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管理] 培训费用预算有限 如何分配?
对于企业的培训负责人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旦企业效益下降,就会想到削减培训费用。培训虽然是企业投资人才、提升绩效、经营好雇主品牌的最佳方式,但是培训这项投资的收益确实难以衡量和显化。把无法衡量的投资砍掉,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节约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那么,在培训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培训费用合理的分配到不同部门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A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2003年成立,截止到2019年底,员工人数已达到5000人。公司产供研销四大体系是重头。
为了使2020年的培训费用能够花在“刀刃”上,2019年底,A公司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了个“竞标会”。会议由人力资源总监主持,就像NBA的摘牌,培训费总共就这么多,各个部门依次提交自己的培训需求项目,项目必须清晰说明为何要培训、目的是什么、费用是多少、效果如何验证?由董事长、总经理、董办等高管组成评审团,若问题都能通过,就批准,否则就不批准。
如果采用案例中的这种方式分配培训费用预算,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实施性? 投标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关键是,培训项目的评价体系是不是足够完善?如果各部门负责人对于培训项目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是不是就会在会议期间产生众说纷纭的情况?即使有完善的培训项目评价体系,也要考虑各部门对于这套评价体系是否了解并且认同,如果不认同的话,也很容易引起争议,这就跟招标一样,要有招标书,每个部门都要了解这次招标的流程和运作方式,这样看来,前期是不是需要对各部门进行动员和培训?同时,在会议中,评审团也需要清楚的定义以下七个问题:
(1) 公司的年度目标是什么?按目标分解的各个部门的KPI指标是什么?
(2) 各个部门团队现有的知识能力离公司的战略要求有多远?
(3) 培训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4) 各个部门的培训项目都能获得什么收益?
(5) 可选择的培训方案有哪些?有没有除了培训之外的更经济、更高效的方案?
(6) 各个培训项目的优先次序安排合理吗?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排序?
(7) 从实现培训目标的角度来看,这项培训是不是必要的?
评审团针对每一项培训需求,都应该依据上述七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达成一致。
所以,这种分配预算方式的突出优点在于:
(1)有利于管理层对整个培训活动进行全面审核,避免培训费用的随意支出;
(2) 有利于提升各部门负责人的分析、预测、判断、预算和控制能力;
(3)有利于将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培训目标以及要实现的培训效益三者结合起来。
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确定培训项目的优先次序上,难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一旦项目排序不到位,就会引发冲突或制造矛盾。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案例:
A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2003年成立,截止到2019年底,员工人数已达到5000人。公司产供研销四大体系是重头。
为了使2020年的培训费用能够合理分配,2019年底,A公司对各个部门进行了部门价值评估。为了保证部门价值评估的公平性,公司分别从人力资源部、利润中心/业务部门、高管团队、年度绩效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四个方面的因素各占25%的权重。然后,根据评估出来的部门价值分数,将培训费用按比例分配到各部门;再对各个需要培训的岗位进行岗位价值评估,分别从人力资源部(30%)、利润中心/业务部门(30%)、协作岗位(40%)三个角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岗位价值分数,将部门培训费用再按比例分配到各岗位。
如果采用该案例中的培训费用分配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
1、将培训费用与部门价值、岗位价值挂钩,符合二八原则。即将80%的资源投入到20%的企业骨干培养中。
2、采用这种方式的核心思路是以业务为导向,将其他所有部门都看成是为利润中心/业务部门服务的部门。
当然,这种方案也有一定的劣势:
1、 部门价值和岗位价值较低的职位,可能分配到的培训费用很低,甚至费用低到不足以开展一场培训,这将导致团队士气的低落;
2、 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使企业内部最薄弱的环节分配到的培训费用最少,从而导致“弱势的部门越弱,强势的部门越强”的局面,但是,薄弱的环节可能更需要培训来提升。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综合一下这两个案例的优劣势呢?
先进行部门价值评估,然后根据部门价值,给每个部门预先分配一定的培训费用作为基数,作为部门培训费用的底线,然后各个部门依次提交自己的培训需求项目,项目必须清晰说明为何要培训、培训哪些岗位、效果如何验证、有何效益产生、需要增加多少费用?公司内部组建一个评审团进行评审。当然,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有一个完善的且被各部门认同的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并且在实施前,要对相关利益方进行动员和培训。
因此,评审团需要事先了解并认可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在评估标准和项目排序方面达成一致。若部门提交的培训项目通过评审团的审核,就在其费用底线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培训费用,没有通过审核就不加。
这样分配培训费用预算,既有可实施性,又能保证培训效果,而且还能增强各部门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部门往往不太重视培训后的跟踪和转化环节。然而,培训后的跟进,是个系统且长期的工作,光靠培训经理是无法达成的,学员的直线经理是第一负责人。员工能否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内容,就取决于训后转化环节,所以,训后转化是培训经理和学员以及学员上级共同的责任,但是,如果部门负责人无需对培训结果负责,部门领导不重视这个环节,培训经理提供再多的工具和指导也不一定能起到效果。培训项目也许对业务部门非常有帮助,但是,部门经理不愿意投入精力创建好的学习转化环境,不愿意在培训项目中投入必要的时间和资源,那么实现项目目标的概率就会很低,收回培训投资的期望也会大打折扣。而通过这种新的培训费用分配方式,各部门需要在“招标书”中阐明培训原因和课程收益,课程收益和培训效果由各部门自己负责,他们的重视程度就不一样了,为了第二年能够多分配一些培训费用,部门经理不得不强化培训后的转化实施,从而促进培训效果的达成。
第一个方案科学,第二个方案更科学,但各个层级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尤其是在部门价值评估和岗位价值评估上,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估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工程浩大。
我觉着要根据各部门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来确定选择哪个方案,如果基础好能力较高选第二个方案,如果各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般,选第一个方案。
一般情况下,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不高的,建议以培养各部门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能力为出发点,在各部门设置一些类似hrbp的角色,协助进行投标书的制作,同时协助公司高层梳理评标标准。
第一年、第二年按照第一个方案开展顺利了,在进行部门价值评估、岗位价值评估工作。 部门价值评估模型我觉着从这这几个角度来设计:1、利润贡献 2、创新能力 3、内部驱动力 4、影响力 5、客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