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
常常听到一些企业领导这样抱怨:现在的员工越来越难管理了,没有钱大家没干劲,有钱也不见得就能提高工作效率,真是左右为难。但是管理者是否能扪心自问:我对所有员工的需要了解多少?我对员工做了什么?我为员工提供了多少发展机会?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员工光靠奖金,奖品已经很难奏效。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尊重员工——作为一种有效的“零成本”“荣耀”抽奖激励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尊重员工体现了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员工应该尊重领导,领导是正确与权威的化身。
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如果员工对领导过份依赖、尊重甚至崇拜,以至于领导总是对的,自己也不想为什么、怎么办,那么这就是企业走向死亡的开始。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曾经不止一次表露过:担心他的员工对他太尊重、太顺从,而丧失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这句话人尽皆知,然而在对“以人为本”这句话的理解上,一些企业管理者是以人为“成本”,把员工视为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减少负担。忽视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另一些企业经营者则视员工为资本、为资源,想方设法地提高该资源的利用率,尊重员工,从而发挥员工内在的巨大潜能。
其实,从正面看,员工的参与程度越深,其积极性越高。尊重员工的意见,就是要员工自己做出承诺并努力实现承诺。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让员工自己做出承诺并兑现承诺的机会太少,这种管理现状的直接后果是:员工对企业提出的目标没有亲和力、向心力,往往管理者满怀雄心壮志,而对员工置若罔闻。
做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说,管理做应该更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不合理的予以解释,同时做到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了解每个员工的特长,喜好和家庭状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员工,与员工同奋斗共发展。
企业经营的理想状态是达到3个满意,即股东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只有员工满意,才能实现股东和客户的满意,因为员工是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如何评估员工满意度,这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企业定期或不定期调查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显得犹为重要,而做为尊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调查则必须从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着手,因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员工可能产生消极怠工、缺勤、离职等行为。
拥有高员工满意度的企业比那些拥有低员工满意度的企业更有效、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更好,也更有竞争力。
员工工作满意可以看作一个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晴雨表”,从员工工作满意度中,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改善,可以对提高企业绩效、降低缺勤率和流失率起到良好作用。
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这个了解下以后用得到。 拾遗 发表于 2013-3-12 13: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我也想问同样的问题 拾遗 发表于 2013-3-12 13: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文中也有谈及啊。诸如:“视员工为资本、为资源,想方设法地提高该资源的利用率,尊重员工,从而发挥员工内在的巨大潜能。”、“做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说,管理做应该更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不合理的予以解释,同时做到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了解每个员工的特长,喜好和家庭状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员工,与员工同奋斗共发展。”
我觉得:道理人人都知道,关键是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做到,有执行力的方法, 员工关系,现在是企业不了解员工,员工不了解企业,而且还互相不屑于了解,恶性循环了 什么都没说。
人文关怀一直在说,但是能做到的很少,很多企业都还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对于“人”总是抱着一种“中国13亿人,还怕找不到人”的态度。
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方法请大家指正:
1,对于每一个招聘进来的员工,我们是否能在其一进入公司就能给与其方方面面的关怀。比如为其做一下职业规划,告诉他应该努力的方向。或许应聘员工会觉着这是企业在“画大饼”,或许老板会觉得这是无用功,浪费资源。确实,或许他做了一年就走。但是企业真的一点收获都没有吗?见仁见智。
2,总是在说欧美是契约型社会,所以他们人事上的一套直接拿来用就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那我们为什么就没有符合我们国情的人事方法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最早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拿来发展下呢?比如说中国人自古讲究孝道,我们是否能关怀下员工的父母呢?一次上门的拜访,一点点的小礼物,几句体面话,几句赞扬其孩子的话。
3,人文关怀最大的体现是在思想上的,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气球在不断的被吹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暴了。我们是否能为员工减压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面对思想上有问题的时候各种手段都要上了,领导是否支持,真金白银的付出企业是否舍得。比如产量重的时候领导是否能亲临一线。比如出现问题的时候,帮助是否能多于苛责。
现在的员工都是比较现实的,企业人都已经转变成社会人,以社会价值为导向。要留住人外在薪酬是主要的,但到了一定程度,内在薪酬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考量点。而人文关怀是提升这一考量点的重要行为,但牵扯到具体行为就乏善可陈。我觉得以中国的历史来说还是有不少列子的,只是缺少相应的发展应用。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充分应用起来,或许不比现有的欧美体系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