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是拍X光片 肤浅理解者请慎用
(可惜不能发图片,说我级别不够,恳请论坛管理者教我发图片的办法,这些图片会帮助读者理解本文!)不少学过九型人格一段时间的朋友经常拿一堆照片来问我:裴老师,你觉得这个人是几号?……很多学习九型的朋友运用投射判断,会引发很多误会。不过这也是必然阶段,当我们更多的深入修习九型人格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谨慎,任何一个性格类型都是一个“域”,而不是一个“点”,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关于九型人格的教条主义的神话往往很多:例如认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定和7号有什么关联,殊不知内向的7号比比皆是;认为一个打扮光鲜的一定是3号,殊不知3号中也很多人并不重视形象,这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 由于九型人格是拍X光片,因此之所以把这类人归为一类,是因为“核心价值观”一致,是最深处的心灵模式相同,而没有别的不同。当然,不可否认,同一类型的人往往在言行举止神态上有相似之处,熟练的导师往往可以通过投射辨析出人格,但这只能作为我们判断的参考,因为我们不具备把握那些看起来差异很大,却有共同核心价值观的人。
投射判断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因为对性格的连续体和亚类型的不了解,以及对型号认识地过于表面化。
一、连续体误区
九型人格中每个人格都是动态的、纵向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象一个阶梯,有健康、一般、不健康状态,分9个层次,当我们看到一个第6层次的4号的“自我放纵”与看到一个第5层次的4号的“自我封闭”,是非常不同的,而一个不择手段、欺骗他人的不健康的3号与健康状态下真诚善良、追求卓越的3号也是大相径庭!
有时候有人说,“希特勒是6号,那么我绝对不是6号,那太残暴了,我绝对和他不是一类人。”是不是一类人,不取决于你们的健康程度,即使你是圣贤他是恶魔,你们也可能的确是同一类型,只是恶魔在人格的病态路线上游走,而圣贤在人格的良性健康的路线上升华罢了,所以,只看人格的健康程度,就忽视了连续体的本质,容易导致误判。
这就好象“盲人摸象”,只摸到象的一端就认定“象”是如此,也许你的判断是很正确的,但是由于你认定了一个第五层次的某类型形象,就不大会认为第六层次的他们是同一类型了。这就犯了误会。
二、亚类型误区
九型人格中的每个类型都有分支类型,例如我们常见的副型、侧翼。例如:一个自我保存型的3号和一对一的3号是如此不同,一对一的3号可能很注意形象,装扮光鲜,而自我保存型的3号则体现出衣着朴素、注重物质保障的特性,尽管他们都可以表现出3号的实干精神、工作狂等常见特征。再如:一个社交型的9号可能是非常活泼外向,而一个自我保存型7号则比较沉闷内向,这也极大的不符合一般人认为7号是高能量的外向的,9号是低能量的内向的。
再如侧翼的区分,一个4W3(贵族)和4W5(放浪诗人)的人是如此不同,简直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侧翼实质就是分支类型),我们常常认为的4号注重品位和形象,却不知道4W5对生活的简化,4W5的自我封闭、谜一般的彼岸特质,在4W3身上常常不明显,而4W3的戏剧化、幽默感、偶然的活跃及虚荣自恋倾向也在4W5身上寻不到踪影。一个3W4(专家)的人很可能并不象我们认为的3号很张扬的表现自己,他们甚至有点羞涩,眼神有忧郁或冷酷,而不象3W2那样带有类似7号的活跃、表现、绽放的特点。同样,一个8W9的人也不会那么霸道、控制,反而很克制忍让、从容不迫、安静。
我经常打个比方,正如一个外国人看到广州人、福建人以后,觉得这是中国人,因此就会形成中国人的形象投射,但当你见到北方和西部地区的中国人的时候,就可能会迷惑,“这些还是中国人吗?”就闹了笑话!因此,需要警惕的是,当我们认定了某个型号的某个分支类型的形象以后,再看到其他的分支类型,便很难认为是同一类型。而且,由于没有仔细的探索内在的模式,只是看到外在的差异(实际上,各个类型的分支类型的差别也正是在外在表现的差异),所以常常会犯错误。
三、动态迁移误区
九型人格是动态迁移的,例如一个2号,在放松状态可以升华到4号行为(只是行为),而压抑状态下则到8号行为,因此,如果说侧翼是“形侧神不侧”,迁移则是“形移神不移”,所以,压抑状态的3号可能一反往日的勤奋、竞争、炫耀和发动机的动力,而变得消沉怠惰,不思进取,到了类似9号的状态,但是3下9依然是3号,只是因为压力状态下,核心价值观失守后的一种迁移表现,就如水在0度以下结冰一样,虽然形态不一样了,但本质依然一样,水并没有变成水晶或玻璃,只是类似它们。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发霉的3号”(对3下9的戏称)误解为9号,而同样也可以把升华状态的9号误解为3号,这也是投射判断经常失灵的地方。
这就如同认为“结冰以后的水不再是水,汽化以后的水不再是水”一样的错误。而这样一来,投射判断就又会出问题,当然高手是可以辨认出3下9和真正的9号的微妙差异,但建议初学者不要轻易使用。也有人会使用“能量判断”,不过,其实不一定3号就比9号能量高,一个发霉的3号和一个升华的9号相比,到底谁能量高?答案不言自明!对于其他类型也是如此。
所以,为什么九型人格导师不主张“贴标签”,正是因为九型人格的形态呈现是如此复杂迷离,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洞察和耐心去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枝叶下面的根”,九型人格就没有多少意义,因为它是给人拍X光片而非照片,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很容易认出照片上的自己,但很难通过“照片上的自己”辨认出“X光片中的自己”(尽管不排除高手可以),但是这似乎是太玄了!
最后,我并非反对运用投射,因为投射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参考,例如每个类型的人,如果是同一亚类型、同一健康层次、同一状态下,的确言行举止神态甚至说的话等会惊人相似,但是,我本文所有的提醒,都是为了提醒不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祝愿各位九型人格爱好者可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深度、多一些觉察,这样就才会多一些收获!
(本文为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士、九型人格导师 裴宇晶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本帖最后由 HR圣童 于 2010-11-18 09:47 编辑
本帖最后由 HR圣童 于 2010-11-18 09:47 编辑
本帖最后由 HR圣童 于 2010-11-18 10:20 编辑
好深奥啊,得多读几遍,学习ing 功力不够,看不太明白 {:4_81:} 我就没接触过这个. 听过而已,没接触过 好吧,不懂为什么要放到这里来...不是说招聘吗?
话说,九型人格有分正常状态下、压力状态下还有一个什么状态我忘了,有点权变情景论的意味。所以一个人可以有主人格、辅人格,而且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可以跨越不同的人格。所谓的“片”而不是点,应该就大概这个意思吧?而且用词“人格”似乎不太准确。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个人认为应该更改成“九型应压模型”之类的名字... 我对九型人格只是有肤浅的了解,也就只用来分析过自己跟最亲近的人,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并不完全合乎所谓的“标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不能一概而论,知识跟理论不能生搬硬套,否则适得其反。
生活中,工作中也经常有人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或者拿到了一个工具就不停的套用,不停的测试,给身边的人“套号”看,说实在的,我很不赞同这样的方式。斐老师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作为为公司选人手段的招聘工作,我们的招聘技巧需要慢慢的去提升,一点一滴的去积累。知识需要在理解中运用,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化。 我参加过此内培训 有深刻意义 操作很重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