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和《功夫》--无厘头再次遇见草根
http://www.sina.com.cn 2005/01/09 15:46 京华时报《功夫》是又一个“草根阶层小人物力争上游”的故事,新鲜感虽然欠奉,但在舆论越来越倾向于将周星驰与“大师”画等号的今天,《功夫》倒与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解释不谋而合:“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当然,垃圾重复一万遍也成不了经典。周星驰的无厘头(粤语“无厘头”就是“没来由,无缘无故”的意思)重复到今天,已经和当初的胡闹有了质的区别。谁还能说猪笼城寨里突然冒出的武林高手是“没来由”吗?或者说,阿星在火云邪神秃顶上那轻轻地一敲是“无缘无故”吗?依习惯,可以沿用“无厘头”这一提法,与“草根”的相遇,使无厘头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潜质。
“草根”一词是英文“grassroots”的直译,就是底层或基层的意思,与主流或精英相对。在“人民当家作主”“卑贱者最聪明”这样泛政治化的语境里,“草根”受欢迎是可以想象的。它比“底层”感性直观,而且能引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联想。无厘头本身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当对情感、对善良、对正义的无厘头表达与“草根”的身份认同时,周星驰的“闹剧”便成为一出堪称经典的悲喜剧。
用人物的“草根性”来消解叙事中的宏大主题,在《功夫》中比比皆是。比如阿星追求正义,肯定不能太大义凛然、太真理在握、太胸有成竹,他是低姿态、谦卑,乃至辛酸的。小人物的自不量力成为影片喜剧性的最大来源:火云邪神把阿星打得无还手之力,问他“为什么打我?”只看见阿星的手在地上摸索到一个小木棒,艰难地举起来,在对手的脑袋上无力地点了两下。“夸张殴打法”是港片常见的搞笑手段,但要论点石成金,还得算《功夫》中的这一改变。我愿意把它和电影史上的另一个例子放在一起比较:在卓别林时代里,“大棒敲脑袋”是滥用的喜剧手法,但只有卓别林会记得在被害人的前额印上一记吻。
对爱情的态度也是这样。阿星对哑女的粗暴与其说是凶恶,不如说是软弱。在阿星张狂的坏人姿态下面,是草根的老实本分: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去混黑社会的人,哪里配与人谈情说爱?阿星“临死”时真情流露,观众心中泛起的酸楚持续不到一秒,就随着包租公一句“大哥,能不能说中文,看不懂啊”,化作哄堂大笑了。
手边就有一个可作对比的例子,《天下无贼》里,刘天王同样是临死,他准备了短信:“事已办妥,等我回来。”在煽情程度上,这个桥段不输《功夫》的“血迹棒棒糖”。但《天下无贼》下一场戏接的是刘若英和警察在饭店里的沉痛对话,这就等于说是“掉进去、没出来”,不太纯情的观众就容易被腻歪到。而《功夫》的做法是,不等观众回过神来,自己就先把自己解构了。(文/王陈)
RE:周星驰和《功夫》--无厘头再次遇见草根
电影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比较,来发现现实中的人情冷暖,现在的作品在这一点上来说深刻多了,这是挺好的趋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