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火暴網文]出租车司机的MBA生意经
轉貼者注﹕該文為現網絡上爭論較大﹐隨文附上一些評論﹐供各位中人網的朋友參考。大家一起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吧。
[原文]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的、径直的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于是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象上了一堂生动的MBA案例课。为了忠实于这名出租车司机的原意,我凭记忆尽量重复他原来的话。
"去哪里……好的,机场。我在徐家汇就喜欢做美罗大厦的生意。这里我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均瑶大厦。你知道吗?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罗大厦门口兜了两圈,终于被我看到你了! 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我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说给你听啊。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34.5元……"
"怎么算出来的?"我追问。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油费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22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12.5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34.5元?",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的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如果说做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强!这位师傅听上去真不象出租车司机,到象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
我更感兴趣了,继续问。看来去机场的路上还能学到新东西。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地决定你要去的地方。"我非常惊讶,这听上去很有意思。"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以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象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楼的谁死了,明天三楼又死了一个。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那天这个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做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我不由得开始佩服。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说:延安高架、南北高架~~~还没说后面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我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我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宝山。"
"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着睡衣的人可能去很远吗?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她进啊。"
有道理!我越听越有意思。
"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价又涨了啊,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永远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你永远不能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这话听起来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翻版。"有一次,在南丹路一个人拦车,去田林。后来又有一次,一个人在南丹路拦车,还是去田林。我就问了,怎么你们从南丹路出来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说,在南丹路有一个公共汽车总站,我们都是坐公共汽车从浦东到这里,然后搭车去田林的。
我恍然大悟。比如你看我们开过的这条路,没有写字楼,没有酒店,什么都没有,只有公共车站,站在这里拦车的多半都是刚下公共汽车的,再选择一条最短路经打车。在这里拦车的客户通常不会高于15元。"
"所以我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听十几个总裁讲过这句话,第一次听出租车司机这么说。
"要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来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铁站口排队,怎么能赚到钱?每个月就赚500块钱怎么养活老婆孩子?这就是在谋杀啊!慢性谋杀你的全家。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知识可以把一个人变成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很聪明的人。一个很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天才。"
"有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问怎么走。他说这么这么走。我说慢,上高架,再这么这么走。他说,这就绕远了。我说,没关系,你经常走你有经验,你那么走50块,你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块了,我就翻表。你只给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按你说的那么走要50分钟,我带你这么走只要25分钟。最后,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快了25分钟,我只收了50块。乘客很高兴,省了10元钱左右。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钱的油钱。我相当于用1元多钱买了 25分钟。我刚才说了,我一小时的成本34.5块,我多合算啊!"
"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3、4千,拿回家。做的好的大概5千左右。顶级的司机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众2万个司机,大概只有2-3个司机,万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这2-3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大的波动。"
太强了!到此为止,我越来越佩服这个出租车司机。
"我常常说我是一个快乐的车夫。有人说,你是因为赚的钱多,所以当然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正好错了。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赚的钱多。"
说的多好啊!
"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堵在人民广场的时候,很多司机抱怨,又堵车了!真是倒霉。千万不要这样,用心体会一下这个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经过,非常现代的高楼大厦,虽然买不起,但是却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享受。开车去机场,看着两边的绿色,冬天是白色的,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100 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样工作都有她美丽的地方,我们要懂得从工作中体会这种美丽。"
"我10年前是强生公司的总教练。8年前在公司作过三个不同部门的部门经理。后来我不
干了,一个月就3、5千块,没意思。就主动来做司机。我愿意做一个快乐的车夫。哈哈哈哈。"
到了机场,我给他留了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这个星期五,到我办公室,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你就当打着表,60公里一小时,你讲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钱。给我电话。"
我迫不及待的在飞机上记录下他这堂生动的MBA课。
附部分評論
一个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的部门经理与一位上海普通出租车司机的对话,被该经理刘润于上周写进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该贴迅速被点击过万次,并被国内数千家网站转载。本报昨日以《出租车司机MBA论网上引热议》为题,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包括一些知名跨国公司在内的诸多企业,昨天一早便将该贴挂到公司内部网站上让员工进行讨论,甚至有公司将该贴发入每个员工的电子邮箱,明确让员工学习出租车司机善于思考,使单位时间效率最大化。但也有企业高层质疑,如果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对工作持"精明"的态度,那么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将没人去做,这个团队最终将因思想不统一而失去战斗力。
苏州明基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该公司有将企业管理案例进行内部讨论的传统,此次他们精选了这篇文章发送到每个员工的电子邮箱,希望员工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苏州明基人力资源部李斌表示,公司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思考,更富创造性,使单位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李斌在和同事朋友交流后认为,如果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如此智慧,通过良好的自组织,组织能达到接近完美的和谐。
IBM公司技术部职员陈先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从该司机身上归纳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远思考的头脑、实践验证的经验、比较后的果断决策和基本业务熟练。如果每个员工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能使单位时间效率最大化,不论是整体效率还是个人效率都会大大提高。还有很多网友在刘润的个人博客上跟帖表示欣赏,并称"整个公司都学习遍了"。
正方:把信送给加西亚害死人
从一个司机的角度来说,他是精明的,并且从自己的精明中获益。但这种精明不适合引入到一个公司的管理体系中来。如果单纯地把这种精明的计算引入到员工的工作中,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位"精明的司机"时刻在计算着自己利润的最大化方式,并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排除。如果公司的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挑对自己有利的活去干,而避免一些"受累不讨好"的活,公司的管理成本恐怕要成倍提高。这可能在于员工对"精明"的态度,是自己精明还是工作"精明"?
反方:谁去干受累不讨好的活
很多公司存在这样的误区,往往认为每个员工都要把坚决完成领导任务为己任,而不过问这个任务是否能发挥员工的最大效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害死人),这样的后果既失去了整体效率,也不利于创造性发挥。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很多部门的很多工作都能通过外包或雇佣兼职人员、利用新人培训等手段代替,而把核心骨干员工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地方,并努力发挥每个员工最大的效能,同时激发他们对工作的创造热情。这样的公司无疑是富有活力的创新性公司。
专家:员工"精明"没有罪
海派营销首席咨询顾问钟明博士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鼓励企业向这位出租车司机学习。
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将经济定位在资本、技术密集性的行业,但其转型后留下的空白正好被其他公司来替补;行业巨头将自身的生意定位在品牌运作上,赚取最高的行业利润,但行业价值链中的环节会被市场经济很好地安排。
从企业角度出发,这种"精明"是学习的榜样,能领导行业发展与资源流动。
从员工在企业内部发展的角度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生产制造业还在起步。日本几个大型制造企业大力推行QC管理和QC小组,QC小组成员处处精明,研究各个工序环节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使日本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到空前的水准,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榜样。
钟明认为,在企业内部,精明是好员工的必备条件之一,难以想像对企业中的事情不关心不改进的员工能为公司发挥重要作用;但这种精明不能只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需要接受公司的引领;引领这种风潮的决定力量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层只有在自律基础上逐步培养这种"精明"文化,企业才能从员工行为中获益。所以,对于员工的"精明",重要的是企业能够引领与驾驭。
网友质疑:自制MBA案例?
刘润婉拒采访,司机尚未露面
截至昨晚七点,刘润个人博客上的这篇文章被点击18698次,评论206篇,百度搜索共找到相关网页约3530个。
一位长期关注刘润文章的人士表示,刘润擅长"以小见大",从日常小事推理出有哲理的东西。
有网友在评论时对该文章真实性表示质疑。
一位网友发贴表示,刘润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内记下出租车司机口述的很多数据,整篇文章更像是为了一个案例教学而打造,认为他只是为了营造一个主题而去精心设计了场景。
"就如同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样,刘润极尽导演之能,一部出租车也能演绎出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当观众流下几滴眼泪以后,却感叹这样的故事太过煽情太过戏剧性。"
个人博客被热炒,也使刘润一时为大众所关注。昨日下午4时许,刘润的个人博客突然被设置为不可发新帖评论,原先的200多篇评论文章也看不到了。
记者昨日拨通了刘润的电话,但他婉拒了采访。刘润向《每日经济新闻》承认,这是他本人设置,但他仍拒绝就该文章发表任何看法。
记者希望能够通过刘润采访到这位出租车司机,刘润留下了记者的手机号码,称将记者采访要求转达给这位出租车司机,至于是否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全凭司机意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