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咋的 发表于 2017-4-12 15:21:46

曾以为换了工作,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卓众猎头

我曾以为,只要换了工作,所有问题都会解决,就算冰山也能劈开。
上星期,我前同事,一位很生猛的90后小妹妹发微信给我:“我想要辞职,我受够了我那阴阳怪气的上司了。”
她的心情我理解,那位太上老君也曾是我的上级,她脾气有多难顶,估计方圆十里的小伙计都有耳闻。
虽然如此,我还是给她回复了微信:“我希望你是因为有更高的职业规划离职,而不是情商不够用而沮丧离开。”
这是我的心里话。如果你因为不能克服当前的问题而离职,下份工作也会处处碰瓷。更何况,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选择辞职,是职场三十六计里的下下策。虽然这样的事,我以前也干过。
刚工作那两年,我也曾因为情商低而被上级骂到哭。不就是有两个错别字吗,至于把一个新人往死里批吗?不就是发邮件时抄送的上司名单没按级别大小排序吗,至于回复一千字的邮件驳回吗?
我曾试过因看上司不爽,而卷包袱走人。可当我换了几份工作后才发现:只要人在江湖,难忍的问题总会在你不留意的瞬间神出鬼没地偷袭,并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我曾以为,只要离开原来的企业,一切的烦扰喧嚣都会远离我,这辈子就只剩开开心心安居乐业了。谁知道,职场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呢。如果你没有从内在去诊断自己辞职的真正理由,一切以逃避为目的的辞职都是耍流氓。

- 02 -
我曾是个若在宫斗剧里只能活到第三集的玻璃心重症患者,很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文化影视公司做策划,主要负责写广告、策划活动。入职半年,因为表现还不错,被公司评为优秀新人,还拿到2000元奖金。
接下来,一连串的“戏剧”发生了:午饭时间曾一起手拉手到办公楼下吃云吞面的小伙伴们像有意隔离我似的,吃饭时间再没有问我要不要一起吃、想吃什么。等他们都出去了,我孤零零地打了电话叫外卖,心情沮丧地在工作卡位上啃盒饭。
或者,我一个人到楼下吃完午饭回来,打开办公室的门,听见昔日的好战友抱团讲八卦取暖,明显主角是我。其中有人说:“她凭什么拿奖金,进来时间比我还短一个月呢。”
听到他们的议论,我默默退下了,自个儿坐在洗手间马桶上冷静了十分钟。
那家公司的发展机会不错,但为了逃避不称心的人际关系,几个月后,我辞职了。
其实,我不过是逃避自己情商的余额不足而已。当我再换了一份工作才发现,依然有不喜欢的人在身边轮回,讲八卦的人也依然屹立不倒。
生活不会因为你害怕,什么都不做,就不捶打你。职场上,无论对人对事,你付出过一片真心就问心无愧。职场上的情商不是天生的,只有应对过最难搞的同事、接受过被八卦刺伤的痛楚后,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 03 -
表妹去年底辞职了。我问她,原来的企业不是挺好吗,大公司,可以学习到很多技能,你才呆了一年,再积累点经验对你将来发展更好啊。

她眉头一皱说:“我想找一份更高薪水的工作,原来那份工作像打杂,没意思,经常要被上司使唤打印文件、斟茶倒水,有时候还要加班加点修改方案。我怕自己人没老,脸就残了。”
开年没几个月,表妹已经换了两份工作,每份工作都能被她挑出一堆毛病来。可是,她却从没反省过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
讲真,我遇到的每个上司都是狠角色。
我曾有位上司是个完美主义者,发给客户的文档没空两格也会被他翻白眼。曾因为活动方案写不好被叫进他办公室,他很严肃地对我说:“你要做到让每一个字都能赚钱,每一篇文案最好自己修改十遍以上才发我!要不,我会怀疑你的职业素养。”
我永远记得那天很热,他有鼻炎,办公室不准开空调,我的汗水粘着头发,衣服里面像在下雨。
最终,我把方案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晚上十点,他才收货。每次他叫我做ppt,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写错一个字。两年后,我跳槽走了。
直到我连续经历了五任上司,才发现,如果你想在职场上舒服些,唯一的办法就是紧跟他们的步伐,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如果你不把上一份工作中遇到的困扰你的核心问题铲除,下一份工作中依然会有八卦的同事、讨厌的上司、冲不完的咖啡。
想在职场里走到更远,请先厘清自己的职业规划究竟是什么,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逃避。别以为只要换一份工作就可以改变人生。真正能改变人生的是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下一份工作的机遇。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你想咋的 发表于 2017-4-13 14:34:02

怎么没人呢,

你想咋的 发表于 2017-5-16 11:25:49

一件事做好,才有下一次机会


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会说:杨澜你怎么如此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

2003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就接受了一个采访,就是我的采访。应该说,作为一家民间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也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

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种口口相传的力量,千万不要小看。你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

参加一个论坛时,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

我觉得很有道理。

实质上,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好一点点,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之路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想着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去想副总理、总理、总统。当然,想要做好一件事,并不那么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得到那1%的收获与欣喜。


想要如鱼得水,得先灌满水


1996年,我第一次采访美国当代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为了采访能有主题,我把基辛格当年与周恩来的谈话内容作了一些了解。但最后采访时间,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全场大笑)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的,就是事先没做准备。在基辛格持续的困惑中,我的第一次高端采访,以毫无亮点甚至是失败而告终!

这让我意识到,在采访前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可是,像基辛格博士这样人生阅历无比丰富的世界精英,该准备哪方面的内容最恰当?

我曾经带着这个困惑去问我的导师。导师问我:“把一条一斤重的鱼全身擦湿需要多少水?”我说,那不用太多吧,把棉花蘸上水就足够把鱼擦湿了。“导师接着说:“你养一条鱼,是不是仅靠棉花里的那点水就可以呢?想要鱼儿存活,它至少需要一个鱼缸的水才行!采访也一样,虽然一条鱼所能接触到的只有棉花里的那点水,但必须做百分之百的准备,哪怕最终要浪费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导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多感触,我也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摸索着提问的学问。

2009年,中美建交三十周年时,我再次采访到了基辛格博士。为了这次采访,我搜集了关于基辛格的大量资料,从基辛格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稿到他的传记,另外还有厚厚的七本书都曾完整地看了一遍。

在采访中,我向基辛格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该往哪儿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 基辛格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虽然这次采访的时间只有27分钟,但采访设问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外交专家的认可。我看了那么多资料,虽然最终只用在一两个问题上,但并不表示事先的准备是多余的。一个人所做的任何努力,从来都不会被浪费,哪怕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一派上用场,就像一条鱼,正是鱼缸中看上去多余的那些水,让鱼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


挖掘比较优势,建立个人气场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很清楚自己有一个比较优势:容易和别人沟通。1996年我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

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三百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采访。大家可以想像,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我就搬来另外一把椅子,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么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

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

所以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在采访马来西亚巴达维总理时,我们事先研究资料时发现,那年他的妻子刚刚去世,就想是不是应该问一问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感情很好。一上来就问人家妻子去世的事,很唐突,也不礼貌。

在谈完了许多政治方面的话题之后,就想怎样让他自己把这个问题谈出来。所以我就决定这样问他:在过去的2005年发生了很多事,但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他就说,对我来说,2005年是哀痛的一年,因为我妻子去世了。巴达维一直讲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讲他和他妻子的感情以及她最后的日子,讲得非常令人动容。采访结束后,他的新闻秘书就说,你们中国记者真有本事,我们的总理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谈个人生活。我想,估计是我的气场把他罩住了。


无论加减法,都是人生的收获



对我来说,我已经做电视做了二十几年,中间经历过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这件事,至今也没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的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确实经历了许多商业上的挫折。

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我到上海,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修CEO课程,还记得一个老师讲到商人和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却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听完课,我就心中有数了---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

在这之前,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

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

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东西是难以把握的,但唯有成长可以把握,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为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以为换了工作,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卓众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