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
内容摘要]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历史证明,诸雄争霸,争的就是人才,善于“留育人才、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者,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蓄养人才、任贤使能,是最重要、最深远、最具可变性力量的财富系数倍增的杠杆。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中国的周文王、唐太宗、曹操、毛泽东……,西方的美国白宫、通用公司、微软公司……太多的如此,太多的重复,他们莫不以“求才尚贤、养贤聚士”为首要发展战略目标。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辙者灭;与成功同轨者兴,与强国同辙者胜。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善大居。领导者才德不具,器度不宏,则士不为用也。盖其养不厚,不足以自存也。是以马援归汉,商鞅去卫,皆类此也。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国家之治理与企业之管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差异在于有小巫与大巫之别,小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的区别而矣。对于管理之道,越是高科技企业,企业规模越小,人员越少,管理越容易,管理越不重要,利润分享精神越不重要;反之,越是没有技术壁垒的行业,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则越讲究管理上的科学规范化和人性艺术化,管理也越重要,管理难度越高,利润分享精神越重要。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要发展,第一要有雄厚的资本;第二要有正确且远大的战略目标;第三要有科学的管理;第四要有畅通发达的销售网;第五要有创新的意识,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而这一切如果离开了“人”去执行,去操作,那无疑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能够使上述一切变为现实的就是“人才”,它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概念。
我们的毛主席说:“当党的政治路线、方针确定以后,领导管理者的工作,就是选干部和出主意。”
政治路线、方针,就是“在于能否领导一群原本并无联系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政治路线、方针等同于现代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和发展战略观)
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你就不需要化更多的时间来宣传和鼓动他们,他们会自动和你一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活力。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将快速做出反应而不是选择退却和分心,以及出现不必要的政治矛盾。
选干部,就是“请不相同的、优秀的合适人员上车,建立一支善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的优秀团队”。
行驶中的一个客车里的人员,都需要各有工作的,他们需要什么呢,需要互相补充,才可以形成合力。即使在更困难的时刻,这些人可以想出更多的办法,相同的人的办法就显得单一,另外也可能出现竞争和对抗,形成公司政治斗争。
我们需要先找对人,再决定要做什么。许多人原本以为“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人新官上任之初,一定先提出新愿景,拟定新策略,结果却发现他们忙着找到适合的人上车,请不适任的人下车,并且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子上——然后才理清该把车子开往哪个方向。
出主意,就是领导者在企业的重大问题上和发展方向上,能否有解决办法,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高素质人才团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可以走多远。一小群狮子带领一大群绵羊,往往打败一小群绵羊带领的一大群狮子。平庸的人来实现宏伟的蓝图,只可以产生平庸的结果,即使你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也将不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至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论调、共识今天已高唱入云,而知识在哪里呢?知识在人才的大脑里。这才是最根本的谁也拿不走、抢不去、复制不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才无疑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催化着经济的繁荣,主导着社会的进步。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竞争战略,已集中体现在“蓄养人才、任贤使能”的高度上。
中国古代的真英雄曹操之所以能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成就,关键也在于他身边聚集了一班文武贤才。在《短歌行》中他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取意于《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他以此表示希望接纳尽可能多的贤才。后两句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说:“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曹操借此典故,表示要谦虚谨慎地对待有才识的人,使全国的人都真心归服。为了招募贤才,他连续颁布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格令》。这三令对当时有才之士都是颇具吸引力的。
招贤、聚才都是为了用才,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出谋献策。为此,曹操颁布了《求言令》以广开言路。他是善于集思广益的:他所采用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两大方针政策,就是采用毛的建议。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在先征刘表还是先征乌桓这一问题上,郭嘉力排众议,主张先伐乌桓,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大败乌桓,平定了中国北部。他十分爱才、惜才,《典略》写道:“(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是太祖(曹操)。太祖先苦头风(痛),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可见其爱琳才之深。郭嘉病死,曹操两次写信给推荐郭嘉的荀,表示深切怀念,说明其惜才之甚。
总之,曹操的文治武功业绩,都溶汇了众多人才的智慧。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总是有限的,没有一班文武人才的辅佐,曹操虽有奇才,但其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由此可见,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当今社会,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可不少部门的领导或企业的老总由于不善于识人、不敢于用人、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最终导致大批人才“孔雀东南飞”,造成人才断层的现象,而这对于部门或企业的发展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
然,忠诚起源于上层,这是现实生活的法则。看企业不如看老板,看国家不如看领导人。这是优秀人才的价值观之一。
我们中国有句话:“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的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并称之为尚父。历史上列举的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这是古人曾子体察古今的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大原则。
大军阀张作霖欲举兵进行大的动作,却突然无缘无故的将他的总参谋长撤离他的阵营。张作霖的部下不解的问张作霖:“总参谋长有何过错,大帅何以这样”。张作霖答到:“总参谋长没有犯什么大过错,而且他从没有一次顶撞过我。但就是因为他从没有顶撞过我,所以才要他离开。”
张作霖的事例与IBM公司领导人沃森的话同出一辙。
蓝色巨人IBM公司的第二代领导人沃森说:“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我宁愿用那种虽然脾气不好,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作为领导者,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办成的事也越多。”(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道理)
在此,想问一句:有几位企业家做到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呢?飞猫浅以为:有不少企业家却总是把将相之道反着来用,用徒者亡矣。
…………
问题是:
贤臣与小人的界线标准是什么呢?领导者该如何使用他们呢?这已成为摆在优秀领导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RE:[转载]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
不错RE:[转载]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
说得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