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没水喝?
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事情发生之后,总寺的方丈大人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中心”负责后勤,再成立专门的“念经营业部”和“烧香管理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个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也任命了部门主持、部门副主持和部门主持助理。
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数量也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但效果仍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和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以及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套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规划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和机构改革研究院等部门。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儿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召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进行手工统计和填写报表,来给“系统”打工。于是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
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公司治理无疑可以确保公司成功经营,但把握事物的“原点”更加重要。
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只水桶一根扁担。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要喝水,于是就用水桶和扁担到山下挑水喝;不久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要喝水,于是就用水桶和扁担到上下抬水喝;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要喝水,可是问题出现了,一根扁担只有两头,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两个和尚可以抬水喝,三个和尚的话,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结果水桶和扁担被丢弃一旁,三个和尚也就都渴死了。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怎么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呢?其实是有很多解决方案的啊。比方说,三个和尚两两结合轮流抬水,在此暂且用甲乙丙来称呼三个和尚(当然,如果说三位是外国僧侣的话,可以称ABC),有如下三种组合:甲乙,甲丙,乙丙。然后周一甲乙抬水,周二甲丙抬水,周三乙丙抬水,如此的轮下去即可;再比方税,一人一天挑水喝,周一甲周二乙周三丙,如此的轮下去即可;当然,如果三位喜欢赌博游戏的话就更容易解决了,可以石头剪子布,愿赌服输谁输谁挑水,而若是有色子的话就好玩多了,大家掷色子,谁的点数低谁挑水,就是没有色子也不要紧,拿块橡皮拿把小刀拿只笔,小刀切橡皮,切成方块,在方块上点上点数,也便是色子了(想必大家小时候也都玩过)。当然,解决的办法还有很多,多的去了。也就是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观点现实中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是不是这样就不会死和尚了呢?倒也不尽然。在我看来,三个和尚是不大容易死和尚的,相比较而言,倒是一个和尚最可能死和尚。空寂的山里空寂的庙,一个和尚,水再多也没用,孤独的魔鬼啊,它是不会放过可怜的小和尚的。当然,也有人不怕的,李太白就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名句。不过,小和尚不是大诗圣,佛门戒酒,小和尚没东西邀明月,自然成不了三人。如此想来,如果没有后面两个和尚前来解救的话,小和尚多半是要变身死和尚的。
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缩影啊。值得一读。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小时候就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当庙里有一个和尚时,他一切自己做主,过得很自在;当庙里有两个和尚时,他们通过协商可以自觉地进行分工合作,同样做得不错;可当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时,问题就出现了,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干,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水喝。上面这个故事最有警示意义的地方在于:同样都是需要沟通与协作,为什么在两个人的时候能够达成一致,反而在三个人或者以上的时候就乱套了呢?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要考验我们在一起的团队协作,就拿我们物流中心的结算组来说,正好是一个三人工作小组。如何在工作中做好协调合作,将团队的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工、合作。
分工:如果是个人独立工作,就不会出现分工的问题了。而在两人的协作中,彼此则可以通过平等的协商和沟通从而对工作量和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分配。而三人以上的协作中,由于其成员人数较多,因此在工作量与工作内容的分配问题上,显然难以通过彼此的平等协商和沟通而得出一个有效并令众人都满意的方案。合理安排与协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制定每人的工作计划,其次把工作按个人的情况合理分配,最后确定工作目标。
合作:有分工,就需要合作,彼此相互配合。彼此合作、协调、沟通。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上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彼此工作的不熟悉等原因,会造成在相互合作出现大的困难。如何把不利的因素转为有利的因素,思想状态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行为,在协作中要培养一种互相帮助的习惯,在行为意识上为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对于工作要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单单是分割的几个个体。要有忧患意识,团队中的任何工作只要未完成或出现差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团队里每个人的问题。合作是把团队的工作效率发挥到最高点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我只不过是昨天一天没登录中人网而已,就差点儿错过这么精彩的文章,真是罪过.......:(谢谢分享:D
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呵呵,。。。。。。。。。。。好看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精彩~谢谢分享!!
回复:三个和尚没水喝?
好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