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退出中国?--转自叶檀
外企退出中国? 叶檀 2013/12/20 南方人物周刊外资在撤出中国实体行业?不是,外资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在观望,在转向。
据央广经济之声报道,明年底将在全球完成2.7万裁员的惠普公司宣布,中国区裁员比例可能高达20%。PC行业、快消品、制造业等外企纷纷加入裁员行列。据智联招聘统计,今年总体招聘数量上升约30%,外企招聘职位数量下降了5%。
无独有偶,外资退出中国金融机构股份再掀热潮。12月11日,汇丰与上海银行分手,向总部设在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Banco Santander,S.A.)***其于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8%股权。早在今年2月份,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中国平安9.76亿股H股股份转让给泰国正大集团,每股售价为59港元,总价达727.36亿港元。此次公允值约为36.29亿港元(4.68亿美元)。加上此前一连串的外资撤出金融机构事件,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热潮暂告一段落。
外资的战略模型发生变化。与其合资,不如自己独资。
当外资发现,以持股的方式改变中国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的成本过高时,会逐步退出合资企业,而选择独资。
中国的政策在发生变化。今年11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近期商务部重点做好保持外资政策稳定以及放开服务业领域和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等工作。近期将重点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以及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
中国市场化的选项之一是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对所有资本统一的国民待遇,“加快推动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紧锣密鼓,在自贸区已经试行国民待遇。汇丰等金融机构通过自贸区拓展业务,进而建立独立的金融市场,并非不可实现的远景。与其进行成本极高的财务投资,还不如在高位套现,为未来的独资做准备。就像2010年前后部分外资撤出房地产行业一样,他们秉持的是李嘉诚的宗旨,高价抛出,低价买入。在全球经济低位震荡周期,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制造业下滑的同地,是服务业外资的增长,这明确无误的显示,制造业处于长期高增长以后的低谷期。随着人工费、环保费用的增加,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企业机械化程度大幅上升,即使人工费、环保费维持低位,西方人对中国雾霾的恐惧,足以使中国制造出口大幅下滑。原有的低成本制造红利一去不复返,剩下的是残酷的价格竞争,以及等待政策红利、制度红利落地的焦灼。
在物流、融资租赁、娱乐等行业,外资投资维持较快增长。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今年1到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1.34%。电气机械修理业、娱乐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21.48%和222.27%。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5亿美元,同比下降2.61%,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47%。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2.92亿美元,同比下降5.25%,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9.47%;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水产品加工、建筑陶瓷制品制造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3.77%、67.35%和21.39%。
部分外资撤出,意味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如汇丰在中国的瘦身,只是其全球瘦身计划的一部分,金融业的高杠杆时代在发达国家已经终结。中国经济未来到底如何,政策红利如何落地,会不会遭遇保守派、既得利益者的强力阻挠,需要观望,需要判断,随着中国融资利率的上升,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调整结构、手握重金伺机而动。
中国在转型期,何尝不是调整结构、减少冗员的契机?何尝不是扭转失衡的资产负债表的契机?我们在做的是汇丰一样,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市场行为,一切自有市场逻辑运行。
***上海银行股权时,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明确表示:“面对中国如此庞大和重要的市场,着重于核心业务对我们而言更为重要。今后,我们将优先发展在中国内地的自身业务以及我们与交通银行的伙伴关系。”
发展在内地的自身业务是根本,不仅汇丰,在未来的十年,无论是汽车业,金融业,外商会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必借助于合资的躯壳。
调整结构、手握重金伺机而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