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见尚 发表于 2010-11-12 16:01:28

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学2

  切克兰德的解释性系统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通过行动概念定义的情景。这或许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述。理解不能直接来自于观察或理论。人类的每种行动背后都有动机。比如说,在某人背上拍一巴掌可被解释为友好的举动,也可被解释为敌意的行动。这种情况下,观察或理论无法提供足够的了解和理解来说明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有必要超越观察和理论,去找出人们头脑中对所发生的事情“真是”解释。
  只有在特定社会规则的更深刻背景中,特定的行动概念才能变得清晰。使用这些角度,才能说行动者是在做某一件特定的事情。社会规则引导着社会习俗。在社会习俗背后的东西是本质意义。本质意义“赋予”社会习俗意义,因为有了本质意义的根本性假设,才可以说明人们做了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何在。坚持以这种态度理解东西,才能在有关学习型组织及其实践是,强化学术严谨性。
  因此,要理解整体,就需要懂得本质意义,社会习俗以及所采取的行动。解释性思考是一种系统见解,因为它有助于从个方面弄明白人们整体的生命,也就是说,要从社会规则,社会习俗,潜在的本质意义个角度出发,找出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要达到这样一种解释性的系统理解,既要研究任何情景的文化因素,又要研究个人对于这种文化背景的解释和看法。因此解释性系统理论强烈建议,所有关系方都通过一种多方参与的方法参与进来。正如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方法学推荐的行动原则清楚的反映了这样的解释性思考。
  有了行动研究项目,切克兰德得以从观念框架,方法学,行动区域的角度来理解目标:找出机械式和生物式系统思考的特点。比如说,系统工程师设计一些方法,以辨别出一个系统,指出系统的目标,找出以最佳方式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这称为手段-目标方法。然而,这些系统工程师的手段-目标都帮不上切克兰德的忙。所以切克兰德得出结论,手段-目标当中的目标和手段都是有问题的。我们如何系统地理解周围世界,什么是最称心如意的目标,达到这些目标最恰当的手段如何,这些都是解释性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一个观念框架,方法学,行动区域的新角度被找了出来。结果与解释性系统理论很契合。在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在结构性问题背景下的行动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软系统方法学。
  软系统方法学不是一种可以列出来,按部就班去执行的方法,切克兰德画了一个7步骤的流程图,以作为讲解软系统方法学原则的工具。流程图表现了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行动研究者可以从其中任何位置开始,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
  步骤1表明,等问题情景出现时,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了解这种情景,会抱有一种作出改进的主观愿望。步骤2对问题情景进行了表达,这个过程试图避免将问题结构化,那样会切断原初思考,从而形成学习障碍。按照切克兰德的观点,使用系统基模就是为思想设定结构,使学习过程失去了创造性。他提倡以详细的描述作为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卡通类型的介绍,是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体会,而且像卡通那样,强调的重点都是他们头脑中最突出的东西。
  步骤3建议对现实世界进行系统思考。从步骤2过渡到步骤3,是通过指定一些可能的人类活动系统,这些系统有助于对问题情景的了解,可引发辩论,引导采取改进问题情景的行动。人们为追求某个特定目标需要进行某些活动,人类活动系统就是关于这些活动的系统模型。步骤3确立了相关系统的源定义。世界观说明了支撑人类活动系统的本质意义,而源定义证实围绕世界观建立起来的。然后是对变革过程的概念化。环境约束因素也被考虑在内。源定义的建立包含了用户,行动者,变革过程,世界观,所有者,环境约束因素。
  步骤4通过拟定概念模型,从而对源定义进行详细解释。在描述人类活动系统的行为时,最低限度要用到一些动词(行动的概念)而概念模型是这样的一系列动词。这里人类活动系统是被播种于一个相关系统,然后在源定义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动词经过系统排序,以形成环路来描述人类活动系统的互动,在这里可以使用系统动了学。对现实世界进行系统思考之后等到概念模型。在步骤5,概念模型被拿刀现实世界,与步骤2中的问题情景进行比较。然后就产生了辩论,通过辩论就可以对概念模型中的世界观进行质疑,从而理解这些世界观的推断。概念模型还能用来提示出可能的改造方案。
  步骤6通过两种方式对改造方案进行考虑。首先,在系统模型中人类活动系统的合意性被提出来进行讨论。其次,在问题情景,各种意见,政治作用(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研究可行性的问题。软系统方法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相对的观点和利益。步骤7在对立方之间寻求可能的妥协。切克兰德寻求的是妥协,而圣吉追求的是共识。通过的改造方案实施后,又会产生问题情景,所以软系统方法学的过程还会继续下去。
  人们在理解这7个步骤时,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它是一种工具性的方法。切克兰德的意思是,软系统方法学的方法论,就是你从那些原则出发所做的任何事情。第二种是回答一个问题,“使用软系统方法学我从哪里开始?”答案是“只要开始就可以”。软系统方法学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软系统方法学是个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随着切克兰德的行动研究项目的继续,对框架,方法学,行动区域的理解日渐成熟。在《行动中软系统方法学》一书中,行动中的软系统方法学分为两种模式。模式1刚刚已经描述过它的表现是如何直接使用使用软系统方法学来指导一种干预。然而,实践者基本上每天都身处组织背景中,那么他们在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了,是否肯定得益于软系统方法学原则呢?软系统方法学不只使用于干预,还可以帮助人们搞清楚杂乱无章的日常事务。如果使之内在化,软系统方法学就向行动研究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反思自己的经验,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软系统方法学模式2是可以融入日常思考的概念框架。主要特征是认可两种同等重要的分析线索——逻辑性流动分析和文化流动分析。逻辑性流动分析鼓励实践者研究他们所处的情景,寻找新的机会,想办法是人们相互间达成妥协,从而弥合他们之间的分歧。文化性流动分析是对干预本身的反复探询。它既是“社会系统”分析,又是“政治系统”分析。它在3个方面受到关注。1.它是干预本身,探究客户,问题拥有者,问题解决者这些角色。2.“社会系统”分析关注角色,规范,价值观对于行为的影响。3.“政治系统”分析研究政治作用,政治联盟,影响决策时的权利作用。
  切克兰德的理论批评意见是,它忽视了开展自由公开,富有意义的辩论所具有的难度。切克兰德很少说到权力的原则,以及权力如何歪曲辩论的结果。软系统方法学模式2作出了回应。它建议将“政治系统”分析作为文化性流动分析的一部分。然而,这只是触及了知识-权力和社会变革的主张。假如从问题情景的历史,支配性意见,权力机构的角度考虑,社会变革的观念好像不在切克兰德可行的变革方向之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