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2|
▇ 管理的基本
育人的通用原则
文 | 刘军元(职业培训师,独立书评人)
在前两期专栏文章中,分别重点介绍了畠山芳雄大师关于培育新人和骨干员工的相关准则,我们逐渐由育人的基础转到育人的直接方法。培育的人员层面有所不同,培育方法也不同,所谓有教无类。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还是有一些通用的办法,贯穿于育人的始终。
这些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手把手地教、表扬、教训部下这些能直接影响对方的方法;间接法就是找到一些能让对方能力增加,使其自然改变的方法,以下我们结合具体事例逐一介绍。
1、该说的就要说-不是兴趣问题
每个部门都会出现个别问题员工,或倚老卖老,或独霸资源。往往管理者处于“老好人意识”,即便考到部下不好的地方,也视若罔闻。这种做法会助长部门的不良习气。客观的讲,培养员工绝对不是兴趣导向,随便自己怎么样。所以管理者必须要“勇敢说出你想说的话”,坚决责任导向。
2、一对一的教训部下-切勿以此警示众人
下属出了问题,管理者难免心情“不佳”,动辄当众大声斥责,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挫伤当事人的信心,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甚至会损害双方之间的信任。管理者必须要明白,教训对方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改变对方。所以教训部下的原则是要一对一,适当场所,专属两人世界,并且要严守提醒的内容。以往我们认同“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的模式,但事实上这是最万不得已的做法,管理者需要注意,下属的自尊和领地意识,非常重要。
3、过去已经“失效”-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
一部分管理者容易犯这个毛病:下属初犯错,默不作声;一再重复犯错,便“唠叨不清”,开始翻账本数旧账。该说的问题,攒着不说,寻机会“开闸洪水”一泻而出,这样的方式会极大降低管理者的形象,当然也会使得员工在心里给自己减分。所以,在培养部门的时候,及时管理介入很重要,否则,过去就是过去,应该不在管理者“提醒”的范围,重要的是关注现在和将来的事情。这一点一定要谨记。
4、不要为了排解郁闷而训斥部下-排除不良情绪
仔细观察年轻主管教训部下的方法,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消除自己的郁闷而寻衅部下的。开始很冷静,说着诸多事情涌上心头,于是“渐入佳境”,战火升级。这是最糟糕的训斥方式。所以说,自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合格管理者的关键要素。怎么办?简单的一个做法:首先请降低声调;其次放慢语速;最后挺起胸部。当然这只是一个方法指引,作为“易怒”的管理者,必须要多加练习。总而言之一句话,绝对不要带着情绪训斥部下。
5、一次只给对方一个警告-逐一改正错误
这种管理者不啻于“唐僧”:典型老生常谈,反复说教型。不仅喜欢拿部下以前错误说事,而且还乐于一次说出部下三两个错误甚至更多。事实上这一条是管理的“禁区”:第一是会挫伤部下的自信心,第二是即是你一次指出对方很多错误,但实际他会留心或愿意改正的顶多只有一个。所以同时提出指正,纯属无效行为。当然,还要注意警告的时机,要学会趁热打铁。作为管理者还必须对部下的人格和价值观对等尊重,这也是建立信任,管理落地的前提保障。
以上是培育部下的直接法,现在我们来看下如何潜移默化改变对方的间接法。当然这需要管理者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管理者要意识到,公司给你的职位并非“权利”,更多的是“责任”,自我提高不能放松。
6、要以身作则-部下模仿上司和前辈
在对部下“说教”之前,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你比谁都勤劳,公私分明,不仅要行动领先,而且要善于思考,预先想好办法,冷静而又有机会地开展工作,这几乎就是“全才”。人无完人,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管理者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努力追求满分,这正是育人的第一课。如果你努力工作,部下自然会不敢懈怠;如果你自己偷懒,部下也是“差不多先生”。核心一点,部下和晚辈会模仿上司以及前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做部下做不了的工作-不要和部下竞争
管理者做什么?简单概括:第一,谁都不愿意做的工作;第二,部下做不了的工作。能做到这两天,应该说算是一个优秀的上司了,这样的结果会大大提升部下对管理者的信任感。这里更正一个误区,部下做不了的工作并非部门做得没有自己那么好的工作,而是在部下的立场上做不了的工作。千万不能跟部下“争功”,手里拿了个榔头,看谁都像钉子。应该从兴趣导向过渡到责任导向,从我想做到我应该做,克制专业的冲动。
8、给部下80%的指示-100%的指示会使部下丧失思考的能力
有些管理者崇尚完美主义,给部下的指示过分地详细。希望是好的,但结果却是过分凸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影响了部下的工作创造力。因此在日常布置工作时,不妨给部下留一些思考的空间,启发引导。从某种意义讲,自我满足式的指示如同“杀人”行为,这样的管理者会毁掉部下的人生:停止思考,机械照搬指令的部下无疑“工作僵尸”。所以,克制思维惯性,忍一忍,少讲一点,彼此会更成功。
9、给部下的发展留些空间-不要过分的帮助部下
部下能力不同,所以要量体裁衣,针对性安排。把工作交个部下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其工作状况,遇到困难给予帮助,但需要把握分寸,适当给对方留一些空间。也就是说,能给四成帮助的,给予三成,留一点自行克服解决。过于放手不管不行,员工会产生无助感;过分帮助也不成,部下会形成依赖性。依赖和独立之间的度,切实需要管理者好生琢磨。
10、让部下做“没有做过的工作”-不挑战就不会有进步
公司工作和学校不一样,仅凭知识无法解决问题,还需要实际判断以及行动。现在我们具备的能力,都是以前通过做自己没有做的事情而掌握的。所以要不破不立,并非不熟不做。这同样是管理的实践的现实要求,通过克服一个个新的高度来获得管理提升,这是一个良性的成长循环。对于管理者来说,不断激励辅导,让部下有接受新工作的勇气,也是日常基础工作之一。
11、不要让部下的能力饱和-不要长期做同一项工作
出现这个问题的大多是技术、业务和职能模块的主办人员,长期的单一劳作养成了工作惯性,最终变得自负固执,能力严重“饱和”,从而失去了可塑性。这一点管理者要尤为重视,单靠个人的不辞辛苦,谈心指导是不够的,更多的要上升到制度层面,用制度的刚性来推进部下的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转岗转向,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12、舍不得人才是无能的表现-“负不了责任”简直是胡说八道
个别管理者本位主义,遇到公司人员调动就意见多多。“我部门就那么两个顶事的主管,你们人力资源部给我调走,那这个工作责任我可无法承担”。“负不了责任”这话很容易迷惑人,但却是借口。管理者不能把部门的工作寄托在少数一两个人身上,指导和帮助不熟练的部下,更是不二法则。事实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才是一个部门良性运作的重要标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管理者要时刻做好人才调整的准备,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13、“怜惜”会毁掉部下-要为将来着想
有才能部下坚持不放,失去发挥潜能的机会,“从而毁人”不倦。这是管理者的一个惯性思维误区,与此相反的是,对相对能力平平的人员,心生“怜惜”,听之任之,这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管理者要学会把握分配给部下的工作“难度”,无论如何,增长能力是必须的。员工进入部门素质差不是问题,但成为你的部下,工作数十年仍旧无所斩获,一定是管理者的责任。绝对不能听之任之,该出手时就出手。管理者必须要让员工明白:付出是必然的,管理的“苛刻”会成就一个稳中有升的职场人士。
14、要注意“纵向晋升”方式-职位是经理,心却是主管
“纵向晋升”
有点像“多年媳妇熬成婆”,一个接一个,一个顶一个。好处有,但问题更多。由于垂直晋升,对下属业务十分了解,不免指示过于详细,甚至越俎代庖,直接插手。职位是经理,心仍旧是主管。最终的结果是夺走部下的工作,导致双方都无法进步。所以对公司来讲,尽量要回避这种方式。原则上提拔人时,采取跨部门晋升的方式。如果一味考虑安全可靠,而不从培育人才角度考虑,最终不免造成宗派主义,从而恶性循环。
很多管理者都梦想拥有“屠龙之术”,一招制敌。但对于管理者培育这一领域,务实的讲,没有捷径,只有基本。行文逐渐展开的同时,相伴而生的就是自己的如“芒刺在背”:十多年管理实践,所犯下的低级错误过电影般浮现,让人自省和反思。希望这基本十四条,从直接到间接,能带给读者些许启迪,也不枉畠山芳雄大师的“苦心孤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