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unnyhoo 发表于 2008-9-24 00:57:00

同事间的交流

一个人在工作中是否有人缘,是否善于和同事们打交道,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尽快尽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所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这样一个过程的顺利完成,即相互间思想、感情、意见的交流过程,心灵与心灵,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过程。

  你也许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工作很卖力,工作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兢兢业业地熬了许多年,可总是不被领导所注意和常识,在同事间也很难找到一两个可以放心地跟他讲讲心里话的人,于是在工作中区常常倍感孤立与不顺。久而久之就难免开始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起来,大有怀有不遇,命运不济的慨叹。

  事实上也许并非是领导看不起你,同事信仰不过,毛病没准儿就出在你与他们亲疏远近的关系上。当然我相信不是你不想做得上下同心、左右逢源,只是过于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技巧和重要性,因此自然是常感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了。

  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都来越大,随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趋于阶段性。一个人一生中只在有限的一两个单位、集体中工作的状态早已被打破,而身边的同事也定然是走掉了一批旧的,又结识了一批新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样在流动中进进退退、沉沉浮浮的人们要想在同一个集体中、某一个阶段内相对稳定的"共同做事",那么,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从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通过各种方法与其它同事进行巧妙的交流、沟通、增进感情,消除彼此同的生疏与隔膜,有能更好的有助于你的事业发展。

说话出从才能脱颖而出

  语言是人类的栖居之地,做个会说话的人。

——海德格尔

  请不要误解,这里所谓会说话的人绝不是指那种擅长讨价还价的人,或者是总能在争论中胡搅蛮缠一大筐,无理也能辩三分的人,而是指能够团时、因地、因人而动,善于用语言打动人心,使对方感到或震撼、或信服、或同情、或感激,从而能在整个说话中掌握主动权,最终能使自己的意思较顺利地得到实现的人。

  同事间交流、沟通,协力合作离不开语言媒介,而这种语言又不同于家居、生活中与妻子儿女,兄弟姐妹间所使用的语言,后者带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前者大体来看却总能归于这样三类:和势语言:用于同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的谈话情况下。攻势语言:用于想通过谈话达到一定目的谈话情况下。守势语言:用于对方想通过谈话取利于己方的谈话情况下。

  1.和势语言

  中国人自古便十分强调"人和"的因素,诸如"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古训,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无论你在你所处的公司、单位或任何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处于怎样的位置,都应该与你的同事团结一致。"内讧"只能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失。这样,善于说一些和势语言便愈发显得重要。

  无论同任何一位同事谈话时,都该记住这样一句话"人人都非同寻常!"即使再烦、再累、再情绪不佳,也要把对方作为一个重要人物来看待。凡有可能要对对方讲几句恭维话时,哪怕仅仅是一句简短的评价,比如"你看上去特别有精神"。"这个发型最适合你"、"你的孩子可真争气,将来肯定有出息"之类的话时,一定要双眼正视对方、全神贯注,切不可因任何别的事情而走神,否则很容易让对方认为你是在小瞧他,说了还不如不说。

  如果有一天,一位平时与你关系并不很密切的同事对你说:"我最近日子不好过,妻子下岗了,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小孩",并提出请你帮忙,而这个忙又是你认为不便帮或者帮不了的,千万不可立即生硬地推托或拒绝,而应首先富有同精心地悉心倾听对方的想法,然后和对方一起共同分析问题,让他知道,你的确明白了他的处境,然后再明白地做出适当的解释,让他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接下来,就该直截了当地说"不"字了,绝不要含糊其词或拐弯抹角。这一点对于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极为重要。因为让同事去揣度猜测你心中的真实用意,对他来说是件倍感不快的事情。最后,也许你该这样说:"老王,我真的为你妻子的遭遇感到难过,可是你也应该换个角度想,这样不是正好可以通她趁这个机会开始干一份全新的事业,你也可以趁此机会帮助她发现她自己真正的特长,人有时候只有被逼无奈才能成大器的。你不如今天晚上就坐下来与你妻子好好聊瞩,看她下一步最喜欢干点什么?不知我能否帮上忙。"

  这样,通过一番巧妙的言谈,不仅使同事心头一松,豁然开朗,冲淡了被你拒绝的尴尬和不快,同时也为自己以最好的方式解了围,从此这位同事不仅不会怪怨你,相反还会更信任、赞美你。

  最后还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使用和势语言的时候,最忌过多的使用"我"字。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来不说"我想",而说"你看呢?"要知道一个独霸谈话,张口闭口都是"我"的人是多么令人讨厌。

  2.攻势语言

  日常工作中,虽然同事们总的愿望和动机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得尽善尽美,但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总要有所不同,而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发展成为同事间的争执与论辩。而将极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争执,转变成一种愉快、平和的思想交换,亦即积极的争辩,便显然离不开巧妙的攻势语言。

  万一你不得不与同事进行言辞交锋,那么注意运用这样一些攻势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是极为必要的:

  (1)要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感情攻势在同事间的交流中是决定性的。居高临下的不屑眼神,尖刻申斥的口气,嘲讽甚至侮辱的词句,这些貌似汹汹,其实正反映了说话人的毫无修养。这时即便你非常占理,却也争不回哪怕一点点心悦诚服。相反还会引起在场的其它同事的反感。于是乎,胜者犹败,败者犹胜。

  (2)既然是同事间平和的思想沟通和交流,那么就要抑扬有节,不要急于求成。对方滔滔不绝或多有冲撞冒犯之时,尽管任其发泄,自己在旁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尽量以柔和礼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所谓"不打不相识",同事与同事间往往正是在这种貌似攻势的激烈争执中达到了心灵的沟流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反倒越吵过了解,越争越痛快,比起以前的"和平共处"阶段还要互相尊重和信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机智灵活地运用攻势语言与同事在争执中进行交流,在辩论中得以沟通实在不失为一种办公室中树立威信、结交"知己"的好办法。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创造与保持友善信任的说话氛围都会易于交流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就易于达成一致,行为也容易协调。比如通过先抑后扬,先肯定优点,再谈出现的问题的说话顺序,就有助于减少对方同事的抵触与反感。使其感受到你的善意,气氛和谐,就易于冷静地接受你的建议了。

  3.守势语言

  广言之,每个人工作谋生的集体都是一个大家庭,做为家庭成员的同事之间难免产生磕磕碰碰、误会、牢骚,也自然免不了时常遭到一些同事的挑剔与非议。而当你听到同事的那些令你委屈不已、愤愤不平,甚至还怒从心来的言论时,回敬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用好守势语言。因为在这个时候谁是谁非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要有耐心,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伤了与同事的和气。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旦撕破脸皮,以后要再行交谈、沟通,虽非不可能,但也要颇费周折,好事多磨了!

  取借语言之衣,实取人情之利,何乐而不为?会说话的人不仅能在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达到自己的最初愿望,而且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以柔克刚。

  会说话的人都少不了这样一种既简单又困难的风度--幽默。任何一个成功运用守势语言达到与同事和解、回敬同事指责、批评的成功范例或多或少都少不了幽默的功劳。

  一位厂长在年初的职工代表大会上遭到了一位女工的不断质问,因为她认为自己在上年所报销的医药费实在太少。

  她厉声问道:"去年一年中,厂里在这方面到底为职工花了多少钱?"

  这位厂长说出了一个几十万元的数字。

  "我想我快要晕倒了。"女工说。

  这位厂长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解下了自己的手表和领带,放在桌上说:"在你晕倒之前,请接受这笔投资。"

  于是在场的大多数职工都会心地笑起来。

  这位厂长的幽默表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企业很重视职工的需要,他本人也确实关心。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可以牺牲自己,但厂里资金有限也是事实。

  那位女工当然并不会晕倒,她只是做作。厂长的这个小小的幽默不仅没有让她感到更加气愤和不平,相反倒是使其顿然沉思,进而猛醒,把对厂里和领导的抱怨和不满都化做了理解和同情,后来成了厂里的骨干。一句幽默的戏剧性语句和一个幽默的戏剧性行为,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一份长篇大论的反驳和纠正。幽默可以说是生活中最自然的品味,它不仅产生笑料,更是一种修养,一门知识,一门功力很深的素养。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幽默的人会是一个会说话的人。

  记住,同事间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舌头一定要多绕几个弯,切忌妄自尊大,出语伤人。美国一位著名的女士玛丽凯有句话:"要把人当人看。"所以,她成功了。然而无论何时,都要记住大师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人类的栖居之地,做个会说话的人。"

洗耳恭听是交流成功的前提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

——代尔•卡耐基

  与同事成功的沟通过程中,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是极其重要的。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谈话家,就请做一个注意听话的人。要令人觉得有趣,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

  有句老话训导人们:人长着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就是为了少说多听。认真听他人说话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增加信息和经验,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减少同事间误会,避免无意义的冲突;增加实现个人愿望的机会;加深与他人的关系,使他们也愿意听你说话。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现在请你不妨回想一下,当别的同事同你谈话的时候,你可曾脸上显出一副烦躁、冷漠的样子?是不是闷闷不乐,双眼呆滞不时插嘴?是不是表现出一种消积否定的态度--因为不赞同他的说法,所以就显出一副失望、消沉、攻击的表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轮到你说话时,无论你的发言是否真正出色,仍然难以在同事们中树立善于谈吐的印象。

  在一次全局的年度工作总结会上,某领导奇怪地发现所有到前台做总结报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以惊异的眼神去看两眼坐在最前排的一位科长,所以当轮到他上去做总结时,他便特别留心看了看那位科长,他面孔冷冷淡而无神,目光向左上方斜视,一动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会后,这位领导实在忍不住对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对我们这个会和个别领导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大可不必不理睬大家,提出来不就完了吗?

  可怜的科长很吃惊。"我绝不是这样!"他争辩说,"我一直在专注地听啊,没有看你们,是因为我怕死死盯着大家会使他们紧张、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讲话。我一直在心里思考:这个说法准确吗?那个数据是不是太夸张了?总之,我确实是在听呢!"

  也许他确实如此。但那不是聚精会神,他也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如果你根本不看讲话的人,那么对于他来说,你无异于正戴着耳或用手捂着耳朵。没有大希望自己讲话时,别人却是如此漠然。那位科长后来或许可能完全得到了他的领导的谅解,然面其它同事会了解他这番"良苦用心"吗?不明其中原委的同事们又会怎样想呢?

  怎样才能成为善于倾听的人呢?

  (1)用语言反应表示积极倾听:听人说话时切不可一味"沉默应付",必要的语言反馈如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等能够表明你一直在积极地听;可以一边听一边简述自己过去的类似经验,或简要解释自己的类似观点,以表示你对对方的理解;间或地插一两句诸如"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还有其它事情吗?"等语言,会使对方谈兴更浓,把更多的想法和消息告诉你;当和同事讨论共同的感想和体会时,不要只顾自己说话,要让对方也有说话的机会;在做出回答时,应该说"是的"、"我理解"、"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样",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别人在谈论自己,而你却充耳不闻或笑话他,这也是一种对他表示否定的行为。同样的,伤害或贬低对方的回答也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评论,如"只有你才会被人瞧不起"。"你这样做太可笑了"或宣称自己的长处显示自己比对方高明,如"要是让我做可比你强多了"。"我怎么会象你那么傻"等,这也是一种评头论足的行为;另外,在对方谈到关键的问题或语句时,自己有必要再简明扼要地再重复一下或解释一下,如:"你是说……","你的意思是"……等等,这样可以表明你不仅认真的听,而且积极地理解对方。

  (2)积极倾听中的形体反应:首先,倾听时要采取轻松而灵活的姿态。不必太紧张或太"规矩",但也不能悠哉悠哉的样子。没精打彩的态度表明你漠不关心;脸部紧绷说明你心里紧张或不舒服;而抱着双臂翘起二郎腿半躺在椅子里,脸上又露出颇有自信的表情则表示傲慢了。我们的姿态必须表现出我们乐意倾听而且有兴趣与对方交谈。

  其次,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要学会充分利用身体反应。利用身体的活动手势来表示对对方的理解。比如:用摇头表示你不相信;用手势来表明物体的大小比例。然而,在私人谈话场合大踏步或挥舞手臂等夸张的动作,就不合适了。

  一位哲人说:"善于倾听的人,别人欢迎,自己长智。而善于倾听的人,往往善于沉默。因为,积极倾听增加信息知识,减少误会和冲突,增加实现的愿望,加深同别人的关系。

  杰出人物,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松下幸之助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沉默也是正确判断的基础。正如巴巴拉所说,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听的话动中去,从而集思广益。

  故宫博物馆藏有一幅《风雨潇湘》的画,三尺多的画卷上,只在左上角或右下角有些笔墨,其它全是空白。然而站在稍远的地方看去,潇湘隐约可见,烟影雨迹茫茫,观众在欣赏中能产生无限的联想和艺术的补充。"看画,不但要看画实之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画家黄宾虹这句"夫子自道",实在是经验之谈。

  空白之处,能给人以联想、思想;

  沉默之中,能蕴含万语千言。

  苏联早期电影《夏伯阳》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政委和夏伯阳之间经过一系列矛盾冲突,终于消除误会,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不久,政委要调离部队,夏伯阳无限眷恋,依依不舍。送别时,他紧紧拥抱政委,并用力擂了一拳。末了,只是一个无声的空镜头,政委的车影过后,剩下一条空荡荡的大路,稀疏的丛林,夏伯阳久久仁立着。这个无声的空镜,有力地烘托和渲染出他为离别而感到无限惆怅的心境。

  这里的沉默,实在是另一种"浔阳江头"的话外音,是"雪下空留"的"马行处"。

  认真听别人说话、适时的沉默需要敏锐的感觉,需要集中很多精力,但这并不是难于掌握的,只要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与同事的交流沟通中善于体味琢磨,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时的倾听者。

  请记:做一个好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是要别人喜欢你的前提。

会说的不如会问的

  打动人主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谈论他最珍贵的事物。

——代尔•卡耐基

  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除了通过工作关系引起的常规性交谈、商议、讨论外,自然也少不了工作余暇,茶余饭后的闲扯、聊天,可别小看了这些平平常常、司空见惯了的环节,没准儿你的毛病还就出在这里。

  工作中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同事,工作能力不错,人也热情,并且绝不属于那种拙嘴笨舌,窝窝囊囊的人,可不知为什么却总是不被大家所欢迎。经常是一个原本大家都有说有笑的一个小型"聊天儿会",只要有他一介入,大家便不约而同的安静了下来。老刘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

  这不,忙乎了一上午,快下班见了,一个办公室的三个人一边喝茶体息一边各自聊着自家的琐事。正巧老刘进来,落座不久便冲着年龄最大的老赵问道:"我说老赵,听说你家老伴儿退休后"练摊儿"卖袜子了,怎么样,发大财了吧?""卖个袜子发什么财?还是你有本事啊!"老赵起身离去。"小王,我昨天看到了你做的那个报表,怎么看怎么别扭,你看看,这是我的报表,给检查检查、提提意见怎么样?""对不起啊,老刘,你看,到点了,我家里还有点事,你聊,你聊。"小王也匆匆走了,办公室里只剩下了老刘和另一位女同事。"老刘,我这段时间正打算装修一下房子,听说你家装修的不错,地板砖是从哪里买的?"女同事问道。"唉呀,我家装修可真没少费劲,你要不要去参观一下?那地板砖我爱人特满意,要不改天我帮你去选?对了,有一家建材商店正搞有奖销售,你要不要现在就打电话问一下获奖率是多大?"一连串的问句真是备显热诚,却问得那位女同事连连说"不",提起包也借故走了,只剩下老刘一人呆坐在办公室里,莫名其妙,好不扫兴。

  其实老刘与同事套近乎连连失败,吃力不讨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热情有余却方法不对,不懂得提问的艺术。要知道,每一位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更感兴趣千百倍。他对自己轻微的头痛脑热远比对报上的超级爆炸性新闻更关注得多。在你跟别人开始交谈的时候,切切要注意这一点。也许一个看似极度平常甚至还有些滑稽可笑的话题,在对方眼里却简直是金是银,看重之极。一个善于与同事往来,相处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深谙提问艺术的人,他们常能提出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从而鼓励他们谈论他们自己,谈他的兴趣,他的成就。

  每个人所感兴趣的都是他所看重的,他永远只对自己所要的感兴趣,但别人却未必对此有任何兴趣。因此,唯一能影响别人的方法,是谈论并引导他也来谈论任何他所需要的。一番谈话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话双方一问一答间前前后后是否取得了一致和默契:问者是否能够通过提问渐渐深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答者也能欣然痛快地有问必答,甚至滔滔不绝,有过之而无不及,双方最终都能畅所欲言,满意而归,从而结束一番惠已悦人的交流。

  那么,善于提问的人都有哪些品质呢?

  (一)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在确信自己对于话题的内容确有一定了解时,才开口提问。

  (二)善于提问的人总会善察言观色,所谓"锣鼓听音,说话听声"。他们总能细心聆听对方吐露的每个字,注意他的措辞,他选择的表述方式,他的语气,乃至声调,从而发现对方最欢迎被问的是什么。

  (三)善于提问的人总会在"问什么","何时问",怎样"问"上下功夫。首先,他们会问能引起对方注意的问题;问能获取所需信息的问题;问已有既定答案的问题;问能让对方深思的问题。其次,他们会预先设想对方的可能回答,针对不同答案设计好对策后发问;在对方回答完上一个问题后发问;最后,善于提问的人从不会提带有敌意、威胁性的问题;不提自我炫耀,显示己方优越的问题;会耐心地继续追问对方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敢于提出对方故意回避的问题。

  (四)善于提问的人通常会以这样一些话来开始自己的提问,如"顺便提一下"、"老实说"、"坦率地说,说真的"等等。

  (五)善于提问的人常常保持中立、客观的提问方式;他们对事物往往不止一种衡量价值的尺度、不会只是顽固地坚持一个看法,经验表明,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

风含情,水含笑
--非语言交流

  一个成功的语言交流=7%的言词+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阿尔伯特•迈哈罗宾

  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交往中彼此对对方的印象95%取决于非语言因素,即双方的行为、举止、眼神、神态。某些有特点的动作等,只有5%由双方的言语因素决定。这就要求交往者缩短彼此间在空间上的距离,以利于非语言因素的表达。"体态是静的非语言行为表现。据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等人研究:"光是人的脸部,就能做出大约二十五万种不同的表情。"许多专家学者在归纳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形式至少有如下两种类型:

  (一)动态无声的体态行为。诸如点头、搔痒、搓搓手。擦擦脸、捶捶背、伸伸腿、弯弯腰等,都属动态无声的身势动作;相视而笑、挤眉弄眼等,也属动态无声的体态动作。

  当你向别人致意时,握手问候意味着彼此建立了一种身体接触的交流关系。而"眼神的交流"也是同样重要的交流方式,用眼神你就可以同他人建立一种关系。一旦你使用了眼神,就像电视机打开了电源开关,它能使你与他人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际关系。

  同时,你的眼神不仅仅传递信息,它还能从别人的眼里收到信息。"我明白了。""太有趣了!""真烦人!""我真的糊涂了。""我很乐意你接着讲。""我生气了。""准备好了吗?"等等。这些你一看就懂。

  现在,请你回顾一下你自己的情况。当你说话时,你的眼睛是否也帮助传达话语?还是躲躲闪闪,不敢正视他人?你是否因为看着别人说话感到困窘,就两眼盯着墙壁、天花板、脚尖、或其它什么?你望着听众时,眼前是一堆人还是一个个的人?要知道,再也没有比躲开别人视线更容易让你失去听众了!

  人常说:"最会说话的不是嘴,而是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从眼睛里得到明确答案。这话显然不无道理。

  有些人眼睛并不大,但却很动人,是因为它富于表情。

  表情就是人的感情的形象。它像谜一样微妙、复杂、极有魅力。因为表情不像语言那样有固定的概念内涵,它是有动感的,瞬息可变的,往往非常含蓄,富有暗示性,因而给人一种揣思回味的美。一张不善表情的脸就是一种缺陷、相反,一个生动的表情也许马上会使一副平庸的面孔顿时变得光彩照人。

  王小姐和韩小姐是同事,不久前因为工作上的一点小事互不相让,斗起嘴来,结果弄得双方都很不愉快。彼此视若异己,互不往来。某日不巧相遇在一家大商场的楼梯上,两边人来人往,各自奔忙,可不知为什么,那一瞬间两人都感到似乎旁人正在注视着自己,而且已经俨然清楚了她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因此为了表现自己的风度,也为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免得尴尬现眼,两人都不约而同的冲对方灿然一笑,然后点点头彼此擦肩而过,谁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但双方都已意识到,从此两人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在这一笑间烟消云散了,次日将是个大晴天!

  的确,人的脸会说话,喜怒哀乐都会从脸上表现出来。难怪古人说:"情在脸上现,怒从脸上生"呢。

  (二)静态无声的体态行为。研究表明,即使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身体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有人指出,人体大约可以做出1000种平稳的"说话"姿势。站、坐、蹲或倚的姿势摆布便属这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以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来表示的。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种无声的体态语与空间语,对文明人来说,尤其是在同事间的相处交流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坐着的时候总比站着的时候多。无论男女,坐的时候都不宜将双腿叉开,这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体态;不要随便架二郎腿,更不要架二郎腿的时候抖动自己的脚尖;去同事家做客或去其它单位办事,落座的时候,不要把身体深深地陷在沙发里而仰面朝天与人谈话,免得引人反感。

  再说站态。站的时候,千万不要叉开腿,也不要放松四肢。人们所说的:"站如松,行如风",就是说,站着的时候,重心的稳定,是一个人性格坚定的体现。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通常在非语言交流的各种语态中,人们特别看重眼、手和腿,但是却忽略了脚,因为人们往往认为,脚只是走路的工具,而不是说话的工具。其实脚也会说话",同样很重要。

  在与同事说话的时候,不要把脚抬得很高,并不断地摇晃,否则容易给人以轻浮,没教养的印象。如果不断地用脚轻轻拍打地面,则有可能让对方认为你对他的话满不在乎和漫不经心,甚至有一点蔑视的意味。

  总之,得体地应用你的目光、表情、手势、姿态等体态语言与同事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必然能增强你对他人的感染力,使你在与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能让动作添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