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zero2002 发表于 2012-10-18 09:47:03

清华大学教授称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多位专家17日在出席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时表示,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应坚持市场化道路,加快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同时,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

  多管齐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法宝”。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恶化等问题。没有持续的结构变迁,就没有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软硬基础设置结构的不断变革,就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林毅夫认为,与“休克”疗法等发展模式对比,中国的“双轨制”很成功。其中,“双轨制”既补贴原来优先发展但缺乏实力的企业,又开放原来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允许外资、民资进入,使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双轨制”保护了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压低了资源价格,产生了很多垄断部门。

  林毅夫不赞成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中消极无为,政府不发挥积极作用就是自废“武功”,永远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他建议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深化改革,完成“双轨制”向市场单轨过度,取消对符合比较优势的国有企业的补贴,允许民资进入垄断领域;发展给农户、中小企业提高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提高资源费率到合理水平;支持基础科研,鼓励创新,建立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采购创新产品,支持新兴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结构升级的内涵跟过去相比,已发生深刻变化。日韩崛起时,经济结构升级是产业间的升级,而现在更多是生产价值链间的升级,应将目光放到生产价值链间的升级上。

  隆国强提醒,虽然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结构升级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是包括追赶型国家、顶尖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任务,中国绝不能自满。未来,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要利用好外部市场。供给结构是需求结构决定的,如果后起国家只面向国内市场,那么落后的消费结构将产生落后的供给结构。利用好外部市场是加快结构升级的一个要点。

  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刻不容缓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认为,要调整经济结构,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刻不容缓。

  白重恩认为,2008年以来的高投资率是反常的,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的15.7%下降到2010年的5.1%,今后不宜继续增加投资率。尽管中国的人均资本占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但提高投资率不能带来持续增长。投资需要稳步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一起稳步进行,改善投资效率。

  为了保证投资率不增加,白重恩认为,需要降低高储蓄率。储蓄率高的原因并非是通常认为的居民部门储蓄率过高,而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增长较快。因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过快,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大幅下降,政府和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多。

  白重恩指出,要提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一要增加劳动收入,如大力发展服务业、减少垄断、降低税赋、进一步对外开放;二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如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存款利息;三要加强社会保障、做好再分配,如用国企分红支持社保、降低社保缴费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开始改善,出现了再平衡的端倪。一是贸易顺差在迅速缩减,从2008年占GDP的8.8%降到2011年的2.7%;二是重新计算的居民消费率从2007年开始改善,已从2007年的35%上升到2011年的39%。

  李稻葵认为,消费率出现U型回升、结构改善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引起工资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回升,进一步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所以说,结构改善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而非任何短期或刺激性政策的驱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应坚持市场化道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华大学教授称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