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根儿 发表于 2004-6-11 17:23:00

有关神父的人力管理话题ZT

神父要找三个小男孩,帮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圣经》销售任务。而他很苦恼,因为教堂的主教一直认为神父是最优秀的,给他的《圣经》足足有1000本。
  神父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人脉,觉得自己只能完成300本的销售量,于是他决定找几个能干的小男孩卖掉剩下700本《圣经》。神父对于“能干”是这样理解的:口齿伶俐,小男孩必须言辞美妙,让人们欣喜地做出购买《圣经》的决定。于是按照这样的标准,神父找到了两个小男孩,这两个男孩都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卖掉300本《圣经》。可即使这样还有100本没有着落,为了完成主教分配的任务,神父降低了标准,于是第三个小男孩找到了,给他的任务是尽量卖掉100本《圣经》,因为第三个男孩口吃很厉害。

  在神父看来,不出两天那两个善于言辞的小男孩就会卖光《圣经》,那时也许他们还可以帮口吃的男孩卖完他的100本《圣经》。

  5天过去了,那两个小男孩回来了,并且告诉神父情况很糟糕,他们总共只卖了200本。神父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两个人只卖掉了200本《圣经》呢?正在发愁的时候那个口吃的小男孩也回来了,他没有剩下一本《圣经》,而且带来了一个令神父激动不已的消息,他的一个顾客愿意买他剩下的所有《圣经》。这意味着神父将卖掉超过1000《圣经》,神父将更受主教青睐。

  神父彻底迷惑了。被自己看好的两个小男孩让自己失望,而当初根本不当回事的小结巴却成了自己的福星,神父决定问问他。

  神父问小男孩,你讲话都结结巴巴的,怎么会这么顺利就卖掉我所有的《圣经》呢?小男孩答道:我…,我…,跟…见到的…所有…人…说,如…果不…买,…我就…念《圣经》给他们…听。

  神父决定来年仍然请小结巴帮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圣经》任务。

  帮助这个小男孩顺利卖完所有“剩经”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的口吃。小男孩知道自己的劣势就是口吃厉害,所以他顺势将自己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顾客们都很害怕听见一个口吃厉害的人读上一段《圣经》,于是他的《圣经》卖得精光。而且在卖《圣经》的过程中,有位顾客为小结巴的精神打动,所以打算帮助他买下所有剩下的《圣经》。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有的时候劣势不一定致命,如果引导的好也许就是优势。

  而这个故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题来讲也颇有寓意,即人力资源的某些优点有时存在着假象,而劣势只要引导得当完全有变成优势的可能。

  我们的人力资源主管总是期望销售人员能够滔滔不绝,好似《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能把蘑菇涮成灵芝,那娴熟的指鹿为马功夫正是他们眼中的销售利器。于是种种假象出现了,一些口若悬河的销售人员在通过甄别关后并没有使企业的销售最大化,一些天衣无缝的计划也没有使公司完成既定目标,策划力没有执行力支持最终还是难如愿。

  甄别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时,客观评判标准就是最终的结果,正如上面故事里的那两个口齿伶俐的小男孩,对于卖《圣经》而言他并不是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他们的伶牙俐齿最终没有完成他们的老板神父所规定的销售任务——300本《圣经》。当然这里并非鼓励大家多找些有沟通障碍的销售人员,去把他们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只是给人力资源主管一个提醒,公司需要的是能够卖光“剩经”的销售人员,口吃与否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是大饭店需要门童,显然还是那两个总共只卖了200本的男孩合适,他们可以流利的说出先生/小姐你好。

  对于任何一个职位而言,都是不需要花瓶的,就像故事中的神父并不需要口若悬河,而卖不完《圣经》的小男孩一样。

888北极熊 发表于 2004-6-14 11:26:00

关键是如何把长处变成优势

如果不能把长处变成优势,再好的人才也未必取得好的效果。

gmsj 发表于 2004-6-14 14:09:00

优势与劣势要与环境来看

在不同的环境下优势可能会变成劣势,劣势也有可能变成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会,掌握主动权!

士心 发表于 2004-6-25 17:02:00

结果并不代表能力

有些时候,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你的能力很强,坏的结果也不能证明能力不足.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

蕙风兰思 发表于 2004-6-26 11:57:00

啊——

这就是利用自身的资源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关神父的人力管理话题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