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工作中的欺骗行为
工作中的欺骗行为参议员候选人布鲁思•卡普托曾经这样干过。《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尼特•库卡步其后尘,并因此获得普利策奖金。参议员埃德加•肯尼迪的前任高级助理、观保护局的观察家、尊敬的哈佛医生及白宫的政客们都是这样干的。干什么呢?他们修改证书,伪造履历,夸大工作经验,制造骗局,编造新闻和科学数据。
这里举一个例子。福特•温尼克(化名福特•麦吉思,哲学博士;又化名:凯利•麦吉思,医学博士),一个和蔼可亲、名声显赫的骗子,就因其欺骗行为落得个身败名裂。被捕前(因犯有贪污加利福尼亚州的联邦医疗照顾项目基金等六条罪行),他是美国西南大学一名广为人知、受人尊敬、工作勤奋的市场学助理教授。直到他被捕后人们才发现,他根本不是哲学博士,也不是什么福特•麦吉思。西南大学一份来得太迟的调查材料指出,麦吉思(真名温尼克)自称的两个博士学位(一个音乐、一个市场学)都是假的。“他精通业务并知道怎样显示自己的才能”一个学生说,“并且在课外给予学生们许多帮助。”
麦吉思帮助学生们组织美国市场学会的学生俱乐部,并自愿在业余时间当顾问。他的一个同事说:“当我们组织学生市场俱乐部时,福特成了核心人物,吸引了75个学生参加。他做了许多工作。”她说福特是一个颇有才能的教师,与他共事非常愉快。市场系的一位秘书说:“我们喜欢福特”。另一名同事评价说,麦吉思知识渊博,如果他的证书不出问题的话,“10年内他会在他的领域内成就卓著”。
联邦调查人员说,温尼克有伪造成就的前科。他曾设法编造假学分,进入了海军军官预备学校。以后,作为一名情报官,他篡改了退伍证明书,伪称他曾被授予越战军人奖章、海军十字勋章和青铜星勋章。在海军部门发现他伪造提议授予他国会荣誉奖章的推荐材料后,他又设法逃避了处罚。他根本就没有去过越南。
1976年,温尼克向海军提交了一份“一等残废”金的申请。其中包括一封伪造的精神病医生凯利•麦吉思的信,证明他因战争造成精神失常。在1981年4月给他定罪以前,他一直收到每月1100美元的残废金。
温尼克在加利福尼亚开始露出马脚。在那里,根据他伪造的化名为凯利•麦吉思的相当出色的履历,他被聘为负责管理医疗照顾补助金项目的主任。有一次,他将600美元的法律服务费列到一位名叫“福特•温尼克”的律师名下,这引起了一位秘书的怀疑。有关人员开始对他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该市根本没有姓温尼克的律师,也没有此人曾为该机构提供服务的记录。调查人员发现了6000美元假报的支票及去夏威夷参加会议(根本没在那儿开过会)的差旅费。可是,等到联邦大陪审团把对温尼克的起诉发送下来时,他已经逃之夭夭了。5个月以后,当他正准备与学生们一起进行一项市场课题的研究,以帮助“复活节海豹”基金会募捐时,在教研室被捕。
在审讯中,温尼克在承认了自己的欺骗行为后,又提出请一位精神病医生出庭,证明他需要监外治疗。法官驳回了他的请求说道:“他很清醒,知道要向医生说些什么”。温尼克被判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曼多监狱服刑三年。在将他带走时,法官该特别提醒执行官要严加小心,以防“他伪造自己的释放令”。
问题: 1. 组织怎样才能防范这种欺骗行为?
2. 为什么在寻找工作的人当中,这种欺骗行为这样普遍?
哈哈~~~~因为欺骗成就了他! 在中国这种伪造实在是太多了,多得可以形成产业链,只是没有这样“出名”而已 其实在中国这个社会,也在鼓励包装,适当的包装,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层面上应该是可以认可的,比如职业装束、礼貌的用语等等
但是落实到岗位,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诚实的人,因为经历的不诚实,直接导致招聘的成本、岗位招聘失败的成本及其他潜成本,背景调查、学历调查以及身份调查等机制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人才测评、能力测评,我认为在面试中花费更多的经历,去辨别一个人是否合适这个职位,比到岗后,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培训引导改变一个人,要容易 2.为什么在寻找工作的人当中,这种欺骗行为这样普遍./
因为当职场与身上的光环关系较大,有了亮丽的光环,职场或许会更加顺利! 做招聘就发现,10个简历9个有水分,还有一个是应届生.
唐俊也涉嫌造假学历(野鸡学历,我们普遍认为是假的)...
呵呵....到处都一样....... 经常验证学历然后失望的人飘过.... 相信类似的情况肯定也会在大部分HR经历中所遇到过,相信只要不是过渡的夸大或捏造,应该是无伤大雅的。但是,这也就要求HR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对这些伎俩有些正确的判断力和觉察力(所以说招聘主考官并不是那么好做得)。
另外,公司也需要有规范的录用流程,对于核心岗位或是重要岗位,一定需要谨慎。 学历的真伪要验证好 利益、名利的光环驱动人们去冒险,去造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