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务员的职业选择
本帖最后由 把我献给你 于 2018-11-12 09:33 编辑最近受某企业委托,帮他们从政府搜寻人才,从事企业政府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 我对国内两个二线城市的政府科级及以上公职人选开展了搜猎,拜访了若干在政府工作多年的官员。有一人已通过客户高层面试,他本人从体制内出来的意愿非常强烈,无奈家人保守,无一人支持,在与父母摊牌后放弃了机会。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在做职业选择,跟家人博弈过程中的心里路程及难言之隐,相信很多在体制内或者垄断型国企工作的朋友们都有这种体会。 在政府工作,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围城。事实上,在体制内工作确实有很多隐形福利,比如某城市省委公务员可以以成本价购买政府福利房,公务员体系晋升路径相对清晰,风险较小;职业稳定、体面,是屌丝逆袭的最佳途径;还可以安排小孩上好的小学等隐形特权。但另外一方面来说,体制内关系、派系复杂、内耗严重,薪酬较低,员工价值感不强,又导致很多政府官员蠢蠢欲动。 现在市面上的行情,如果政府人选想跳槽,几类职位可以供体制内的人才选择: 一是从体制内公务员转国企。这个职业选择相信是大部分公务员、尤其是到了一定级别的领导的优先选择。去了国企以后,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级别的公职身份,并且还有机会转回到公务员系统;另外,薪酬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自己对政府的流程、做事风格、文化了如指掌,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二是彻底脱离体制外。不少企业都有这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地产企业,甚至开出在政府十倍甚至二十倍的薪酬挖人,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的人脉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另外,可以从事投资拓展,城市更新拿地等工作,房地产项目从立项到销售,有一百多个章需要政府盖,大量事情需要公关,找一个懂相关流程,具有一定人脉的政府官员,可以打打加快审批的时间,从而减少资金成本;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政府关系管理,即GR或者GA,这个职能对很多大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主要是负责政府关系维护、基金项目申报、政策研究、危机公关,国内很多企业在已经做得非常专业,甚至内部GR的组织架构都是根据政府来设置的,完全可以实现跟政府无缝对接。最后一类就是之前在政府从事相关技术类工作的,出来还是做技术,比如以前在政府是搞法律的,出体制外做律师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对于任何一个在政府工作的人来说,是否从体制内出来,转换职业跑道,要看个人的动机、工作机会和时机,但总的来说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要有正确的动机。即从体制内出来是为了什么?如果因为薪酬上有提升,相信很难把事情做好。企业与政府有很大的不同,企业讲究为客户创造价值,讲究以奋斗者为本,讲究经营意识和绩效结果导向,如果还是按照以前旱涝保收、吃皇粮的想法,那么可能出来会死的很惨。 二是要选择稳定的、高速发展的行业。一般来说体制内的人对外部机会的风险看的很重,如果出来的机会能够保证未来10-20年的发展,不会出现大的变动,那么这样的机会值得争取;相反,有一些目前野蛮生长的企业,确实是开出了非常高的薪酬,但资源兑换完,没有利用价值了,会要不犹豫的把人裁掉。 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很多公务员的共同感觉是,进了这个门,人就废了,特别是综合管理类机关,你会干的活,基本上就是办文、办会、办事这三个事。问题是,企业谁需要你来写机关文风的领导讲话、工作总结?谁要经常开动员大会、总结大会、表彰大会?这些本领的市场价值何在?所以政府里面的人,核心资源就两个,一是人脉,二是专业积累,如果出来的工作能够很好的契合,那么可以把以前的经历结合起来,保持职业发展的连贯性。 四是把握正确的时机。如果真的想出来,最好趁早。想想你到40、50岁的年纪,再做选择,是否还舍得。一句话,越早离开,机会成本越低,转型越容易。 政府的人考虑事情,长处是考虑问题全面、细致,对后果预估比较充足;缺点是缺乏勇气和创新思维。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工作都会有帮助,但是在某些重大的选择时,也要克服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和不足,避免错过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