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上司相处
如今,再也没有人不肯承认这样一条真理--学会当下属、学会与上司相处、周旋真是门大学问。学会当群众,不仅是领导的任务。更是下属的任务。领导不会当下属,还可以继续当领导;可群众如果不会当群众,就属该如何是好了。
我们清高,我们自尊,我们不卑不亢,我们怀才不遇,我们满腹牢骚,也许就因为我们不会当群众。我们也许经常忘记自己是下属,忘记上司是领导,没有能够让领导在我们面前找到做领导的感觉。领导应该无私,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人民的公仆,或者应该是别的什么。但做为群众,却无法去要求领导,也不要去要求领导。上司批评我们迟到,我们千方不要说上司自己也迟到--上司自己迟到的时候他不会有感觉,群众迟到他才会有感觉。
我们更不要要求领导清廉公正。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我们不能拿下属的标准要求上司。
上司的上司可以要求他,而我们只是上司的下属。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当下属,学会与我门的领导、我们的上司悠然共处于一种圈子中。
不同的上司爱听不同的"歌"
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其实也许是这个世界唯一一个让神话扮演了悲喜两重角色--而不先是反面角色--的地方。
——《走向男人》
无论如何,上司也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有脾气、有偏好、有坏毛病、有人情事故、有家常琐事。这就自然决定不同的上司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聪明的下属只要把握了自己上司的具体个性,唱那些上司最喜欢听的歌、就不难与其积极、主动的相处,令上司舒心,自己放心。
1.唯才是举的上司
有眼光的领导都会特别欣赏有才能的下属,因为这样的人才不易获得。所以倘若你有什么对工作有利的新方案、即便不是你的份内工作,也一定要找个适当时机提出来,放心吧,你的上司绝不会认为你是在卖弄,因为他爱才。
不妨找个较轻松的场合,如喝茶或午饭时,把计划详细说一遍,当他赞同,才表示可以预备一份计划书。稍后呈上让他仔细参谋。如此既"显山露水"了,又不会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同事产生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表现得过分积极,否则上司会以为你和他争饭碗,哪怕再好的计划也会被他否决。要知道,一般来说爱才的上司自己本身也断不会是个平庸之辈,在这种人的内心深处,爱才与嫉才往往是不断斗争的。
2.爱大权独揽的上司
这种上司除了爱对下属的工作吹毛求疵外最叫人受不了的是他们什么事都爱亲自插手,不放心放手让下属去独挡任何一面。
遇到这样子的上司交给你任务时,绝不能抱应付差事的心理。一定要在事前问清楚他的要求、工作性质、最后完成的期限等等,并要不时向他汇报进度,以求尽量符合他的要求,并让他感觉到,你是一直在他的指挥下工作的。
而且只要你愿意费点心思,还是能讨好这样的上司的。假如他批评过你的一些工作方式,那你又何必一意孤行,又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何不尝试不同的方式,尽你最大的努力与他相处,你将发现他并不如你想象中那样不可理喻。
3.不体恤"民情"的上司
你的上司也许是个见高就拜,见底就踩的人,他不仅缺乏责任心,从不体恤"民情",还疑心很大,叫你真是满腔皆是怨言。
但要记住,千万不能向其它部门的同事诉苦,指摘上司的不足,这样不仅与事无补,还有可能同上司的关系更加紧张。因为你无形中给其它部门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谈资,使事情不再随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扩大下去,其它原本和上司关系不是很好的领导们这时恐怕也不会向着你说话了,因为他们更不喜欢一个背后中伤上司的人。
那么,难道就该忍气吞声,永不宣泄吗?当然不是。你可以向上司直接表态!不过事先一定要分析一下对方的性格和预计一下他的反应。
对于思想保守、自尊心强的人。切勿开门见山的大诉不满,只能婉转相告;若对方比较开放,胸襟较宽广,不妨约一个时间,将你的心中话一一坦言,相信不难找出一个解决办法。
4.工作狂型的上司
遇到个上司是工作狂,真是有口难言。因为工作狂的心目中,认为不断工作才是最佳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应该如此。
可是,天天超时工作,周末、周日常常加班,有什么人生乐趣呢?但又该怎样既改善情况而又不影响工作呢?
首先不要向上司提及工作量过大,或你已完全失去私人生活这两点,而是向他解释,能否请求上边给添一个临时员工,以便保证工作的完成。
其次是减少假日上班的时间。若上司问及只告诉他你有重要家庭聚会好了,如果他表示不满,就告诉他你会在平日起时工作补救。
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大都不介意超时工作,乐于承担更多的工作。但渐渐就会发现,工作是个无底洞,总是没有止境,超时工作并不是解决的方法,最可怕的是,在上司的眼里,工作就是他的生命,所以,为他效力,无法有闲下来的时刻,他却仍不满意。
唯一或会今情况有可能改变的做法是,让他明白,不断埋头工作,花掉大量公私时间,并不是聪明和必然的做法。
比如,他交给你一项任务,要求你一周做完,并暗示恐怕要加班才能做得好。而你用自己的工作方式,即不加班,又提前很漂亮地完成了。一次如此,两次如此,时间一长,你就等于是在向他示威,告诉他有更高效、轻松的做法。如果他够谦虚、有见地,大概会坦然接受的。当然,他也可能表现得极端反感,但至少在日后让你加班时,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要在一起相处的上司难免不与自己有种种性格冲突。所以,无论如何知己知彼是极其重要的,在表现自己之余必须与形形色色的上司融洽相处,因人施事,才会有好果子吃。
"马屁"该拍还要拍
讨厌别人对自已拍马屁的是少之又少。
—— 拿破仑
据说拿破仑当年最讨厌别人拍他的马屁。所以喜欢谄媚、奉承的人也绝难受到他的重用。有一次,随从之一对他说:"将军:你是最讨厌别人对你拍马尼的吧?"拿破仑笑着回答:"是的,一点也不错!"
可事后,拿破仑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记最好的马屁,而自己竟笑着接受了。于是颇为感慨地叹道:"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啊!"
总有人认为专门说奉承话,厚颜无耻,阿谀恭维地讨好上司就是拍马屁,因而耻于为之。事实上这都是粗浅的认识,真正的"拍马屁"是在潜移默化中赞美别人,恭维别人,而这些都是与上司、同事来往的、至高无上的"润滑剂",何况这种美丽的言辞又是免费供应的,如此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多益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谁都明白在工作中讨得上司好感是何等重要,但这个"讨"的方法可就大有玄机了……
△不忘在他人面前赞美上司。
当着上司的面直接给予夸赞,虽然也是一种奉承上司的方法,却很容易招致周围同僚的轻蔑。而且,这种正面式的歌颂功德所产生的效力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
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嘘一番。这些赞美终有一天还是会传到上司耳中的,同样地,如果你说的是一些批评中伤的话,迟早也会被泄露出去的。一个精明能干的上司,即使在他管不到的部门内,必定也会安置一、二名心腹的。
下班后相邀去喝酒应酬的,不见得全是同一部门的同事,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个不经心的批评,也很容易被扩大渲染而传到上司的情报网。
因此我们无妨也利用这些"网",让赞美的言词流传出去。一个人若连这点"智慧"都没有,那他可就很难"窜升"了!
"人各有所长"针对上司的长处、优点大加吹捧。若有人对此不表赞同甚至发出批评上司的言论时,我们毋需为此争辩,只当对上司的赞美是个人的主观吧!
对其他部门的人,不管是谁,也请不要忘记赞美他们。一件西装、一条领带,甚至看到人家心情好的情形等等,都可以做为赞美的对象。不过,这些赞美应该在私底下用亲切而稳重的语气表达,如果您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声叫喊,那可能会得到相当恶劣的反效果。
自己的下属在其他部门是否受欢迎,这也是上司很在意的事情。自己的部下很得人缘,上司也会觉得自己很有光彩。如果又知道,那位部下在其他部门中不遗余力地称赞他,不用说,上司对这种部下的好感度是直线地上升。
而且和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彼此比较没有警戒心,较容易得到一些"幕后消息"。这种情报,往往对上司是非常有价值的。经常收集这种情报给上司,也是一种博取上司欢心的好方法。
不过,必须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下属和其他部门的人,尤其是其他部门的上司走得太近,这时,直属上司可能就会不高兴。人总是会有猜疑心的。
△善尽枪手的职份
上司不擅长译文弄墨,或者外务繁多,身为下属的你就应该发挥一下"枪手"的长才了。
在别人所写的文章上,删减修改,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只要先打听好该写的内容,然后在工作的空档中动手起稿就没问题了。
这种人有如上司的左右手,极受上司的礼遇与尊重。
假设必须在客户的公司刊物上,做商品的宣传广告。虽然事前的交涉是低层职员苦口婆心争取到的,但是,这时候还是用上司的名义刊登较好。当然,最初的拟稿作业仍旧要委托给你。
稿件完成后,先让上司过目,一番增补修减后再交给客户。身为属下的只要不露形迹,默默耕耘,使自己扮演成幕后功臣,并安于这样的牺牲,是对上司强而有力的奉承。
虚怀若谷,以上司为尊,一定可以打动上司的心弦。身为属下的你,若颇有些文才,就不要骄傲,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你的能力。
如果自以为是,在客户的刊物上,大加发表议论,纵然自负地以为是为公司效劳,却可能适得其反,恐会招致上司的嫉恨。
想在相关业界的刊物上投稿,最好通过上司,让上司先过目你的文章,以他的名义发表最为妥当无误。不少年轻人就有过痛苦的经验。自鸣得意地在各刊物上大做文章。结果被认为是"胆大妄为的小子"。
总之,工作之余要强出风头,不仅会被人扯后腿,暗地里还会被骂得狗血喷头。当然,某些企业也奖励这种风气,不过那是少数。
只要善用你的枪手角色,套牢上司的弱点,就能捧得上司欢天喜地了。
可见,属下的智识是藉替人代笔来发光发热的。所谓的智识,是能猜透对方的心意,仅此无他。
△认真实践上司无意的谈话内容
跟上司一起用餐时,对上司偶尔吐露的话要牢记,并在恰当的机会中加以实践。
例如上司说:"最近听说有家杂志曾刊载各界名人演讲酬劳一览表,有机会的话真想看看"。这时就要抽空到书报摊或书店,找上述的一览表买回来呈给上司看。
虽然上司的话和工作根本扯不上关系,可是做下属的应该有随时听候差遣的心态。在可能的范围下,对上司的一言半句都应给予实践。
虽然上司说话并不期盼别人来做,甚至没有一点渴望的语气,可是下属若对上司的话都认真地遵守奉行,却是很讨人喜欢的。
将上司无意的谈话当真地予以实现,这是很能博得上司的欢心的做为。
例如,同样是泡茶给上司喝,请不要忘了上司喝的是凉茶、温茶或热茶,菜太凉了要加热,茶太烫了则亲自给予吹凉。日本叱咤历史的大人物--丰臣秀吉,就是从一个下三级武士凭着用怀版给大将军温鞋子,而崭露头角终至成为一代人物。
对上司的言谈要用心外,对与第三者谈话交易时,对方的一言半句也要随时提高警觉,遇有言外之意时,马上要懂得给予应和,拥有这种伶俐、敏捷的部属,是上司最感骄傲和值得炫耀的。上司对这种部属,当然是会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的。
不要小瞧"二把手"
虽说有劲儿要使在刀刃上,但刀刃往往也要依仗磨石。
——《中国人的纵横术》
"二把手"是相对于"一把手"而言的,相当于一个单位中位居第二的领导。大家都知道,"二把手"虽然只和"一把手"差一级,但实际地位相去甚远。很多事,必须由"一把手"来点头,"二把手"一定要和"一把手"商量,而"一把手"往往只是征询一下"二把手"的意见。
因此,大家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可以理解为宁愿到小单位当"一把手",也不到大单位当副职。因此,副职的心态比较复杂,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更为敏感,对别人的忽视也更加在意。
可是,很多人往往忽视了"第二把手"。因为他以为有劲要使在刀刃上,要找关键人物,要找说话算话,一句顶一句的人。只要"一把手"点了头,还有什么事不好办呢?至于"二把手"不得罪就行了。须知这样一来,反而欲速则不达,"将登太行雪漫山,欲渡黄河冰塞川"这两句诗就是这种境遇的形象写照。
有个小伙子才刚满24岁,就已经是科长了,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一到各科长开会的时候,他就去了,一屋子的老年和中年人,衬得他越发地显得有朝气。他总是先听,然后再三言两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中要害,又显得谦虚。令人叹服。
他的机关里的"一把手"对他十分欣赏,对他的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可是他对"一把手"倒不那么恭敬,而对"二把手"却出人意料的亲近。逢年过节,必然登门拜访,且总要拎一点家乡的土特产。
大家很奇怪,"一把手"明明是一个很难得的有魄力、知人善任的人,"二把手"明明是一个本事不大,心眼不少的人,他为什么一个劲地对后者好呢?
于是,有亲密的朋友去问他,他说,"一把手"是个正人君子,用不着顾及和他的关系,只要你好好干,他对你就满意了。"二把手"则不然,这种人虽然没多少业务方面的本事,但他的心眼都用在为人处事上,他不一定能给你起什么好作用,但如果在背后给你起点消极作用,你也吃不消呀。我之所以和他那么好,就是希望他不要给我起不好的作用,就谢天谢地了。
这个"二把手"对这个小伙子也很好,他经常向这位小伙子通报一些情况。两人处得还真不错。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什么人受人尊重,有能力,有学问,有头脑,有良好的品德,我们跟他比较亲近。如果什么人专门斗心眼,一心钻营,我们往往躲着他们,疏远他们。结果呢?自己给自己设置绊脚石,只好磕磕绊绊地走在艰难的谋职路上。
这个小伙子做得对,很多"二把手"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却十分知情,对"一把手"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上级的副手,上级的秘书,上级的太太,他们对一些事情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国时的曹丕是曹操的大儿子,他和自己的弟弟曹植争夺太子的宝座。曹植自恃文才过人,父亲又重才胜过一切,便不拘小节,违犯了曹操的规定。曹丕自知文才不如曹植,便在一次送行时,一语不发,叩头大哭,令曹操感动不已。
曹丕素日尊敬一切父亲身边的人,最后连曹操的一个宠妃也替他说话,这样曹操就把他立为太子,顺利地走上了从政之路,据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个很有政绩的帝王。
现在看来,曹植对父亲作用过于夸大。他以为父亲是说一不二的一国之主,只要父亲喜爱自己,就不必顾及其他人了。曹丕就比较聪明,他调动了父亲方方面面的"二把手"为自己说话,终于登上了皇位。
"二把手"出于其地位上的原因,比"一把手"更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们虽然不能说一句顶一句,但有自己的圈子和能量,千万不要低估,更不能回避,否则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果他本身并没有多少值得敬重的东西,就更要敬他三分了,免得牵动他敏感的神经。
"讲道理"的下属做不得
给上司讲利害关系最伤他的感倩,因为显得他所作的事是在为自己盘算而不是在为大家辛勤工作似的。
——《中国人的纵横术》
讲道理可分为两类:讲是非和讲利害。
现在的社会,主动向领导提意见,指出领导失误,和领导辩论是非的同志已经不多了。这是我们社会的不幸,又是我们自己的大幸。
危险的领导主动和我们谈是非。比方,领导批评我们的错误,假如我们以为自己没错,往往就忍不住要对领导解释是这么回事或者是那么回事,说这不是我的错或者这事我没做错,错的是对方或者天意等等。就和领导讨论甚至辩论起来。有时,我们争辩一番却终于还是错了,心头很担心。却会发现领导很宽宏地笑笑说,没关系,以后注意就是了。
原来,领导因为终于说服了我们心情就很愉快,就可能不计较我们的态度。
有时,我们终于证明自己的正确,正在高兴时,却发现领导不高兴了。不高兴的标志是这样的结束语:"不管怎么说,你还是有不足之处吧!"或者"无论如何,这事还可以办得完美一些吧!"
假如我们在这时醒悟,点头称是,还不太糟糕。假如我们执迷不悟,继续分辩,后果就严重了。领导发现我们有错,没有在大会上公开批评,这已经很不错了,没有记在心里年终总结,主动和我们谈心,这更有真关心我们的可能。说实话,这样的领导已经不多了。这一番好心,居然谈出他自己的错误,该是多么沮丧的事!
这是小道理。有时我们谈的是大道理,这更让领导憋气,因为谁有领导的大道理懂得多?他就是吃这碗饭的。
记住,同领导辩论是非危险,辩论赢了更危险。
有时,是谈利害。一位作家讲过他的一位朋友,从不谈道理,只谈利益和利害关系,头脑非常清楚,他的领导就常常礼贤下士,向他请教。他既为此自豪也为此苦恼。
某市推出首批股份制企业前,满城风雨,因为深圳和上海的人已经靠炒股票爆发。朋友他们单位的同志也按耐不住,到处都在摩拳擦掌,人心浮动,工作效率骤减。单位领导突发奇想,要同志们安静。他要为群众办好事,要派专人研究股市,派专人去交易所排队,集中替群众认购股票。这样,既避免群众都辛辛苦苦通宵排队损害身体影响工作,又给群众创造了增加收入的大好机会。
这样的领导已经不多了。
所以,当领导很自豪地征求他那位朋友的意见时,朋友明知领导只需要他赞扬,只需要他贡献积极的建议,也知道通常上市新股只会赚,短期内不会赔,所以这件事对群众有好处,还是忍不住像朋友一样劝领导放弃计划。
首先,万一赔钱,怎么向群众交代?这种万一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虽然政府对首批入市企业的资格审查很严格,但也难免会有疏漏,入市不久就破产倒闭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万一企业领导和财会携巨款外逃;万一该企业产品突然在"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被查出有害用户身心健康;万一政府为了让股市降温,好建立正常的股票市场机制,有意试点,让将要破产的企业入市,让股民尝尝赔钱的滋味,以提高心理承受力。谁知道,天有不测之风云!
就算没有万一,已经增值的股票是留存还是抛出?留存,股价可能下跌;抛出,股份可能继续上扬。在已经赚了的基础上,就可能赔钱,就会落埋怨。这就不是万一的问题,而是必然的,因为群众算帐的起点不一样了,他们会把已经赚到手那一笔扣去,从零算起。他们会说,"本来可以多赚的,结果让人瞎抛",或者"本来已经赚到手了,让他死捏住,又赔了回去"。尽管在总数上仍然是赚,他们也会感觉到赔。
就算只赚不赔,也会有人说,"不知道领导和办事员自己赚了多少。他们要不赚,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如今,把人往坏处想容易,往好处想难。
还有,这样做并不能使群众更安心工作,反面会使他们更提心吊胆。因为不是他们实际操作,心里面反倒不踏实。
结论是,这件对群众多半有好处的事,对领导自己没有好处。
领导就放弃了计划。
作家以为领导会重用他。他却向作家苦笑,说领导不打击他就已经是万幸了,哪敢指望重用!他说领导在他分析利弊之后,脸上非常难堪,丢下一句话就走了。
"我要考虑个人利弊,就不当这领导了!"
他说,给领导讲利害关系最伤害领导的感情,因为显得领导做事是在为自己盘算而不是为大家着想似的。
但他又不能不讲。领导虽然情感上不舒服,但在理智上还真是想听利害关系。他要是不讲心里话,一味奉承,领导当时舒服,过后会更不舒服的。
他现在还没有不幸,因为这个领导的确不错。也因为领导的确经常需要他讲利害关系。但他是不可能被提拔的了,领导一般不会提拔能干的下属,除非他比你更能干,能够找到驾御你的感觉。
现在,这个朋友在千方百计说服领导放他离开。他以为,只要在领导身边,他就危险,领导总要给一个把自己看透了的下属一点颜色看。他常常说曹操杀杨修的典故。他常常说,领导就是领导,和领导只有权力问题,没有道理可讲。
作家说他朋友也许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了。但愿如此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