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126 发表于 2010-2-5 15:52:00

管理人员的有效面试

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管理人员方面的招聘成功率远远低于50%。另外,在我们多次关于招聘主题的培训中,企业主管们对该数据的估计惊人的一致,普遍选择在20%-40%这个区间。比较吻合的这两个数据,显示了国内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方面的测评效度之低。
人才评估方法本身科学性、有效性,以及面试官对方法的选择、使用,决定了面试效度的高低。一般而言,当前企业普遍使用的面试方法包括:非结构化的面试、结构化行为面试、心理测评、评价中心(公文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说……)等。考虑到目前国内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方法还是以面试为主(同时也是必经环节),因此这里重点阐述一下当前公认为效度最高的评估方式之一——结构化行为面试。
n         首先,必须建立起适宜面试的环境。
多数关于测评方面的书籍或者培训讲师都会告诉我们,面试前要建立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这在多数情况下是应该的,然而,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和完整。
只有在候选人紧张或拘谨时,我们才需要建立轻松的氛围。在另一些时候,有的候选人可能过于自信,要么滔滔不绝,要么搬出一大堆专业术语,一开场就气势非凡,如果面试官来自人事部门,对他的专业领域不太懂,则紧张的就不是候选人,而是面试官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建立起另一种面试环境,即建立面试官权威的职业形象。
因此,面试环境的定义要从面试的目的和结果出发,确切的定义是,面试环境必须是适宜于双方沟通,尤其是适宜于候选人真实地展示个人能力和想法的,这种环境必须在面试官的权威和双方的相互尊重之间取得平衡。
n         其次,面试必须是结构化的。
其必要性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特定岗位,是否能做出优异的业绩,取决于他的内在素质(或者说,取决于大家所熟悉的人才素质冰山理论的水面以下部分,见附图),对于既定岗位而言,这些素质是基本特定的。如果我们不能找出这些素质,并以结构化的形式(如,结构化的面试表格,包括事先确定的考察素质和相应提问)来规范面试过程,那么,面试中偏离主题,甚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我们的大脑思维的秩序是有局限的,如果没有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结构化面试程序,别说一般的管理人员,即使专业的招聘专家也会犯这类错误。
一家在广州地区排名行业前五的大型民营集团招聘绩效经理,行政人事总监负责面试。该总监来自知名外资公司,专业能力完全值得信赖,面试过程也非常严谨,包括履历审核、深度行为面试、纸笔测试、以及背景调查等。最后选定的人员来自国内领跑的一家IT企业,该候选人在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寻求的发展空间等多个方面与岗位匹配度都很高。
但是,该员工最终还是在3个月内主动离职了。
该总监的面试的确有足够的严谨,除了一个失误:她是仅仅带着简历面试的——尽管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可以证明她当初对多个面试考察素质的判断也是正确的,但她还是遗漏了两项重要素质:员工的向上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绩效管理必须由上而下,要求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两项能力在规范的领先企业要求不太突出,但是在管理水平不够领先的民营企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第二,对素质的定义,不同企业、不同人员有不同理解,企业如果不能建立起自己的规范的标准(并将之纳入结构化面试程序),那么,企业选人的标准必定千奇百怪,而合适的标准却只有一个,面试效果可想而知。
以招聘高层领导岗位为例。笔者曾对大量的企业中高层主管进行过有关招聘面试方面的培训,当问及企业高层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时,这些主管们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沟通能力这一项,笔者于是追问沟通能力具体指什么,一般的回答包括:很好的亲和力、表达能力、说服能力等。
他们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实质。无论是在当前最为权威系统的、拥有基于全球优秀经理人的大量数据而建立起来的素质模型库(麦克里兰)里面,还是一些全球领先企业的领导力模型里面,都没有出现沟通能力这一项,取而代之的是影响力这项素质,其中,影响力的定义由低到高一般分为4-5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定义是:通过利用第三方权威等多种复杂策略,或幕后操控的手段,促使他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或目标。而所谓的“很好的亲和力、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仅属于影响力定义的最低层级。
不难想象,一般企业基于这些对素质的不当定义之上的面试,效度低下当然是情理中的事了。
建立科学素质模型(进而使得面试可以结构化)的方法,一般可以借助有实力的咨询公司,或者是参考已经建立了素质模型的标杆企业(像国内有万科、华为、联想等公司)的标准,自己来建,当然,这要求有资深专家的帮助。
n         再次,面试必须是基于行为访谈的面试。
面试必须基于行为访谈的理由,一般有二:
其一是我们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们对自我的评估往往会高出实际,而候选人被问及如何去解决某个问题时,有些人可能夸夸其谈,但可能仅限于理论,有些人则可能表达不太顺畅,但是或许有真才实学。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
其二,我们所需要考察的内在素质,最真实的体现,就是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面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过去的行为是对未来绩效的最好预测。无论是在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如HAY,MERCER等,还是在全球领先企业的招聘实践中,这都是一条原理性的,不变的定律。
具体来说,行为事件面试法是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问题,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您当时是怎样思考的?”、“为此您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等,收集应聘人员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基于应聘人员对以往工作事件的描述及面试人的提问和追问,一些相同模式的行为,会集中显示出候选人的某些素质,并以此推测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我们必须收集多个角度、多个事件(3-5个以上)的行为表现,用来推断一个人的某项素质,否则,评估还是会存在有失偏颇的风险。
象宝洁、摩托罗拉、戴尔等多数全球500强企业,普遍采用结构化的行为面试。在一个完整的面试程序里,会有数位部门主管逐个进行面试,按照结构化的问题,进行行为访谈,一般时间都在一个小时左右,只有通过所有面试的候选人,才有机会被录用。总而言之,作为效度最高的评估方式之一,它已经为多数领先企业所普遍应用。要解决企业选拔人才的低效度问题,建立起结构化行为面试的有关标准、方法和流程,是企业准确获得关键人才的必由之路。
附图:素质的冰山模型
本帖最后由 我爱书 于 2010-12-13 16:47 编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管理人员的有效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