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帆 发表于 2009-3-9 09:23:00

变招聘为招生 变招生为慈善

<FONT size=3>&nbsp;2月<SPAN lang=EN-US>25</SPAN>日,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受邀来公司时,我们谈起企业的招工问题,汪先生给我谈起德盛企业,说他们公司的招工基本是“自力更生”,很少从社会上招聘,而是直接从学校招生然后自己培养。他们有一个“匠士学校”,毕业以后授予“匠士”学位,他们的老总认为:一个靠忽悠,靠<SPAN lang=EN-US>Copy</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论文来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远不如他们认认真真做事的“匠士”对社会有用。听到这里我很感慨,德盛与皇明的招生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SPAN></FONT>
<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small">&nbsp;&nbsp;&nbsp; 皇明自办学院已有三年时间,之所以自办学院,是因为太阳能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共有<SPAN lang=EN-US>6000</SPAN>余家各类太阳能生产厂家,年推广量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量的<SPAN lang=EN-US>76%</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目前太阳能行业从业人员多达数十万人,每年至少还有近二十万的人才缺口!可是庞大的待就业人群,却不能提供一位经过太阳能专业技术教育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管理人才。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缺少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除皇明集团正在运作的“三院一中心”(含皇明商学院、皇明工程技术学院、皇明职业中专和教育培训中心)外,全国甚至没有一个高校院系从事相关教学,国家本科教育目录里面没有相关专业,其他大专高职类学校更不具备这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small">&nbsp;&nbsp;&nbsp;&nbsp; 起初公司每年招聘数百名大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没有经过太阳能专业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技术等教育,同时对团队文化融入不到位、心态浮躁不扎实、对选择太阳能事业作为终身职业不坚定等各种因素,造成流失率较高,给企业的岗前、岗中再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迫于无奈,我们从自身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了“<STRONG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变招聘为招生</STRONG>”的自力更生策略,打造自己的“黄埔军校”,正积极建设完善的职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函授点等,建立人才的蓄水池。</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small">&nbsp;&nbsp;&nbsp;&nbsp; 今年招聘的员工指标将超过三万人,仅服务终端的就有两万。我们现有经销商一万多家,每家都有几个安装人员,以前都是由经销商管控,今年公司整体的服务层次大提高,其中很大一项变革就是终端直控,把散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负责的人员拉回公司“回炉”。另外就是招生,从安装工做起,建立安装工——业务服务人员——中心经理——大区经理——事业部经理的成长通道,改变过去直接跳跃的通路,培养太阳能行业的专业人才。</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孔子有句话:“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我不能再让学生们当炮灰,就是不能把没有经过成长培养,没有实战经验的人送上战场,一定要预演,一定不能再走所谓的捷径,否则等于抛弃他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nbsp;</P>
<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0.5pt"><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一举几赢的“慈善办学”:到贫困山区去招生,到家长那儿去招生。</SPAN></SPAN></STRONG></P>
<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small"><SPAN lang=EN-US>&nbsp;&nbsp;&nbsp;&nbsp; 08</SPAN>年在看到四川凉山在广东东莞童工事件给我很大的影响,“<SPAN style="FONT-SIZE: 12px"><SPAN style="FONT-SIZE: 14px">受工头拐骗,落入东莞地下黑工市场。这些普遍只有<SPAN lang=EN-US>13-15</SPAN>岁的童工,在地下黑市当街排队接受挑选,劳动收入遭受层层盘剥。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甚至是直接被拐骗出来的孩子,一批批运送到东莞,再一车车发往珠三角各地的工厂。他们常被打骂,一些女孩惨遭强奸,工头以死亡相威胁,罪恶封堵了他们逃回家乡的路”(摘自<SPAN lang=EN-US>08</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SPAN style="FONT-SIZE: 14px">年南方都市报)</SPAN>。</SPAN> <SPAN style="FONT-SIZE: small">看到那些报道时,我一直考虑企业做慈善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好的效果,对于香港财经前辈们纷纷捐资助学行为一直深为赞赏,知识改变命运、“思想脱贫”,“技能脱贫”的想法使我找到了一条双赢的途径:到贫困山区去助学,到家长那里去招生。</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small">&nbsp;&nbsp;&nbsp;&nbsp; 我在今年新签批的招生费用中签下我的名字,要招生主管落实“慈善办学”,公司将拿出上千万资金用于资助学生上学,对于贫困山区的招生政策,公司将“一路绿灯”,提供高额的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机会,免收学费,毕业后安排合适的岗位,以此行动来作为助学的慈善捐助。企业为什么这么做?第一是为企业的可持续;第二是为了把企业的慈善落到实处,把捐资助学落到实处,“直达终端”。</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small">&nbsp;&nbsp;&nbsp;&nbsp; 公司直接把招生选择权交给家长,我们知道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最关心孩子的就业,我们用企业的信誉和实际行动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人才培养是在所有的投资当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尤其是培养对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有热情、有激情、有向往的一批人,皇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几年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回报,现在从集团高层到生产车间的排头兵,基本都是皇明自主培养的人才。高层管理者的<SPAN lang=EN-US>85%</SPAN>、中层管理者的<SPAN lang=EN-US>55%</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small">,都是从公司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优秀员工,他们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技术、业务功底,对公司有深厚的感情,是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强大的凝聚中心,而且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使他们在对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增加了技能,成为拥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能从容地在社会立足和发展,这也是家长们所期盼的。</SPAN></P>

章鱼哥 发表于 2009-3-9 11:23:00

回复:变招聘为招生 变招生为慈善

来看看。。。

mp71092008 发表于 2009-3-15 08:53:00

回复:变招聘为招生 变招生为慈善

可恨,但也没办法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变招聘为招生 变招生为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