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论读书 (ZT)
十岁那年开始读名著。曾经有人说过,名著是人人都想读过但又人人都不想去读的东西。而我读名著,倒不是想“读过”以成为炫耀的资本。关于读书的态度,我斗胆与梁语堂先生雷同——纯粹为享受阅读过程的乐趣。悬梁刺股那是大可不必的,我又不为功名。看到旧时笔记小说中常说某人“苦读圣贤书”,我每每不以为然。如果要“苦读”,这些书对于他,恐怕就不是很“圣贤”吧。若然读到字字珠玑,那大抵是不会苦的。不知有多沉醉其间呢。似我一个好读古文的朋友,读《古文观止》也读到血脉抗张兴奋莫名。
在读书的态度上,我是最自由放纵的。任性而为。长辈见我时时手不释卷,每每赞我勤奋。我听了这种赞誉很不受用。这与勤奋实在沾不上边。好比你爱吃巧克力,忍不住不停嘴的吃,人家赞美你此行径为“勤奋”,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况且这样赞美我未免糟蹋了我正在读的好书,仿佛这样的好书是需靠“勤奋”支撑才能勉强啃下去似的,却不承认它如巧克力一般有非凡的魅力。
好书是很多的,倒不一定非名著不可。我之所以偏爱名著,是因为邂逅多本名著后,总结出一点:之所以成为名著,确实有成为名著的理由。经过历史的沉淀,被数代人所认可,大浪淘沙后不为淘汰,总有些值得一读的地方。至今尚未有哪本名著令我失望半途而废。似《飘》,每回读,都要被瑞德所感动,那种爱法,象瑞德说的,达到了一个男人所能爱的极限,偏偏又是没有表达的,才无声的震撼我。
谁人曾说过,太小的时候读名著,有如早恋,没有足够的心智去支撑,糟蹋了好书,甚或坏了胃口。但我自小胃口就很好。小时候读《红楼梦》,只看见热热闹闹的排场,讲究和铺张,但依然被黛玉的文采风流所吸引。此后隔一两年总要读一次《红楼》。有时候读到黛玉的多情与痴心,因为那一年,自己正为情所困;有时候读到凤姐表面堂皇的说话里藏着的机锋,因为那一年,我学会了察言观色,听懂言外之意;有时候读到繁华背后的衰败,因为那一年,看事情不再那么浮于表面,知道要看得更深更远;有时候读到字里行间隐含的禅意,因为那一年,我在跌跌碰碰里参透执着不一定得到,或许到头还是要一场空,感悟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是很平常的事——世事原是无常。在我不同的年龄阶段,当有了不同的经历作背景,我都会在《红楼》里有不同层次的领悟。好书犹如营养丰富的晚餐,给饥饿者以温饱,给虚弱者提供热能,给缺钙者补钙,给血糖低者提供糖份。无论处于何种层次水平,我们都可从中各取所需,引发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虽然不至于“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也从没觉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没有书读的日子长了,总会感到日常生活里有所欠缺。长篇犹如正餐,长年累月的我总是处于正读着某长篇的状态,《基督山伯爵》《荆棘鸟》《母与子》《安娜卡列宁娜》《教父》我一本本的读下去。短篇是零食,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卡夫卡的荒诞小说,三毛的故事,尤今的游记,余秋雨的散文,鲁迅的杂文,随时随地都可以大快朵颐。
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也没有颜如玉。但透过书本,上下五千年的人得以沟通,纵横九万里的人能够共鸣,我仍将之首推为人生一大乐事。
太幸福啦
能够静心读书乃是人生一大幸事。树欲静而风不止,让人苦痛异常。
真是一种享受
静心读书其乐无穷。有书读,真好!
一本好书,能让人时不时拿出品赏一番。其中的意味,个中的感受,大概只有喜读书的人才有吧。不要看标签
不是每本名著都值得读的。不同的时代对书的判断标准也不一样。因它是名著就先入为主的认定是好书,花老多时间,窃以为不值。同道之人多矣
喜欢读书,尤喜古今中外的小说,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总是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更多我喜欢的书,就得在现在读很多不爱的书,比如英语,每当拿起英语书就感到脑中充满了浆糊.有那位仁人志士可以为我拨开迷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