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元年薪”背后的“职业化”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首席执行官为了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得到政府的经济资助,近日来先后表示,将自己的年薪降至1美元,从而引起了各方的不同反应。其实三大汽车公司CEO的一美元年薪在美国却不是首开先河之首例。
2002年迈克尔·布隆伯格就任纽约市长,面对巨额赤字,接受了象征性的1美元年薪。
2003年10月19日,唐海松等3名美国哈佛、耶鲁的博士和硕士正式受聘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受聘一年,并领取具有象征意义的1美元年薪。
2005年4月,克林顿正式出任联合国救灾特使,每年领取1美元的象征性年薪。
2001年,著名神探李昌钰成了美国警界唯一的“一美元高官”。
(以上资料来源http://tech.qq.com/cover/cover1.htm)
凑热闹本人也谈谈对“一美元”年薪的看法。
首先,也许有许多人都不理解,觉得为什么是“一美元”,干脆一块钱都不要,不是落得个更干净。我仅仅认为这一块钱更能反映出上述人员的“职业化”。职业的实质也是一种市场交换形式,而我们所拿的薪水就是这种交换实质的体现。只要拿了薪水,这种市场交换才是成立的,交换形式如果成立,双方的责任、义务关系就成立了。因此,“一美元”的年薪代表了他们仍有必要尽心尽力的把企业搞好,帮企业走出困境,是职责、是义务、是责任,而不是公义。
再者,从上述持一美元年薪的人将创造的社会与企业的价值来看,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动不动就拿个人的价值与我们的职业价格作为绝对的配比指标的时代(不是吗?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与企业谈薪水、加工资,都是出于我们潜意识认为我们的职业价格与我们所创造的价值没达到我们理想的、合理的比例。),给我们以另一种思维,那就是我们“价值”与我们的“价格”之间的比例不是绝对的,而价值也远远不是“价格”可以体现的。
最后,“一美元”年薪,看出个人的“职业忠诚度”。他们以“与企业共渡难关的决心”即体现了对公司的忠诚,对职业的忠诚,对职业信念的忠诚。每个人都不愿意背上“这个企业在他/她手上搞垮掉了。”名声吧。
我们能做到这些吗?
呵呵,做不到吧!那我们暂时不要去计较老板对我们不公平、员工对我们不理解吧!(陈果)
回复:“一美元年薪”背后的“职业化”
反对!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家在哪个需求层次,我们在哪个层次。
请看看大多数楼主口中在做薪酬谈判的求职者和要求加薪的在职者,他们处于哪个需求层次。请不要忽略基础的社会动机和心理动机--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
退一步说,国内要求加薪的朋友们所获得的报酬能够反映其工作成果吗和工作价值吗?在谈论职业化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雇主的职业素养呢?
对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工作成果议价不是缺乏职业化,而是职业化的一种凸显!
最后,对于“一美元年薪”也不能单纯的用职业化来说事,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在“一美元年薪”的背后,也反映出其本身已经被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
回复:“一美元年薪”背后的“职业化”
支持二楼的,呵呵~!回复:“一美元年薪”背后的“职业化”
呵呵,接受反对意见。我们都不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