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unnyhoo 发表于 2008-9-24 00:53:00

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办公室里的佼佼者,除了要懂得同事间相处的各种微妙的学问,深谙往来应酬之道,以便以一个深受欢迎的面孔出现在领导、同事们面前,赢得主动进攻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深知什么会威胁你的前途和机会,使得你功败垂成。

  中国有句充满辩证色彩的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恐怕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人在真工作、谋生的圈子里都有可能遇到种种"陷井",而这些"陷井"足以挫败人的成功热情。虽然我们未必会去做设"陷井"的人,但是如果要做赢家,就必须连别人也考虑进去,并且处理与他们之间的问题。虽说"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这个瞬息方变、人心不古的竞争时代里,永远都被人"负"的人,也许只能永远去做那颗被大浪淘走的小沙粒了。

  切会,"非常现实"的人可谓趔来越当,凡事符从利益着眼,有利益关系的习以称日遭弟,不分你我,一日出现利益冲突,便宜即恶言相同、互相使坏。雅怪一位作家不无感慨地说:"要生存于这个不忘的时代里,有必要实行一套不忘时代的哲学。"虽说此话听来难免过于悲观,但设留处地,将)m比W地细想一番,却也不无道理。至少在那个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光都要消耗在其中的办公室里,练就一易得以抵挡暗偷、明哲保易的"铁布衫",还是大有污益的。拉护祖利方他不受伤害有好的篱笆才有好的邻居。

——(美)弗罗斯特

  比尔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律师,不久前离开了与朋友合开的那家律师事务所开始另立门户,由于工作很多,只好又雇了一位律师助理琳达。琳达做事很不认真,经常心猿意马,丢三落四,给比尔误了不少事。起初比尔发现琳达不是自己想要雇的那种人,很令自己失望,虽然有些恼怒,却也没说什么,因为他一向是个不愿与人轻易翻脸的人。就这样,一直到办公室里变得象个废纸收购站,需要的卷宗总也找不到,吩咐的任务十有八九都被无限期地拖延,毫无效率可言。比尔这才真的对琳达抱怨起来。但是她却认为比尔这样对她不公平,愤愤然满以接受,而且要求比尔给她额外的薪水来完成他的要求。这下子比尔发火了,而且真的火了,于是一气之下把琳达解雇了。然而随后可怜的比尔便面临了这样一堆难题:(回)大量积压的工作急需处理;(2)对琳达的怀恨,或许演变成对所有的年轻女孩;(3)对自己像个失败者一样处理问题感到愤怒;(4)仍旧需要找到一个律师助理--他(她)或许做得更糟糕。平静下来之后,比尔终于认识到,他是被伤害了,很严重地被伤害了。

  工作中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平时常伤害你的人会建立起一种生活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所做的事变得习以为常。因为你以前从来没有反对过,他就认为这样做是可以被接受的。一旦你忍无可忍,要求他尊重你的权利、放弃习惯时,他就会认为自己若有所失,反倒认为是你的过错。此时,受伤害的一方和伤害人的一方似乎调换了位置,以至败者犹胜,胜者犹败,想要明确划分他们的相异性则是愈来愈不可能,特别是到了问题已扩大到不可收抬的地步时。

  现在,不妨再想想比尔的教训,然后记住这个原则吧,它可以适用于整个一生: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要及时告诉他,别觉得有什么难为情。如果错的是他,你可以让他知道你的立场,他很可能会有所改变,表现得更让人接受。他也可能会觉得羞愧不已,对自己的自私行为感到内疚。宣扬你的权利绝不是占人便宜。当然,你尽快这样的前提是要适度,不能过度反应。人类的本性会让人彼此检查且要求平衡,当你被伤害时,就是你该说出来的时候了。

  因为要想争取在处理与同事之间的问题上占上风,就必须把目标聚焦在受到伤害的这个事实上,而非挖掘别人的动机或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产生自责感和羞愧感--这又是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素。只有毫不客气地把你的损失和受到伤害的事实列出来,你才有可能避免下一次的伤害。

  当然这条法则并不是教你去占别人的便宜,侵犯他们的应得权利。只不过很多"过来人"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不去遵守这条法则,对成功目的的达到就有莫大的伤害性。

  日常交往中常有这样的例子:那些与别人相处的融洽的人,往往很清楚自己与别人,哪怕是最好的朋友所有的东西的分野,所谓"好朋友,明算帐。"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当他们保护自己的东西时,别人也会顺理成章地尊重他们的所有权,最终也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伤害。一位美国诗人声称:"有好的篱笆才有好的邻居。"曾一度遭到道德学家的攻击,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他是完全对的。

  相反,你若让别人占你的便宜,你不仅失去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你也削弱了那种站出来,争取你应得权利的尊严。这并不是说人不该慷慨大方,人的确应该慷慨,但却应该是有意识的,而不是轻易忽视自己的权利。假如一个人因不向别人让步,却又没有真的慷慨的条件和资格,最终只能是既失去了应得的权利,又纵容他人伤害了自己。

  那么,如果有一天,你也像上一个例子中的比尔那样,躲避再三,还是受到了防不胜防的伤害,又该如何亡羊补牢呢?其实比尔已经教你怎么做了。首先,你要让他们知道你受到了他们的伤害,尽管你原本不喜欢这样。跟比尔相似,大部分人不忍这样坦白地说出来,然而正因为如此,那些伤害他们的人就更问心无愧,堂而皇之地继续伤害他们。大部分的人并非一开始就都心怀恶意,伤害别人也皆非有意如此。因此,倘若能马上告知那些伤害别人的人所犯的错,他们大概就不会再这样做了。但是时间有它特殊的性质让人改变态度,你拖延得愈久而不告诉别人他伤害了你,当你最后披露出来时,你的抱怨就显得愈不具说服力。你得及时说出来以便保护你情感上的权利。请记住,要想远离伤害,是永远不能指望别人的自觉和风度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说闲话者终被闲话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流言,学会处理它们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课。

  最近某市对"上班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竟然获得了一些使人啼笑皆非,又颇值得我们深思的结果。其中当被问到"什么是吸引你每天上班的理由"时,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上班,就听不到许多小道消息、谣言、流言、传言和馋言"之后打了句。

  的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始终有很多人喜欢传播一些可疑的谣言,而谣言就像夏日里的冰块一样,很容易就融化开来。在一个复杂而忙碌的工作组织中,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是少不了的。如果一个人刚到一个新单位上了好多天班,却连一个传言都没听到,大概他就实在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了。因为大家都提防着他,把他当局外人,自然就什么都不会让他知道了。

  "说闲话的人"通俗地来讲,是指一种"到处闹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的隐私和谎言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背后对他人品头论足的人。虽说古人早有"谣言止于智者"的忠告,但智者毕竟很少,谣言总是会被传来传去。每个人忙忙碌碌地在一个组织里工作,固然是为了公事,然而一起工作总要说话,说话也不可能光说正事,难免会讲些题外话。其中有些闲谈不仅很有趣,而且人们在背后谈的也是有关同事的好处。然而有些却纯粹是伤害他人的闲话,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这种闲话都是不可宽恕的--故意的是卑鄙,无意的是草率。何况有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经过许多人丰富的想象,也许在一番穿凿附会,改头换面之后,谣言就产生了,再加上"说闲话者"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之后,更使谣言的传播速度加快,远远超过做事的速度。

  传播伤害他人的流言,有时是出于嫉妒、恶意,有时是为了借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些都是极令人厌恶的事情。可是各个组织里也的确有许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口不提不在场的人,只是一旦发现自己想要说些不利于他人的话时,就应该立刻闭嘴了。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人人都能如此,才有望截堵流言。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没有了名誉,以后就无法正正当当地待人处事。被流言蜚语影响,乃至毁掉了名誉的人自然悲愤、痛苦,而那些以害人损失好名声为乐,经常传播流言谣言的人,在他毁人名誉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名誉,却还不自知。领导和同事也许还会听他津津乐道地说别人的短长,可是也许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了轻视的鄙夷,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人轻易相信他说的话了,哪怕那是真话,这又何尝不是自毁前程、得不偿失?这些仁兄们最喜好的是玩"阴"的,他们从不拿工作或业绩表现来正面交锋,也没什么真枪实弹,真材实料,而是运用各种漫骂、造谣使对方为流言所伤,这正是"暗箭伤人"的最好写照。

  有人用这样几句话来描述组织中流言的性质:"言者捕风捉影,信口开河;传者人云亦云,添油加醋;闻者半信半疑,真伪难辨;被害者莫名其妙,有口难辩。"真是形象逼真之极。也惟有组织中的全体成员互相信任与合作,人人做"智者",才能破解这种恶性循环。

  当然,并非所有的谣言都是罪大恶极,"马路消息"和"小道新闻也是组织中同事间沟通的一种形式。除了可以冲淡工作里的沉闷和无趣,也可以制造一些可供讨论的话题,更可能是领导者运用的一种手段。有的领导者有时将还未决定的人事案或计划案传达出去,是为了通过"放风声"、"探风向"了解各种反应。若反应好,则顺水推舟,实施此案;若反应不佳,则只当是传言、终究无法成为事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此种传言仿佛是组织内的民意调查,领导者多少能获得一些信息。

  另外,传言有时也是一种预防性的警告,当一个人被各种传言缠身时,定会有所警觉,从而调整自己做人做事的风格,以减少别人对其的议论。更何况工作中确实有些情况是不便直截了当地去责备当事人的,否则难免会惹得"逆反效应"和不愉快,这样适当地利用一下"传言"也是未尝不可的。

  但无论如何,任何人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心中都会极为愤慨,有些人甚至会径直去找"好事者"大吵一架而后快。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通常是两败俱伤,沸沸扬扬。可见,当流言缠身时,如何去面对它,可真是一门不易学通的学问。

  面对流言非语,首先不宜暴怒,而应开心才是,要知道恰如"已知的恶魔总比那未知的恶魔好对付一样"。已知的谣言也总比那些未知的谣言好对付,这至少证明你还很有重量,很有制造谣言的价值。被"抬举"成议论的中心还能颇有嚼头,试想一个早已退休在家,长年卧病在床,与世无争的老女工,又怎么会成为流言的主人公呢?

  化解流言蜚语,说难也难,可说易又很容易。做人若行得正,又何惧影子歪?只要操守无可争议,没有伦理上的失足。腐败、颓废,没有私生活的出轨,被造谣的机会必然会大大减少;做事若谨慎认真、处处紧扣规矩方圆,没有任何闪失和漏洞,又何惧谣言?

  现代社会中的现代组织,人与事越来越变得错综复杂、微妙神秘,要想完全脱身,置身于一切流言之外是不可能的,几乎很少有人能一生都不曾被人造谣中伤过,但我们必须相信:别人的嘴巴是长在别人的脸上,不可能管得了;但自己的耳朵却是长在我们自己身上,完全有可能让它去少听少传;更重要的是,手脚是在自己身上的,自己勤快些做事,以行动成果来对抗流言非语是最有效的。无论如何,请相信这样一条真理吧:"说闲话者,终被闲话累!

"不做只屈不伸的"大丈夫"

  如果你永远害怕应对,便永远无从应对。

—— 英格兰民谚

  在过去的经历中,你肯定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有人指责你、盘问你、用言语羞辱你,拿无聊的话来烦扰你,或找你唠叨不休,你真想找出一句话把他顶回去,让他闭嘴,可又偏偏想不出来。事后细细回味,发现当时只要说出某一句话就可以免受伤害,并能有力回击。可惜后悔药难吃,真是懊恼不已:"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这么说呢?"

  其实问题的实质在于: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存心想出一句应对的话。每次遇到这种情形,你要么舌头发麻、干生气说不出话,要么就是顾及到种种无奈的理由,摇摇头忍了,充其量来句"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聊以自慰。殊不知这种一味忍让,没有丝毫"针尖对麦芒"的勇气,这不仅不是大丈夫宽容大度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典型的没有骨气、怯懦求全。

  听说过"唾面不拭"的故事吗?

  据说武则天时代,有个丞相叫娄师德,他精通明哲保身之道,其不得罪人的本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弟弟要出任代州刺史,临行的时候,他问弟弟:"我们兄弟受到的恩宠太多了,这是要遭人嫉恨的,你想过没有,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弟弟回答说:"以后,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擦干就是了,决不让你担心!"娄师德忧虑地说:"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人家唾你的脸是生你的气,你把唾沫擦掉,岂不是顶撞他?这只能让他更火。怎么办?人家唾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脸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让它自己干。"

  读了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基督教宣扬的:"人家打了你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送上去"的思想。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这种忍让完全是为了"自一/保护",担心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在恶势力、歪风邪气面的抬不起头来,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甚至是丧失人格的举动,的确是极端怯懦的。

  别人侵犯你不是因为他爱侵犯人,而是因为你好欺负,别人之所以摆出强者的姿态,是因为你先示了弱。爱骂人的人。爱唠叨的人、爱说无聊话的人也是如此,倘若不是有太多惯于逆来顺受的人,他们又怎能嚣张得起来?

  一位哲人曾不无感慨的说:"一个人之所以受制于人,无非两个原因,即被人征服或自愿如此。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属于后者--自找的。"

  人固然是最聪明的动物,不幸的是却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辛大姐虽说是小吴的副科长,可两人关系却一向很好,小吴从未把辛大姐能当做是自己的上司,她相信辛大姐也是这么想,何况前年辛大姐当上这个"官",小吴也的确出力不少,在上级领导印象中,辛大姐的良好群众关系多半有赖小吴当年大造的"群众反映"。可最近小吴却对李大姐冷淡之极,一反常态地张口闭口称之"辛科长",令后者大为不解。事实上,只有小吴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态度为何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原因只在于一句话--那天早晨,小吴因家里一点小事迟到了,而前一天下午下班时辛大姐就叮嘱过她,"明天早些来,那个报表上边催了好几次了,明早必须报上去。"因此一路上小吴颇感内疚,深悔不该为一点小事误了工作。不料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辛大姐劈头就问了句:"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小吴立时火上心头,感到难以接受,却只是冷冷地甩了一句:"不知道!"事后数天,始终难以释怀,但还是决定忍了,免得因为这么点小事撕破脸皮,让人笑话自己没肚量。并把这番想法告诉了丈夫,本以为会获得丈夫的赞同和欣赏,夸奖自己识大体,并非"头发长、见识短"。不料小吴丈夫却坚决反对小吴的看法,认为与同事相处并非事事均忍便是上策,大丈夫不能只屈不伸,明明受到了伤害却偏要以胸怀、大度为借口做"打肿脸充胖子"的"阿Q",不是现代人的生存之道。

  小吴于是在丈夫的鼓励下很严肃地向她说明了最近种种不快的前因后果,并相信一番争吵乃至绝交肯定是在所难免了,但一想到丈夫的说法,便也不再后悔了。

  不料辛大姐对小吴的"兴师问罪"不是愤怒、反击,而是惊异和宽慰。原来她那天问的那句话根本没有丝毫批评、责备小吴迟到的意思,而是由于手表停了,确实急于知道当时几点了。只是小吴当时一心想着迟到的事情,便把一句本来极简单的话硬是理解成了"言外之意",而根本没去考虑那句话的表面意思。于是,一切烟消云散,小吴庆幸自己幸亏没做"君子"。

  其实小吴的毛病也是大多数人常犯的,在单位里总是习惯性的忽视某个领导、同事所说的话的表面意思,而一味去追究弦外之音和隐含意。这样就常常使自己受到伤害,虽说表面上是别人伤害了你,而事实上,帮凶却是自己。如果能像小吴那样,宁肯不做"君子"也要找人家理论一番,图个痛快到也罢了;可大多数的人却抱着大丈夫要能肚里能撑船、额上能跑马的自我安慰,一概只屈不伸,实在是现代上班族的误区和悲哀。

"秋菊"并非真豪杰

  秋菊精神已经成了中国一种社会现象,然而追求说法的"秋菊",却真应该三思而后行。

—— 周洪

  如果你并没有看过那部90年代初红透半个中国的电影《秋菊打官司》那么让我以最简单的两句话向你介绍一番基本剧情:农村青年妇女秋菊受到了村长及村里极不公正的对待,愤然起来反抗,历尽艰辛上访"告状",最后终于得到了村里的赔款,也得到了村长的道歉,但她还是要上告,以求有个"说法"。这个说法其实就是"理",是法律才能替她争得的东西。于是她又耗了很长时间和精力去争这个"说法"。可谓是法律意识觉醒的新一代农村妇女。

  我们不得不赞赏秋菊不畏权势,敢于"以下犯上"的勇气和精神。问题在于当她获得了赔款道歉之后,是不是应该还去争那个"说法"。有了"说法"又能怎样?何况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万一仍没有"说法",或者还是向着对方的说法呢?

  如今的人们都越来越忙了,应运而生的各种"无理之事"也真是越来越多了,整日忙碌于公事的汪洋大海中的你、我。他们又有多大的精力和耐力去打毫无实际收益的"持久战",很多聪明人不得不去算一笔自己的"小九九"。

  很多中国人对"理"的看重,实在让人感动,继而遗憾。在山西某地,有一个这样的县委书记,他的主要事迹是解决了大量老百姓常年告状的问题。于是某乡干部因为与乡长为工作上的事情吵嚷、纠缠了很久仍无结果之后,便下定决心找县委书记告状,讨个公道,为此常年奔波在县城和乡下崎岖小路上,蹲在县官们上下班的路上,结果弄得工作几乎置于一边,家里搞得一踏糊涂,为此还自掏腰包花去大量积蓄,最后终于从那位县委书记那里讨来公道--在全县乡长们参加的大会上披露了此事,严厉批评了那位乡长,并将其当众点了名。乡干部于是热泪盈眶,心满意足,深感一年多的周折没有白费。然而当这种满足感渐渐平淡之后,他却发现,由于一年多没好好工作,业务生疏了,领导对其既不信任也不重用了,同事见其也敬而远之,家庭经济更是一片危机,妻儿整日怨声载道,于是陷于深深的思考……

  他锲而不舍地争的,就是一个"公道",一个"正义",一个令他信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得到了,可又失去了多少呢?

  秋菊这样的人物不仅偏远山乡有,繁华大都市的人群中又何尝少见。请看一封写给某杂志编辑的一封信。

  编辑同志:

  我是北京某学院一名普通干部,共产党员,我请贵刊帮助我解脱困境,因为我揭发了领导的一些不法行为,领导便勒令我辞职,说我本来就不是以正式职工调到学院来的,到底我犯了什么罪或错误而被学院无礼变相开除至今,于是到处信访。我现在只能靠老婆的工资养活我的孩子、我的父亲和我,看着一家人一天天的消瘦,我心如刀绞,至今仍无计可施。我的生活为此受到极大影响。我该怎么办呢?

   一个痛苦的人

  编辑是这样回答他的,颇令人回味:

  这位痛苦的朋友: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别再信访上诉了,也别再跟你讨厌的人打交道。世界如此之大,赶紧开始你的新生活吧。即使组织上给你解决了,补得上你为此耗费的精力和财力吗?活得幸福快乐,是对打击你的人最大的惩罚。他们才希望你整日生活在过去的痛苦和阴影中。

  打官司的秋菊们或许都该看看这封信。讨说法的目的首先要明确,更要权衡利弊得失,而不能以跟谁做对为目的。如果这场"战争"耗费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何必定要去争这个理呢?换一个地方工作就是了。

  毕竟我们这个社会中,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尺度是他的工作成绩,办事能力、钱财、地位乃至EQ(情感智商)高低,而不是盲目的锲而不舍和空洞的自尊。

  秋菊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了清官,可是这种清官不是总能出现的,如果你运气不好,岂不是白搭了许多的生命和感情?

  追求"说法"的秋菊们,难道不该痛定思痛吗?

何必假装不自私

  没有人希望做个失败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 邱吉尔

  好多人耻于在单位、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表现自己的自私,总是千方百计借显示利他精神或装出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来掩示内心潜藏的自私。在他们的感觉里,"被大家认为"有利他的精神,甚至比"成为一个利他主义的人"更加重要。事实上,没有必要仅装自己不自私,其实每个人都自私。问题是在你怎样与自私抗衡,又不觉得内疚,而无须采用不必要的激烈手段来证明它不存在。为了要赢,每个人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是什么人。

  小时候我们所学到的第一个关于赢的概念,就是其他人必须输。因为往往在一些情况中仅能有一个胜利者,就像体育比赛,除了冠军,其他人都算输了。但事实上,在大部分情况之下,人们可以既无须打败他人,也可达到远比自己所想象的还要成功的地步。

  每到年终,某单位都要搞一次大张旗鼓的"评优活动",被评上一优"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一份很丰厚的奖品或奖金,而且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人便可长一级工资,自然是人人都很关注这一时刻。而每逢评优的这几天,老刘总要想方设法找个理由不参加科里的评议和选举,因为老刘平时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有目共睹,而且能力强、人缘好,所以一般这些"优秀"、"先进"之类的荣誉总能轻易落到他头上。可老刘却越来越害怕自己再"闪亮登场"了,一来荣誉老是被自己一个人把着,未免显得自私;二来"优秀"的名额有限,有自己的便没别人的,光是点奖品,奖状倒也罢了,现在又跟长工资挂起了钧,大家谁不在意?自己怎好意思老不给其他同事机会呢?干脆借故不要参加评选,免得有人不想再投自己的票又碍本人在场不好意思不投。

  老刘的问题就在于对胜利这件事采取的态度不对头,因为胜利对他而言,意味着要打败某些人,他因此觉得很不仗义。

  人们对于赢了别人这件事,总喜欢用像以下类似的句子来形容:"让他出局"、"把他打倒在地"、"扳倒他"、"杀他个措手不及"……他们用惯于用暴力色彩的名词来形容赢了对手的事,这种想法使得人们对于成功感到格外的内疚,也因此使他们的胜利感到大打折扣。

  邱吉尔说:"没有人希望做个失败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争取胜利。"其实不仅有责任,而且有权利去争取胜利。只要我们在以正确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没有必要为了胜利而内疚,更没有必要假装不自私。

  对于那些没有成功的人而言,你不应该独自享受成功,而是应该将好运与大家分享。每个人都很熟悉反映这类态度的话。例如:"老刘、今年又评上'优'了,怎么给大家表示表示呀?"老刘对这样的话是最熟悉不过了,同事们的意思就是要和他一起分享他的部分成功。也许这种要求有时是合适的,没有他们的拥护和投票,老刘又怎么能年年当上"优胜者"?但不幸的是,对他们来说,老刘日以继夜,努力工作所换来的成绩与贡献,竟比不上他们眼中的"好运气",俨然把老刘的成功看做是同事们的"捧场"。

  作为一个成功者不幸的一面,就是在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时,便很少想到自己的艰辛。辟如上例那位老刘。这其中虽然运气占了一小部分的原因,然而却也绝非运气使然,大可不必过分理睬那些带着酸葡萄口气的同事们。可悲的是老刘每次获得荣誉后,总要在同事们的调侃鼓动下"大出血"一次,花费的金钱恐怕早已预支了他的下次奖金。

  人类最伟大的一些成就,往往都来自于克服个人问题的艰苦时期,还有度过从黑暗到光明的内心挣扎过程。而正是因为经历过克服个人问题的艰辛而获得的胜利,则可以帮助他免除打败他人时所经常随之而来的内疚感。

  那些能战胜自己并努力克服人性弱点的人,往往可以享受到最大的成功。成功的人处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时,至少不会假装自己全无缺失,他能接受自己能力有限这个事实,而且致力改善,但却绝不会假装不自私。

  许多能够克服自己的缺陷与疑惑,最终获得胜利的人,经常能提供给大家启示,创造一些充满谦逊精神的作品,和别人分享他们的经验。胜利意味的是超越你自己,而非伤害他人或利用他人。但是,你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处理与别的同事相处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失败者,如此你才生活在"自私"的阴影之下。

总加班的人得不偿失

  工作效率是远比废寝忘食重要的多的因素。

——《警告中国人》

  有一种人在桌子上摆满了文件,总是显得手忙脚乱,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这种人工作十分认真,对自己的本职也充满了热忱,从来不多休息。有时下了班,还要自动加班到很晚。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给上级一个好印象,他们认为要想往上爬就要付出这样的代价,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好评和上级的重用。关心集体、关心工作、把工作看作是第一位的,这还不够吗?哪个领导会不喜欢下属天天加班?

  在我们的身边,总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论星期天还是休假日,都不惜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旦工作中断,他们就像丢了魂似的,心神不定。

  可不幸的是,这种人往往很难飞黄腾达。这是为什么呢?

  某机关老黄,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他家离办公室有一公里路,经常能听到他家孩子叫他吃饭的声音。大热天,别人都到楼下乘凉去了,只有他家的灯光是亮着的,他总是在那里写着永无止境的报告、材料、发言稿。而且字斟句酌,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数字。

  上级总是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有前途"。

  可是他干了几十年,一点变化也没有。一个科长当了10年,而且还有当下去的可能。而他的许多下级却纷纷升上去了。为此,他很苦恼,更想不通。

  老黄的误区就在于没有搞清从政、从商与做学问的区别。做学问可以,甚至必须废寝忘食,不问世事,但从政、从商却需要把一些精力做到人身上,老黄一天到晚忙着"加班",对周围的人都不去熟悉和了解,当然别人也就不了解他、更想不起来推举、提拨他了。

  许多精明的上级从下级的忙碌中能看出许多问题,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希望通过忙碌来引起上级的注意,他们生怕自己的重要性被忽视,便加倍的忙碌,其目的在于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能干的人。但精明的上级总是能透过他们的工作内容,看出他们的本领,而无须探询他们忙得团团转的理由。因为,越困难的工作,不一定会使人显得越忙。而终日忙得晕头转向的人不一定是个能干的人。

  日本有部心理学著作认为:有的人总是企图表白自己的废寝忘食,其实他内心隐藏着本质上的怠情。上级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对工作缺乏关心和兴趣的人,他也许是害怕遭到别人的非难和惩罚,以至陷入战战兢兢的状态里,倘若受不了连续的紧张,为了消除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迫使他只好采取一种期待赞赏的行动,这样一来,他便成了一个忙忙碌碌的职员了。

  有的人忙碌都近乎一种病态了。他们事事认真,每天脑子里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一旦上级对自己并不赏识,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会产生怨恨心理,抱怨上级有眼无珠,看不见自己付出的辛劳、付出的时间等等。并往往因此露出怠惰的面目。有的上级对这种忙忙碌碌的人,是很反感的。

  正常人的生活总要分为工作、家庭和余暇三部分。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这三方面的时间,借此获得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旦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某一方面而又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三方面的平衡便会立即崩溃。

  虽然有时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常常能成为一个好的能干的职工,但这种人作为一个上级是不太合适的,这种人不太适合做管理人、调度人的工作。他对普通人的需要和愿望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及时满足大家的各种欲求,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往往得不到正常的升迁。

西北待雪 发表于 2009-4-21 09:58:00

回复: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

有点道理,可以借鉴一下谢了

歪脖儿树 发表于 2009-4-21 22:13:00

回复: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

办公室文化需要每位HR巧妙处理。

78120855920 发表于 2009-4-26 11:37:00

回复: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

学习成长,顺便加分!:)

jeanzen 发表于 2009-4-26 22:41:00

回复: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

受益匪浅 好多东西需要细细体会

蛋小花 发表于 2009-4-27 00:26:00

回复: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

非常实用,很有道理,值得一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练就办公室里的"铁布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