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酒 发表于 2003-7-15 08:49:00

《八二届毕业生》以青春见证历史 zt




  如果让我早生个十几年,活生生赶上1977、1978年那一茬高考,那我现在大概也功成名就了,家国梦都实现了,可以拍着年轻人的肩膀说OK了。但显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想法,那一茬毕业生事到如今作何念想,并不是我能了解的事,这拨人中既有我的师长、领导、客户,也有我的忘年交,我对于他们,实在是隔着时代的大河趟不过去哟。

  幸好有了《八二届毕业生》这本书,这些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大学生们在书 里集体亮相,正应了“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这句嘹亮的歌声。书中选取的人物涉及到各行各业,有八二届知名人士,也有在普通岗位上过着幸福小日子的人们,同样的经历是时代既馈赠给他们贵重的礼物,同时也夺取过他们命运的贞操:恢复高考,善莫大焉;踏进校门,天之骄子;进入社会,改革浪潮天翻地覆。下海、炒股,一浪高过一浪,从八十年代的创业到九十年代的物质开始丰富和多样化,他们亲历着和见证着时代的进程。事物都有两面性,八二届人当中也不乏“五毒书记”张二江这样的人物,从大学毕业到跌入深渊,也不过就二十年嘛。张二江当然是属于后者,没能守住命运的贞操。但更多的八二届人正如《八二届毕业生》一书的扉页中的话:“我不认识命运,却为它日夜工作。”是啊,八二届是主流,是现阶段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经过大时代淘洗和个体努力奋斗依然保持鲜活性的一个阶层。

  在这里之所以用阶层这个词,首先因为他们是个庞大群体,1977年录取的27.3万人加上1978年录取的40.1万人,以及1978年始招收的研究生3万人,82届毕业生的数量是67.6万人。就是这近70万人,形成了一个类似于血缘、地缘关系的集合,他们讲究的是一种时间上的缘份关系,所以有时候,五湖四海的82届毕业生碰到一起,也是颇有“同党”的样子的。

  《八二届毕业生》这本书,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八二届人的过去和现在,同样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他们的精神履历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感。由于有扎实的采访和翔实的资讯,使这本书成了八二届人和关心八二届人的一个参考读本,翻触它,就是翻触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翻触一根根牵动回忆的神经。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这是1979年在当时大学生中引发的一场大讨论。《你别无选择》是大陆现代派小说的开山之作,出自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刘索拉之手。《飘逝的花头巾》是煤炭工人陈建功进入大学后写出的风靡一时的作品,现在他则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当然,除了文艺“战线”上,其它各条“战线”上也都是人才辈出、跃马江湖、红红火火、争分夺秒,闹腾了这么多年,见证了从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应接不暇的产品交替、信息交替、体制交替,真不知他们如今作何感想。

  是啊,八二届人在想什么?这本书也许不能让读者找到满意答案,因为编写这本书的人大多是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主编拉家渡在后记中坦承他生于1976年。八二届人也许会以此来嘲笑,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这些作者才刚出世啊。可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这样一件收尾的工作偏偏要留给他们来完成,有八二届人歌唱“青春无悔”,说“回忆和憧憬是成长的最好的天平”,在无限漫长的青春期里游吟,也有八二届人长叹短吁,岁月苦短、及时行乐,还有的八二届人,把愤怒青年的姿态保持得完好无缺,愤世嫉俗、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没有人把“八二届”人来一个物化,将它装订成书籍,以资纪念和感怀。而现在,这件工作让一帮小混蛋去做了,而且,他们态度仿佛是很认真的,有一点向八二届人致敬的意味。

  这本书说到底是时间的产物,同时也是高贵的产物,正所谓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现在,这笔财富就放在字里行间里,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体面来。当然,如果你读到动情处忍不住哭了,我只能用

ike 发表于 2003-7-15 11:42:00

《八二届毕业生》这本书很经典!

  

萝卜1972 发表于 2003-7-15 12:43:00

我对那个年代的人,只有一种感觉

钦佩,真正的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二届毕业生》以青春见证历史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