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我的价值观一直是非常道家、非常老子。我非常相信事物的变动是永远在两个极端不停的相互流动。当某个东西被推到极限时,就会开始走向衰败。衰败未必会导致消失,衰败到了某一点之后,往往又会开始兴旺起来。讲的简单些,就是“物极必反”四个字。 股市最可以看出物极必反的循环概念。涨的过高,价格会往下修正;跌的过惨,会有人抢进收购。换言之,价格随时处在修正的状态,随时由一个极端会往另一个极端流动。 广设大学、提高基础教育,一直是过去年代教育改革的理念。出发点似乎是源自于一种公平思维。支持的人恐是觉得学历是工作的基石。所以产生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能让更多人读大学,就能让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都有好工作,人人就能赚大钱。人人赚大钱,贫富差距降低,社会应当能更和谐。三民主义的均富目标就能因此展开啦!” 但这假设忽略了一件事情。社会的基本运作逻辑是经济学,而不是人本科学的公平正义。当你增加某样东西的供给后,那东西只会迅速贬值,但“不平等”还是会存在着,只是计量所用的媒介将会因此转移成别的东西罢了。就如同大量印钞票一样。钞票大量增加时,商品数量并不会因此增加。也因此,当钞票数量与商品数量不平衡后,要买同样的商品你其实得花更多钞票去取得。而最终,钞票变的一文不值,商家不再接受钞票,你得用其他的媒介(如贵金属)去交换有限的商品。 学历贬值也是建立在类似的概念上。职位的需求若不创造,学历的增加只是提升“就业的进入门槛”罢了。原本高中毕业就能做的事情,因为满街都是大学生,所以连服务生、泡沫红茶的工读小妹也都是大学毕业。社会没有因为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增加而均富、反而变成人人都得多付出四年的教育成本才能得到“基本工作机会”→换言之,穷人只是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 这样讲或许偏颇,但我一直觉得所有试图以人力搅乱经济学市场机制的举动,不管目的是为了保护弱势或是提升公平性,通常都只是短多长空,最终只会伤害原本想保护的那群人。让所有人都变成大学生,增加了社会公平吗?或许是,但从长远的人民福祉来看,只是改变了门槛位置罢了。全面的公平是永不可能以此创造的。 回到主题。也因为学历贬值这件事情慢慢开始发酵,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最近十年开始,逐渐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敢离开校园,反而想去多念个硕士”。我周围认识的一些人就有如此的心态,觉得不管念个甚么硕士都好。若不念,就觉得好像自己还没准备好。加上前几年经济大环境确实不好,更多人觉得若可以的话,就先尽量留在校园中。“多熬个两年,等硕士学位有了,大环境或许也转好了,出来就可以有个不错的起薪。”但回头来看,采取这策略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感受到失望了。因为,真多念个两年,状况并没因此更好。新鲜人起薪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每况愈下。 最近也在一些讨论区看到关于22000、还是26000这些数字的讨论。很多人不满,认为政府没做事、企业主贪婪、或是企业西进造成台湾空洞化之类言论。我个人是觉得抱怨这些是有点唱高调。我并不是说不该谈那些东西,只是觉得把问题外部化的言论,在选举场子讲讲还可以炒热气氛,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上,讲这些东西其实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骂归骂,最后自己的人生问题终究还是得自己解决才行。 何况,市场趋势是无力抗衡的。以产业迁移而言,这是你我小人物不可能改变的状况。以制造业或是劳力密集的产业而言,只要一个地方工资过高了,迁厂搬移是个难以避免的结果。就算为了甚么社会责任勉强营运下去,产品不赚钱时,最后免不了也是要关门大吉。趋势改变了,商人为求生存自会有所对应,但学生或是年轻人也得顺应改变才行。 一个该顺应改变的,就是要小心习惯领域造成的迷思,比方说“会迷信觉得读了硕士是一种加分,读的越高就应该有越高的薪水”。但我自己感受到的趋势在于:接下来十年到十五年,很可能除非一些特殊职位以外,能否赚钱跟学历高低的正关连性会越来越低。甚至有时候,念了硕士反而将限制了自己的路。 怎么说呢?以我自己找人而言,一些Junior的工作,看到对方学历很高时,会想说“嗯,这人都念到28-30岁了,可能不会想接受这种助理工作吧?”或是“他是中文系的硕士呢,要把他培养成专案经理,不是要他重头学起吗?可是另一个人选已经做过三年专案了,要的薪水接近,或许选他对彼此都容易些吧。” 这类事情我也不断在周围人身上看到。念到三十岁才出来工作,但读的又很冷门。专业领域粥少僧多,只好往其他领域发展。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基层工作,却又天天抱怨老板欺负人。以我自己的观点而言,这抱怨社会做甚么?你自己往某个方向走之前,难道都没想过最后可能会是如此吗? 此外,很多人资主管不会告诉你。就是你念的如果不是台清交、公立学校、国外知名学府、或是相关领域佼佼者的学校,硕士学位对很多公司而言根本跟大学毕业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别怪大环境,也别怪企业无情,而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游戏规则是甚么呢?有没有认清楚,现在的游戏规则,已经跟我们父母亲那一辈完全不同了。 我这几年,如果碰到年轻人来问我出路,我都会跟他讲。除非你很喜欢学术研究,或是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专研甚么特殊学问,否则尽量提早从大学毕业,然后找份工作专心的做个两年三年。千万别试图躲在学校中。学校躲越久,在接下来的环境中,你的竞争力只会更弱。(除非你是一路都念极度知名的名校,那是例外。) 我并不是要宣扬读书不好的概念。读书有其价值。我只是觉得,你要念,就是“自己得很想”钻研某种学问,所以愿意承受选择变小的风险,而一路读上去。但你要有心里准备,当你成为那领域专家时,你也很可能一辈子只能待在那领域了。一些冷门的科系,如果你不能成为那领域最顶尖的学者时,甚至你可能将根本找不到相关工作。换句话说,读书必须是你的兴趣。你因为兴趣,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就业机会与生涯广度。如果是这样,那我不会阻止你。 但若你读书只是为了工作想加分的,那我会真心建议你先出来工作个一两年。不管做甚么都好,然后才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方向去读书进修。这时候你会清楚社会脉动,加上你有实务经验后,念书也比较能带给你新的启发。除非你是在特定几个领域(高科技研发、学术领域、公家单位、医生、法律、工程设计、或部分还很保守行业等),若在一般中小企业、行政、甚至服务业,你会发现硕士毕业与学士毕业的薪水差异会越来越小。一些技术主导的领域(如设计、动画、广告、餐饮、服务),硕士甚至可能完全没加分。 所以,若你读书是为了就业,若想投资在刀口上,那就最好出来看看社会,了解到底甚么类型的人才最被需要,然后才去念。尽量不要毕业就去念硕士,因为你很可能完全搞错了人生方向。等到最后发现社会游戏规则不是父母讲的那样“读书就自动能赚大钱”时,你已经浪费了生命中最值钱的一段时间了。 如果你还是高中生,我会还是鼓励你念大学。虽然我觉得十年后有一技之长的人会很吃香,但毕竟你在三四年后就要面对社会。到时候的风气还是会把大学当成一个基本门槛。但你最好要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要甚么,并培养一个能拿出去的“特别技能”,不要认为大学还是甚么由你玩四年,那完全会是浪费生命了。暑期也最好找一些你有兴趣的公司,试着去做个短期的工读。 我相信接下来的十年,专业能力或经历会更重要于学历。因为当学历大家都有而不稀奇时,你要出奇制胜,就得有些不同的东西。这东西不仅仅是证照,而是真正扎实的技术能力、经验、眼界、或是良好的工作态度。这些东西,很可惜的告诉你,几乎都不是学校能给你的。所以你得花时间在学校以外(如工读)试着加以培养。如果你能拥有这东西,接下来十到十五年间,你很可能是能无往不利的。至于已经在大学以上的,我建议你要嘛就是好好念书,把自己的专业学通、学透彻。千万不要明明是本科系的,毕业后却甚么都不懂。这会害惨你自己的。 如果学校实在让你没兴趣,你也该试着学些毕业后对你有帮助的东西。我觉得最基本是要会OFFICE,尤其是EXCEL。如果你打算进入大公司,EXCEL的熟练是很有帮助的。这在任何基础职位上都会用到。你如果熟悉这工具,你会让自己、让你老板都轻松很多。我也建议你学习如何写报告。无论你知道是一般行政人员、企划、专案成员,你若知道如何写一篇好的报告,你都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 再来我建议你培养理财能力。为何这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你之后能拥有多大的自由度。很多人不快乐、很多人恐惧社会、恐惧变动,在于他们没有很快建立一个安稳的财务基础。如果你能在工作一年两年内,有一些储蓄、避免过度消费、有些投资部位。你自然就可以考虑很多事情。休息去念书?出国进修?转换跑道?结婚?离家独立居住?尝试更有前景但低薪的工作?你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也不会因为“需要”一份工作而工作,而是可以慢慢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工作。 若你还能有好的态度、并有能力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就将能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想补充的,大概是这样的概念。 那,我写这一大篇到底要讲甚么?读书不好吗?你该去当黑手?或是宣扬甚么古怪理念?其实都不是,我只是单纯想讲“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大家都说对的方向,总有一天它会变成过时的论点。当然,我讲可能的状况,也可能最后因为一些因素并没发生。所以你该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去膜拜谁的论点,也不要速食的去全盘接受别人的思维。而是要尝试建立自己对于世界脉动的观察,了解自己的需求,并思考如何交换与牺牲。 千万不要想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走。很多事情是有“时机”这关键的。虽然随着大多数人的脚步走最稳当,但实际上将注定会是“最辛苦”的一条路。因为当大家条件背景都类似时,你就容易混杂在大众之中无法被辨识。你,就变的平庸了。 换言之,若你跟随着最老套的读书、上大学、念硕士、出来就业的路径走,十年之内你确实还饿不死的。但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却将得到与父母那一辈不成比例的报酬,这是可惜的。 当然,我们最终都可以怪社会怪父母。但最后要实际经历人生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不是吗?所以请好好用自己的眼睛来确认、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判断,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吧!(文/Joe Chang)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