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妮子--Grace
发表于 2011-9-20 09:26:17
不拉马的士兵故事: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了相同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询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了军事文献,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仍因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站在炮管下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在那个时代,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作用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的时间。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已经不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了,但操练条例没有及时调整,马没有了,但是士兵仍然存在。因此才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军官的这一发现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启示: 如今大变革大整合的时代。企业改革或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或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技术得到革新等等,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意识到,并仍然因循原来的技术模式,此时会使一些人力出现“不拉马”的现象,占用组织的资源,使组织运作的效能降低,也会影响内部公平。
有感于常诚老师话题http://bbs.chinahrd.net/static/image/common/print.png http://bbs.chinahrd.net/static/image/common/thread-prev.png http://bbs.chinahrd.net/static/image/common/thread-next.png
[高端HR论道] HR应了解企业“节流”之处
frank998
发表于 2011-9-20 09:32:00
用激励来禁止
一位老人喜欢安静,但是一群孩子总在他门前空地上踢球,扰乱了他的清静和安宁。一天,老人走出房门招呼踢球的孩子们:“孩子们,我非常喜欢看你们踢球,明天你们还来吧,每人给你们1元钱。”孩子们高兴极了,第二天如约而至,踢球后每人得到了1元钱。老人对孩子们说:“明天再来啊,不过每人只能给5毛。”孩子们感到有些失望,但是5毛钱还是有点诱惑力的。第三天孩子们继续踢球,得到了每人5毛钱的奖励。老人又热情地说:“明天还要来啊,每人1毛钱。”这时孩子们感到愤怒了,纷纷嚷嚷着:“只给1毛钱,谁还来给你踢球呀!”就这样,老人重新恢复了安静的生活。按照“经济人”的假设,首先,老人不应该给孩子们钱,对不希望发生的行为的奖励,等于鼓励有害行为继续,不符合趋利避害的行为原则;其次,对于孩子们来讲,只要老人给钱,无论多少,与原来只是踢球娱乐相比,孩子们都另有所得,符合人们追求金钱收益的要求,因而无论钱多钱少都不会拒绝,应该不断地在老人门前踢球。但是,为什么老人通过奖励的办法实现了对踢球的禁止呢?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并不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老人运用了心理学当中的两个原理:其一是转移原理。在给报酬之前,孩子们踢球是享受运动的快乐,游戏本身给他们带来了乐趣。老人用给钱的办法转移了孩子们的乐趣,使他们把踢球从自身享受转化成表演赚钱,通过改变踢球的目的,外化了孩子们的幸福感。其二是消极强化原理。当人们不希望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继续发生时,可以把对该行为的奖励措施减除,人们便失去了继续行为的兴趣。
启示: 大多数管理者在面对想要禁止的行为时,第一反应总是惩罚,用负强化的方式消除员工再次行为的动机,但是负强化并不总是起到良好的作用,有时会激起人们的抵触和反抗心理,而如果采用消极强化的方式,强度比较温和,其结果成为行为者的自主选择,效果更好。
糖糖2003
发表于 2011-9-20 09:41:58
贵在认真
故事:
封疆官吏出任长梧的地方官。不日,他碰到孔子的学生子牢。三句话不离本行,他与子牢探讨治理地方、管理长梧的方法。
古时封建官吏被百姓尊称为封人。封人和子牢谈得很投机。他讲到自己的治理经验,认为处理政务绝不能鲁莽从事,管理百姓更不可简单粗暴。
从治理之道又谈到种田之道。封人说自己曾种过庄稼。那时,耕地马马虎虎,无所用心,果实结出来稀稀拉拉;锄草粗心大意,锄断了苗根和枝叶,一年干下来,到了收获季节、收成无几。
听了封人的讲叙后,子牢很关心地打听他以后的状况。
封人吃一堑长一智,总结自己种田的教训,第二年便改变了粗枝大叶的态度。他告诉子牢,从此开始深耕细作,认真除草,细心护理庄稼,想不到当年获得好收成,一年下来丰衣足食。
有了种田的失败和成功,封人悟出一条道理,做任何事都贵在认真。现在他出任地方官,便守住这条做人的准则。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
启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庄稼是这样,干其他任何事都是这样。
只有认真负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证和前提。
小妮子--Grace
发表于 2011-9-20 09:48:55
本帖最后由 小妮子--Grace 于 2011-9-20 09:50 编辑
游泳的故事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启示: 分享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的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管理者在和下属制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目标定的越高越好,认为目标定的高了,即便员工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预期。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持有这种思想的管理者过分依赖目标,认为只要目标制定了,员工就会去达成。
实际上,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完成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目标是明确做什么,完成目标是明确如何做。与其用一个高目标给员工压力,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帮助员工制定行动计划,共同探讨障碍,并排除,帮助员工形成动力。
另外,目标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目标只有与激励机制相匹配,才会形成更有效的动力机制。所以,除了关注目标之外,管理者还要关注配套的激励措施。
最后,合适的目标是员工可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当员工经过努力之后可以达成目标,目标才会对员工有吸引力,否则,员工宁可不做,也不愿意费了很大力气而没有完成!
ysp
发表于 2011-9-20 11:22:18
秀才的梦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曾经住过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时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紧蹙了一下眉头,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想起自己前两次的落榜,越想越觉得算命先生说得有道理。于是,他沮丧地走回客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将自己做的梦和算命先生的解析向店老板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没想到店老板听后反而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去参加考试,等到揭榜那一天一看,居然中了个探花。
分享: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任何一件事也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它。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即使在阴暗的地方也会找到希望;而消极的人,就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做事不能坚持到底,还喜欢为自己的动摇找借口。想法和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LL李
发表于 2011-9-20 11:38:59
小故事一: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甲笑而不语,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个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结果只剩下一个石头!
启示:人生中会有许多的东西,值得留恋,有的时候你应该学会去放弃。
小故事二:
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启示:我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了,依然还是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小妮子--Grace
发表于 2011-9-20 13:23:53
有感于张瑞敏的“买卖观” 故事: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企业管理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对于普通企业的营销人员来说,做生意莫过于千方百计推销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但在张瑞敏看来,营销的本质不是“卖”,而是“买”。这一见解真可谓惊世骇俗。张瑞敏的观点是,“从本质上讲,营销不是卖出东西而是买。买进来的是用户的意见,然后根据用户意见改进,达到用户的满意,最后才能得到用户的忠诚度,企业也才能获得成功。”此观点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不以“卖”求“买”,也不以“卖”强“买”,更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以“买”促“卖”。 然而,我们许多厂商至今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卖”而轻视了“买”。对他们来说,恨不得今天晚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第二天就能卖出去。这样的想法当然没有错,但总有些美中不足,因为,你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得好不好,是不是受消费者欢迎,最终还得要顾客说了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善于倾听顾客意见,要比单纯地把产品卖出去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既重卖又重买,才能实现双赢。遗憾的是我们有的厂商面对一些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仍不太重视,或束之高阁,或不理不睬,久而久之使消费者对其企业和产品产生了反感,失去了信心,最终失去了市场,自断了财路。 启示: 有道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能否从张瑞敏的“买卖观”中受到一些启迪。如果我们的企业家都能参透其中深刻的辩证思维,并用行动理顺“买卖”的关系,那么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小妮子--Grace
发表于 2011-9-20 13:25:42
自己先站起来 故事: 从前,有个生麻风病的病人,病了近40年,一直躺在路旁,等人把他背到有神奇力量的水池边。但是他躺在那儿近40年,仍然没有往水池目标迈进半步。 有一天,天神碰见了他,问道:“先生,你要不要被医治,解除病魔?” 那麻风病人说:“当然要!可是人心好险恶,他们只顾自己,绝不会帮我。” 天神听后,再问他说:“你要不要被医治?” “要,当然要啦!但是等我爬过去时,水都干涸了。” 天神听了那麻风病人的话后,有点生气,再问他一次:“你到底要不要被医治?” 他说:“要!” 天神回答说:“好,那你现在就站起来自己走到那水池边去,不要再找一些不能完成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听后,那麻风病人深感羞愧,立即站起身来,走向池水边去,用手心盛着神水喝了几口。刹那间,他那纠缠了近40年的麻风病竟然好了!
启示:
理想每个人都有,成功每个人都要。但如果今天您的理想尚未达到,成功遥不可及,您是否曾经问过自己:我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努力?我是不是经常找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而狡辩?其实,我们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为成功找方法。只要努力去开发,命运将永远跟着你。
小妮子--Grace
发表于 2011-9-20 13:27:02
关于中国人和德国人煮鸡蛋的小故事 故事: 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德国人每天早餐都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洗漱或干点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但德国人会用一个差不多刚好装得下一个鸡蛋的专门容器,下面焊一托盘,然后加满水,1分钟水就开了,3分钟就关火。关火之后他们利用余热再煮3分钟,把鸡蛋煮到刚刚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接下来用凉水泡3分钟,使这个蛋很好打开,德国人认为这样做很标准。跟中国人相比,他们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同时还让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状态。 这则故事引给我两点启示: 启示一:同样的结果,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拿“煮鸡蛋”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和德国人的煮法有较大的差别。两者同样是把鸡蛋煮熟,但德国人按照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去执行,不但鸡蛋能煮熟,而且资源占用最少,效果也最佳(营养价值)。无论部门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在工作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都有各自“煮鸡蛋”的技巧,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年的年末岁首,在梳理总结工作时,尤其作为领导者,在关注鸡蛋熟与不熟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不但能把工作“煮熟”,而且“煮”的过程中更在意方式方法,更在意资源占用和工作效果的部门和个人。 启示二:要学会总结,制定适宜的制度和标准,并严格执行。 故事里的德国人在煮鸡蛋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适用的煮蛋程序和控制方法,并严格执行,结果每次用水、耗热最少,鸡蛋营养还最大。而中国人只求鸡蛋煮熟,没有注意观察并认真总结煮的学问,在煮的方式方法中较之德国人有明显的“水”和“热”的浪费现象,而且破坏了鸡蛋的营养价值。“没有规矩,不成方园”,说的也是制度和标准的重要性。我们平时的管理工作、设备检修、运行操作、参数调整、节能降耗、指标竞赛等工作中,若不善于及时总结,工作就不可能得以持续改进,就难免会出现要么制度或标准不适应,要么执行不严、管理不细而偏离制度和标准。 最后,在拿年末岁首的工作梳理总结来说吧。如果我们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只是做一个数字的统计和简单分析,而不是深入地探索,就像“煮鸡蛋”一样,我们只关注煮了以后是熟的还是生的、是煮爆了还是完好的,而不是关注有没有达到最佳营养状态、用多少水和热来煮鸡蛋是最合适的。这种梳理总结只能是“成功也总结不出成功的方法,失败也找不到失败的原因”。最终只能是对奋斗一年最终成果有一个清晰了解。总结了是这么回事,不总结还是这么回事。
小妮子--Grace
发表于 2011-9-20 13:29:58
公鸡下蛋的管理启示 故事: 一个农妇养了两只鸡,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农妇对母鸡很偏心,每天总是等母鸡吃饱了,公鸡才能抢一点残渣剩食充充饥,大部分时间公鸡只能自己在草丛或墙角找几个小虫吃吃。 公鸡对此很不满,它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公鸡很清楚,农妇对自己与母鸡的不平等态度的根源是自己不会下蛋。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下蛋入手。公鸡也知道,自己学会下蛋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把母鸡下的蛋据为己有。于是公鸡仔细地对母鸡观察了几天,掌握了母鸡的活动规律。它发现母鸡每天是在中午的时间下蛋,下完蛋后便走出鸡窝高声地叫一阵。农妇听到母鸡的叫声之后,不一会儿就会从屋子里走出来,到鸡窝里去取蛋。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公鸡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一天,母鸡刚下完蛋离开窝,公鸡便跑进去把母鸡刚下的那个蛋藏在了窝里的稻草下面。农妇听到母鸡的叫声,放下手中的活儿出来取鸡蛋的时候,看到窝里什么都没有,就失望地回去了。农妇刚离开鸡窝,公鸡便急忙跑进窝里,把蛋从稻草下面刨了出来,然后装模作样地卧在了窝里。过了一会儿,公鸡便把头伸出鸡窝外面使劲地叫了起来。农妇很奇怪,这只公鸡很少在这个时间鸣叫,今天是怎么了?于是农妇又来到了鸡窝边上。看到农妇来到鸡窝旁边,公鸡才慢慢起身,边叫便高昂着头走出了鸡窝。农妇一看,鸡窝里有一颗蛋,拿在手里还特别热乎。 自己家的公鸡居然下蛋了,农妇很开心。于是从那天开始,公鸡享受到了与母鸡同样的待遇。 这样过了好多天,农妇发现公鸡每天都要下一个蛋,而母鸡却再也没下过蛋。于是农妇指着母鸡大骂一通后,一刀把母鸡宰掉熬了汤。 自从母鸡被宰掉后,农妇的公鸡再也没有下过蛋。农妇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把公鸡也宰掉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