的功业。

  明儒高攀龙说:[人生处顺境,好过却险;处逆境,难过却稳。]

烟雨紫竹 发表于 2007-10-25 18:48:00

RE:[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从基层干起

  [房子要盖得好,看地基;球要打得好看基本动作;要成功,必须从最本处著手。]

  日前参加一个非正式的座谈会,会中有一位经营者感叹地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不好用,乍看之下是个人才,可是当你有意栽培他,要他从基层干起时,他却因吃不了基层工作之苦而离职了。]

  与会的其他企业老板,也异口同声地表有相同的困扰。

  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被某公司录用后,常以为凭自己的学历。干个小主管应当绰绰有余了,所以大都不愿从基层干起。殊不知,学历只不过代表学到了若干知识,这些知识管不管用,还有待考验,所以,若不从革层工作经验中,培养工作实力的话,终究眼高手低,难成大器。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台塑的[轮班训练]。

  台塑的大专新进人员,都得接受为期六个月的轮班训练。受训人员必须从操作、打包、搬运、保养等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为训练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培养坚强的实力基础。

  曾经有人问台塑董事长王永庆,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他回答说:[刻苦耐劳,从基层干起。]

  房子盖得好,看地基;球队要打得好,看基本动作;要成功,必须从基层干起。基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凡事都必须从最根本处著手,他日才会有成],只不过大多数的人都忽略了它。

  王永庆说:[年轻人在企业界,只要努力,一年可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