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寓言:四种兔子最易输
本帖最后由 鱼会飞 于 2013-4-6 12:39 编辑龟兔赛跑的寓言人尽皆知,其实,乌龟与兔子的故事在职场中也普遍存在。假设把有能力、走在前面的员工称为“兔子”,把能力明显不及他们的则称为“乌龟”,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作为“终点”,我们会发现,在职场中,经常出现“乌龟”比“兔子”先跑到“终点”的情况。只是,乌龟如何的赢的情况要更复杂的多。许多落败的“兔子”未免感到失望与沮丧,来到向阳生涯寻求职业规划专家的帮助。
兔子究竟为何会输?而乌龟又为什么会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共同关注一下。
案例一:兔子又睡觉了
IT人士小张进现在的公司已经几年时间了,对公司的贡献也算比较大的,可是最近有件事情很让他胸闷。有个主管跳槽走了,空出来一个位置,按照资历来说,这简直是小张的囊中之物,可是,到最后,这个位置却被一个后进公司的同事抢去了。小张经过仔细“考察”后发现,原来,在近几次的重要任务中,那个同事表现十分出色,获得了老板的赏识;而且,他一直利用业务之间充电,善于把学到的新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这一点深得老板心意,所以,一有空缺,老板马上就想到了他。
专家分析:
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工作中,特别是IT业这样的特殊行业,不进则退。也许,小张一开始的能力比较强,但是,久而久之,松懈了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开始陈旧,思路和创意也会“生锈”;并且,他忽视了“乌龟”的潜力,没有充分注意到竞争对手的情况,这场职场龟兔赛跑一样输在一个字上,“懒”。
案例二:兔子跑错路了
进入职场五年,小周却先后换了六份工作。小周属于那种能力挺强的人,但也可能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力强,总有点自我感觉良好,跳槽和转职也就比较随意,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频繁跳槽。至今,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想做个什么样的人。现在,他的收入才3000,这个收入,比他第一份工作并没有增长多少。小周不禁感叹,跳来跳去还是回到了原地。再看看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似乎现在全都混的比他好。
专家分析:
小周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频繁跳槽,导致职业长期不稳定,不利于在一个职业上积累职业资本。对他来说,几次跳槽都只是一种逃避或只是换了一下工作环境,本质上并没有体现职业生涯的进步或跳跃。如果一只兔子在赛跑的时候舍近求远,那么,即使他是只兔子,又如何能跑的过乌龟呢?小周就是一只没有仔细研究过路线,跑了远路甚至绕回起点的兔子。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做很好的职业规划,无论你是乌龟还是兔子,这至少能帮助我们不跑冤枉路。
案例三:兔子被胡萝卜田吸引住了
小李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去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工作。不过,他现在却依然在一家小公司里任职。其实,四年前,小李在这个公司就已经学不到任何新东西了,也没有升职的机会。小李也想过跳槽,只是每当他表露这个意思的时候,上司总会很体贴地允诺加薪什么的,小李心一软就打消了念头,而且,老实说,跳槽总有风险,现在这家公司还蛮稳定的。于是,小李接连错过了好些跳槽的好机会。直到今天,32岁的小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原地踏步了很久,跟周围同龄的人已经差了好一截。
专家分析:
面对诱惑的时候,确实没有多少人还能做出对的抉择。就好像龟兔赛跑,兔子跑到一半看到了胡萝卜田,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大吃一顿,而且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只是,我们在职场中千万不能只顾眼前,而没有远见。像小李这样,原公司早已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可他惧怕风险,安于现状,难以取舍,最终错过了职业发展的好时机。优柔寡断是我们职场生涯的一大障碍。
案例四:兔子被裁判给坑了
王先生最近一直郁郁寡欢,他做的是广告策划,有自己的一套风格。可是,有时候客户不满意,小王坚持自己的风格,甚至和他的上司争论起来,表示“那些客户根本不懂策划,要打出公司的品牌就应该有个性一点。”在争论中,他可是一点情面也没留给上司。当面没什么,可是当上司的上司准备提拔一些人的时候,小王的名字从来都不在名单上,因为上司从来没有推荐过他,宁愿推荐一些能力不如他的人。而且这样的事不是一次两次了。
专家分析:
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固然没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置办公室政治于不顾。很多时候,上司对我们来说,就相当于裁判。是裁判制定规则而不是运动员。如果龟兔赛跑,裁判要求兔子在规定的跑道上跑,兔子偏偏不听,那他自然是赢不了乌龟的,只有出局的危险。其实,只要裁判不吹黑哨,作为一只兔子,你又何必与他争的面红耳赤呢。得罪了裁判,就是输了比赛,小王得好好改一下自己的脾气了。毕竟让上司接受想法也并不只有争论一种途径。
你从龟兔赛跑的寓言里又悟出了什么呢?职场就像竞技场,成功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所以,想要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请调用你十足的智慧,来擅用实力。
RE:[转载] 职场寓言:四种兔子最易输
有理 目前还没有遇到这么几种情况,不过关键点我想还是要锻炼和加强自己的职商,当然这个也是需要慢慢沉淀的! 非常很好! 鼓励分享,第三点应该是很多福利较好的公司的人员所顾虑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