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培育优良的考核文化
从事过考核工作的同事大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虽然有认真执行的动机和行动,也有看起来不错的工具,但操作时常会遇到难以名状的困难。表象上看,被考核者对考核存在抵触心理、考核不平衡引发工作协调困难,深层上反映的却是企业考核文化上存在着问题。在基层,考核被戏称为“紧箍咒”,有的职工认为:考核≈罚钱。一听到考核,甚至尚不清楚其中的内容,被考核者就本能的产生抵触。使考核在执行之初就面临巨大的阻力,严重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推进质量,也背离了考核制度的设计初衷。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除了奖少、罚多的考核实际效应外,考核者简单地执行考核政策,未与被考核者进行有效的考核内质沟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项新的考核制度推行时,站在被考核者的角度去宣传、阐述考核的必要性,让其全面理解考核的实施目的和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步骤。通过细致的沟通,在被考核者心中树立起“考核=工作方向指示”的观念,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对考核的误解。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及时发现考核制度中的问题,便于修订、完善。
一项工作的开展,往往需要考核跟进。但是,多项工作累积下来,就会形成许多考核制度,内容重叠、尺度不一就在所难免。如果不及时进行归纳、整理,使之体系化,就会造成制度满天飞。如同指示标多了会迷失方向一样,无论是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都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基层单位需要对考核进行规划,培育起考核体系树的概念。制定考核制度时,除了要遵循一些经典原则外,还要重点思考该制度在体系树中的位置、与相关制度是否存在冲突和影响,并对相对重要程度做出判断,便于整体把握考核尺度。这样,阶段主、次目标和工作方向清晰,考核的导向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考核推进要注重方式、方法。制度上有的坚决执行,制度上没有的,及时完善制度后再执行,杜绝随意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考核制度的严肃性。同时要尊重被考核者,及时反馈考核结果,让其了解奖罚的依据,并为其申诉留出通道。
把考核内容置于绩效提高的方向上,随时检查和纠偏,形成大家共同搞考核的文化,考核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