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资”的不能承受之重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日平均工资达到111.99元。与2007年相比,年平均工资增加了4297元,增幅达到了17.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而其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机关,为338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倍;最低的是企业,为2835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7.0%。 从行业间工资分布看,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最低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17559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1%。 <BR><BR> 数据的公布招致广大网友的热议与质疑,平均工资的真实性和行业收入悬殊一时间成为技术统计"不能承受之重"。在近年来公司高管千万年薪、电信等垄断行业的天价收入、以及某些政府官员公款出国旅游等等舆论背景之下,普通公众的眼球再次被平均工资灼痛。 <BR><BR> 透过争议反映出的是日益拉大的收入悬殊及其对于贫富分化的社会焦虑。是什么导致了"平均工资"不平均?收入的悬殊带来哪些社会问题?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BR><BR>"谁平均了我的工资?" <BR><IMG src="http://www.xinchou.com.cn/editor/UploadFile/20094210126789.jpg" border=0><BR> 国家统计局关于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发布后,在某知名网站的论坛里立即引来上万条跟帖。一张转贴率极高的帖子"张三家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身家上百万",以幽默调侃的语气表达出对收入差距现状的不满与无奈。 <BR><BR> 有网友说"给国家拖后腿了,俺的工资不及平均工资的一半,俺听说很多地方的工资和俺的工资差不多!" <BR><BR> 有位网友不无担心地说"这样的统计不如不发,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不利于工作,我们单位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发这样的统计报告,能让我们心理舒服吗?" <BR><BR> 还有网友认为"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以及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什么不包括?何时包括?" <BR>面对快速增长的平均工资统计数字,公众本应显现的兴高采烈却被种种质疑与不满所替代。"谁平均了我的工资?"可以看出,平均工资统计数令公众心生疑窦的原因除了统计口径问题,主要在于这样的"平均"客观上掩盖了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真实情况。 <BR>11:1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P> <IMG src="http://www.xinchou.com.cn/editor/UploadFile/20094210144520.jpg" border=0><BR>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分析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 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单位之间,单位的不同岗位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已是一个客观现实。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逐渐转变为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一部分人依靠智力与勤奋赢得了发展的先机,这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的创富不仅为社会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这样的财富积累自然无可厚非。譬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被传出坐拥六七辆私家车的新闻后,却得到网上网下几乎众口一词的支持,甚至有网友坦言:"袁隆平爷爷配飞机都不过分。" <BR><BR> 但是,由于行政垄断、权力寻租、分配制度不公、城乡区域差别导致的收入差距依然在一定范围内以一种常态形式存在,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收入悬殊使得社会公平的天平失衡,造成对社会公平的极大戕害,为社会公众所诟病。 <BR><BR>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垄断和资源垄断造就了一批"金饭碗", 由于占据先天的"行业优势",一些人可以少劳多得,甚至可以不劳多得。某些国有企业的高管拿着与国际接轨的天价薪酬,却无需承担相应的企业利润下滑的经济责任。 <BR><BR>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透明与监督,一些政府部门个人消费与公共开支混淆,公款按摩、公款出国旅游等现象屡见不鲜,权钱交易、灰色收入、国有资产流失使得一些人一夜暴富,加剧了财富分配的差距。 <BR><BR>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的体制壁垒导致了就业、择业的限制和发展机遇的区别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距离。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虽然为城市的GDP贡献了汗水与心血,然而依然不能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与公共产品服务。 <BR></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