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归来话海尔
本人应邀参加了在海尔集团举办的“优秀企业成功经验研讨会”。通过为期三天的学习,实地考察海尔工业园,听海尔人谈海尔,专家授课,与专家座谈对话,我们一行深受启发,感受颇深,根据所闻所见,谈一点感受体会,供大家参考。一、海尔的过去和现在
16年前,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是一个亏空100多万元的集体企业,职工在车间里拉屎撒尿,木窗被拆下来烧火取暖,人心涣散,濒临倒闭。2000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总资产达167.5亿元,在欧洲、美国、亚洲、中东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全球,一个国际化大公司已具雏形。
二、海尔的发展战略
1、品质制胜战略
在海尔展览馆里,砸毁67台有质量缺陷冰箱的“功勋”大铁锤,至今还在警示着后人,1985年一台冰箱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工人2年的工资,张瑞敏面对职工很心疼的眼泪痛下决心,“如果不砸烂这些冰箱,将来被市场砸烂的将是这个企业,海尔的目光超越了这67台冰箱的价值。”这一砸,砸出来的不仅是质量意识,还砸出了一遍新天地。第二年,海尔电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开始畅销,第三年,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国际招标中中标,1991年海尔品牌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大驰名商标”。2、先难后易的出口发展战略
“先难后易”的出口发展战略即:先到标准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海尔首先在德国销售“中国造”品牌的冰箱,1992年,在揭去商标与德国冰箱同台对比,结果海尔冰箱胜出,德国人当场签定了2万台的海尔冰箱合同,从1985年引进德国生产线,到1997年冰箱质量一举超过有50年历史的利勃,海尔,中国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走过了德国同行50年的历程。3、国际市场本土化战略
在成功进军欧洲市场之后,海尔转向美国。1994年4月,美国的海尔正式竣工投产,由此,海尔开始实施国际市场的“本土化”战略,并且是起点高、难度大,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美国海尔的设计中心在洛杉矶,利用那里密集的智力,设计能够满足美国人需求的产品;生产在土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南卡州。而其销售中心则设在商业信息集中的最繁华的大都市纽约。现在海尔产品已经进入全美一些大的连锁店。美国人比较:“美国松下”用了10年的时间,销售额达到1.5亿多美元,而“美国海尔”只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了这一销售额。
三、海尔的管理模式
“什么是不简单?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遍地做好,就叫不简单。”海尔人如是说。海尔人借鉴外国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今天的海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