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 发表于 2008-9-22 22:37:00

回复: 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2)
沟通:是聊天吗?

你们都在说“沟通”,但是不知道怎么沟通。我强调的是有效的沟通,两个人沟通了半天,等到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都在自说自话,或者胡扯,或者说一些天气、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没有牵扯到主题上面;或者即使扯到主题上了,却让人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这样的沟通基本上是无效的。

说说孩子的屎尿是必要的,说说的天气的好坏也是有必要,这些是为了建立一种互信,而互信恰好是沟通的基础。

别人不相信你,为什么要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呢?万一你告诉别人呢?万一你告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告诉你,现实生活中,君子少!你敢于“不同”我的观点,我就将你打入我的黑名单!现实生活中这样心胸狭窄的小人并不鲜见。

所以,你有时候互信的基础仅仅是你表示赞同对方的观点、支持对方的观点,首先建立起一种共同对话的观点。这是技巧之一。

第二个技巧是不要用非常正式的方式、正式的态度、正式的语气。我们的汉语的近一个世纪以来,所谓“正式”表达大家都知道,往往就是“谎言”的代名词,鬼话连篇的代名词。所有的大会、小会上,大家随处可见这样的“正式”表达。所以,你一旦陷入“正式”的陷阱,你什么也别想知道了,鬼才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

反倒是西安人所说的“谝闲传”,四川人所讲的“摆龙门阵”,东北人所讲的“唠嗑”,北京人过去所讲的“侃大山”,你如果创造了这样的沟通环境,往往让人放松戒备,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听话要听话外之音。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代那些文人骂人水平特别高,拐弯抹角、指桑骂槐,如果脏话连篇那显得咱多没水平。这是我们中国的宝贵传统文化之一,我们要好好继承。我们说话的重点意思的话外,你听到的只是不重要的表面或者冰山的一角,最重要的在里面呢。

话里有话就是这意思。有时候,你听了这一句,不知道啥意思。你如果再用上述办法沟通另外相关的几个当事人,他如果也能透漏一点冰山的一角,你通过收集的多方信息的分析,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隔岸观火 发表于 2008-9-22 22:38:00

回复: 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3)
引导:是勾引吗?



引导是因为我们的刊物需要方向。一本刊物只有一个声音“全国山河一片红”,天天都是《好日子》,显然是不正常的。可是冲突的太厉害也不好,要有主流支流的区分,要把舆论往主流方面引,允支流发出一些不同看法。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不一定合适,也有不少的刊物,一本杂志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未尝不是好事。



特别是采访的过程中,因为你是有准备的,对方即使你预约了,往往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所以你有时候需要给出你所准备的多个答案,供毫无准备的对方选择。往往是这样发问:



“您觉得,×××还是×××更适合这个这个工作岗位?”



“您所说的××具体是指×××,还是指×××?”



“我理解的×××是这样的×××,不知道对不对?”



要给我们的被采访者“选择题”,然后根据选择题进行展开而成为“论述题”,而不是干巴巴的“问答题”。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引导。



内刊编辑很容易在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或者有意无意将对方的一些重要观点漏掉,而将领导意志、个人好恶强加于被采访的对象,有意识地给对方灌输一些理念,让对方接受,或者歪曲对方的意思。



当然,采访过程中,肯定有与主流舆论非常矛盾的观点,这些观点能不能出现在刊物上,你拥有决定的权利。选择哪些观点,排除哪些观点,这也是舆论的引导,而你的选择与排除是要有依据的,不能凭个人好恶。我认为的依据就是企业的自身发展利益,这些依据从调研中得来。

隔岸观火 发表于 2008-9-22 22:38:00

回复: 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4)
制度:是鸡肋吗?



我们建立了制度,将每一期的投稿内容分派到每一个子公司,然后由每一个公司分配给每一个部门,最后在部门内部分配给人。如果完不成,责任可以直接追究到个人头上,一旦责任落实到人,这似乎对内刊编辑部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情。



如果这么搞,我敢保证你的稿件质量直线下降。这种机制可以“制作”出一本仅仅可以算的上“合格”的内刊“产品”,但是做不出一本好的内部刊物来。



这就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严酷的制度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是无效的。依我看,在制造业、在工厂里面是有效的,而在内刊编辑过程中,效用似乎不明显。前者有严格的衡量标准,后者的标准比较模糊,你以为不够发表标准,而作者会认为你的眼光有问题,容易怨声载道。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没有一定的“任务分配”,那么子公司的管理者、部门经理们凭什么认为这是他们的“分内之事”,凭什么要花力气去做?



是不是鸡肋,我一直没搞清楚,希望你们继续把它搞清楚,类似的制度究竟要不要?



5)
基业长青:可能吗?



刚才,调研的问题我谈了,沟通的问题谈了,特别是最重要的“引导”的问题我也谈了。可是我们要把舆论往哪里引导?往一个“好的企业”方向上引导,一种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上引导,这就牵扯出一些列的问题。



首先是,你有没有引导的权利?企业有没有赋予你“引导”一个企业的文化方向的权利。



其次,什么样的企业是优秀企业?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企业距离优秀企业还有哪些距离?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可以扭转这种局面?我们企业现在缺什么?需要补充哪些“元素”?



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老板想把企业往好做,有长远的考虑,为了做好企业,他可以放弃自己的一些权力与利益,这是其一。其二,老板是老板,企业是企业,老板不等于企业。



我们前面所谈的所有的问题,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深层次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本质”的东西,核心的问题。



他没有什么打算,仅仅是看别人有他也有,做一份“简报”足矣,我前文说的所有话都成了废话,遑论“引导”。



他有赚钱的想法,仅仅是赚钱,管理、企业好坏、百年企业没有概念,做内刊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钱赚的更多。这样的内刊,但求印刷精美,内容其实无妨。这样的企业需要你的“自作多情的”所谓“引导”吗?



他想做好事业。但同时他就等于企业,企业就等于他;多合理的制度,不通过合理程序,他一句话就给废除了。所有的人,唯他的马首是瞻。你难道可以自由地将企业往一个理想中的“优秀”去引导吗?



我们需要一个好老板,允许我们引导,愿意我们按照“理想”的优秀企业,去引导,而且要切实地按照优秀的企业一步一步地去做。但这肯定是一个“理想”中的“老板”,现实中绝对是寥若星辰。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稀里糊涂地做,有时候做了员工释放不满的通道,偶尔也被老板当作枪手,哪能分得那么清楚啊,只要不违背企业的整体利益或者具体部门的利益,大家都相安无事。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力争”去做,在夹缝中爬行,理想状态是没有的。



谁说的“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说,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的性格就是企业的性格。其实往深处看,何止“企业文化”呀,大多数企业的生死都由老板决定,何况小小一“文化”耳!



所有,我们有时候其实不必那么紧张。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害了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我们以为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影响世界,其实我们根本什么也决定不了,只有别人给了你这个权利你才能稍微做一点点。



你的企业情况我不了解,你要把你的企业文化引导到哪里,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吧。
做人要厚道。

小鱼好懒 发表于 2008-10-11 10:14:00

回复: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写得很好啊

指导意义很不错!
学习了

jessica925 发表于 2008-10-14 00:08:00

回复: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真的好全面啊!谢谢!

toxic22 发表于 2008-10-29 13:09:00

回复: 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太有价值了...

收藏!

小宝19 发表于 2009-9-15 09:17:00

回复: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好,非常好,以后肯定 用的找的,呵呵

楚楚529 发表于 2009-9-15 11:34:00

回复: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真好,要细细学习

绿筱筱 发表于 2009-11-28 14:09:00

回复: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感受颇多,很好

标哥001 发表于 2009-12-2 21:59:00

回复: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很有指导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