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的影子 发表于 2004-3-2 23:29:00

“新东北”究竟靠什么振兴(七)

无法回避的“包袱”

  昨日的行业老大,今天很多都虚而不实。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都曾是我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和“八大金刚”之一。近两年市场有了需求,企业有活干了,一线工人每月也能拿到上千元的工资。然而两个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二机床是上万人的企业,目前下岗的有4000多人,退休的3900多人,在岗有3800多人。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的银行呆账之和,已达13.1亿元。第二机床厂的资产负债率几乎远超过100%,早已资不抵债。

  哈尔滨的“三大动力”———哈电集团,有着中国“动力之乡”的美称。哈锅炉厂、哈电机厂、哈汽轮机厂是中央直属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集团,截止到2002年底,集团员工总数4.2万人。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好转,哈电集团去年实现销售额和利润额都是历史最好的,实现销售收入57.37亿元,然而这样大的销售额,利润仅为4480万元。目前已签定的正式合同为522.79亿元,合同已签到2006年的了,足以干5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期间,哈电集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重组,将三大动力厂和哈电站组成股份公司,并于1994年12月在香港H股上市,而原生活、后勤等服务部门组成实业开发总公司,企业的众多包袱由集团背着。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企业办社会”,在集团中职工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企业无所不包,学校、洗澡堂、公检法、医院等社会机构,就连理发店都有,这些包袱企业已背了多年。据了解,三大动力厂每年每家要拿出2000万元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3家就是6000万元,而这6000万元是企业的纯利,所以哈电集团销售额很高,而利润高不上来。

  类似这样的国有企业,在东北三省很普遍。有的企业领导对记者说:“企业除了火葬场没有,剩下只要社会有的,企业都有。”

  客观地说,对东北三省历史所造成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不是应有的态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震荡”不能不说与1984年的“拨改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而“拨改贷”也是在国家认识到再也不能走“管吃管填”的老路子而做的“自我割腕”的痛苦抉择。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这使很多在建项目背负起沉重的银行债务。仅吉化30万吨乙稀工程,总投资达196亿元。后来被证明,这种沉重的银行债务负担,成为东三省企业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后的“三角债”几乎把企业拖垮。到1993年,国家逐步取消了计划调拨和价格管制,放开了产品市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被彻底地推向了市场。而这时,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痼疾”显露出来:产品已被新兴企业所占领;国企设备老化,已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长期积累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银行债务压得企业抬不起头;资源趋于枯竭,整个产业步入衰退期,等等。在“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环境下,只能苦苦等待,等待国家支援、等待政府帮助、等待市场能分一杯羹。在“等、靠、要”的观念支配下,东北的企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东北曾创造过辉煌,为全中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同时,东北也承受着改革的压力,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尤其是东北三省的产业工人,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巨大的。目前,东北国有企业有近500万的下岗大军。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说:“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落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央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给东北的产业工人带来希望,也是对几代产业工人无私奉献的回报。”

  近年来,辽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应该说是先走了一步,加快了主辅分离的步伐,相继落实债转股、核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仅鞍钢“债转股”达64亿元。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社保试点工作,累计实现并轨175万人,累计做实个人账户基金88亿元,两年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80万人。老工业基地初现生机,开始走上振兴之路。

  然而,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关于冗员、关于债务、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仍没有解决。两省需解决社保人员就有300多万人,即使是分摊,企业和当地政府也很难筹集到钱,但这又是必须卸的“包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杨明远说:“项目可以用市场的办法,但社保这一块,中央即使是勒紧裤腰带,也要多拿些钱,帮助东三省把这一门槛迈过去,这不是索取、不是伸手,这是对历史的补偿。”

芦田 发表于 2004-7-19 15:55:00

共产党

靠共产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东北”究竟靠什么振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