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龟果果 发表于 2012-8-13 12:14:36

同吃表示关系亲近

文/张从忠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发展是传宗接代的意思)”。无论在何时何地,人都需要吃喝、呼吸、生育、睡觉以及排泄大小便,这是人性,也是人的天性。为了获得食物,早期人类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群体内部互助模式,对于捕获的猎物群体成员具有共有的权力。 原因是,早期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非常不稳定,有人做过统计,六个人协作捕猎和一个人单独捕猎其风险降低了约80%。另一种情况是,一个捕猎小组也有可能连续多日一无所获,所以他们需要别的小组成员接济一些食物;对于那些捕获了大型猎物的小组来说,假如他们捕获的是一头野牛,这时他们拥有的肉食量,就会远远超过捕猎小组成员在未来几日内的食量总和;在没有发明可行的保鲜方法之前,把多余的肉食分配给其他小组成员们食用,也可以换取这些成员下一次对自己的接济权力;由于食物贮存的瓶颈和人类耐受饥饿能力的限制,人类必须将一无所获的风险进行分摊和稀释,所以共享猎物是一个群体和所属个体成员之间最现实和最明智的选择。直至今日聚餐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联络情感的方式,分享食物也是人类最为普遍的表示友好的方式。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人与人之间最可靠的,是“血缘”。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白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只饭桶,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就是“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如此一来,吃同一食物的人也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了,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种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进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是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无间的开始,通常水酒一杯,就是阿里巴巴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在饭局里如鱼得水的人通常都是官场上混得比较如意之辈。吃政治饭,则关系到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钱钟书说:“吃饭还有许多社交功能,比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等等。”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结婚有饭局,升学有 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打球有饭局,开业有饭局。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理由也要办一场。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和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 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一个人的饭局多,意味着这样几个潜台词:他是有很多朋友的人;他是重要的人;他是受欢迎的人;他是事业有成的人。没人带你玩,是一种比失业、失恋和失明更令人恐怖的事情,这意味着你成了社会的弃儿。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统统绕不开饭局。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一场饭局下来,各人得到了一张金额不等的社会关系信用卡。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看得到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广州某少妇形象生动地总结出了饭局与人生:“恋爱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就是一个饭局”。

shuangju 发表于 2012-8-13 13:42:45

谢谢分享

nktiany 发表于 2012-8-27 12:43:14

张老师的文章  
竟然让人一不小心想起了《饭局也疯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吃表示关系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