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您而变 因势而变--招商银行的成长 --前招商银行行长,现任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先生访谈 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 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 --- 马蔚华 陈晓萍:马行长,很高兴又见到您,辛苦您了!您从1999年担任招商银行行长以后,采取了许多举措完成招行的公司转型,使招行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小银行蜕变成仅次于传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哪些举措是您认为最有效的,当时是如何设计出来又推行下去的? 马蔚华:这个问题很大,说来话长。我是1999年来招行当行长的,99年之前我在海南呆了七年,其中六年当海南人民银行行长,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当时央行要在党校学习后调我到总行工作,但是我在海南当了6年的行长,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当时特别想做一个商业银行试试。因为之前我一直在政府央行当官员,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我都干过了,但是没做过商业银行,所以当时我有了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却是费了很大劲才实现的,因为当时我是央行的后备干部,央行的戴行长是主张我回总行工作的。 但事情很巧,那时正好招行的老行长快到退休年龄了,需要找一个接班人。他想找一个做人、做事都好的人,能够把招行的经营搞上去,他听到有人推荐我,觉得符合他的条件,就来找我,而我呢,正好在寻求这样一个机会。 陈晓萍:哇,这么巧,真是机缘不请自来。 招行的两个见面礼 马蔚华:但是去的过程还真是挺费劲的。最后经过很多曲折,我在1999年1月2号到任。没想到,我到招行的第一个礼拜就遇到一件非常大的事,就是当时央行要停止离岸业务。要知道,当时招商银行离岸业务在全国各家银行是份额最大的,要停下来对招行影响巨大。 陈晓萍:为什么央行要停止离岸业务呢? 马蔚华:因为离岸业务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当时很多公司的离岸其实不是真正的离岸,大都是用内地的贷款到香港办公司就叫离岸,离岸的业务都是股权投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这些资产大都成不良资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停止了各家银行的离岸业务。但是当时离岸业务在招行是规模最大的,因此对我的挑战特别严重。为什么严重呢?如果离岸业务被停止这件事披露出去,那些境外存款人就要来挤提离岸存款(大都是美元港币),但是你的钱都已经贷出去了,而我们没有美元存款,央行也没有美元支持你,所以情况非常危险。一个银行如果不能支付到期的债务,你就要关闭。这就是我上班第一个礼拜遇到的事。 陈晓萍:你怎么处理的呢? 马蔚华:当时戴相龙是行长,***是副行长,我就跟他俩汇报,说明情况的严重性,并且希望央行尽量外松内紧,因为人家来挤提外币,我们就不好办了。我记得当时文件都是手抄件。我刚到招商银行一个礼拜,还摸不着头脑,但我记住最重要的就是得保证流动性不出问题,也就是不能出现支付危机,否则银行就会失去信誉,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当时我就采用了几个措施,第一是鼓励吸收外汇存款,可以通过浮动利率;第二是限制外汇贷款;第三是把我们的人民币拆放到同业那儿去,同业把外币拆放到我们这儿来。这样坚持了半年,到6月份外汇头寸终于到了6亿多美元,我才松了一口气。 陈晓萍:好惊险。别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是新官上任多险事。第二件是什么? 马蔚华: 第二件是沈阳分行的挤兑事件,也相当严重。在中国发生银行挤兑的事还是很少的,为什么会发生挤兑呢?一个是当时大家对股份制银行不太信任;第二个是沈阳的一个工商局的干部到海南出差,说海南人民银行行长马蔚华要到招行当行长,是因为原来那个行长携款潜逃(其实老行长是正常退休,此人造谣),因此他就叫家里人去提款,结果他一提款就引起了一个挤兑危机。 当时在中国挤兑的事还是头一次,我们请被别人说已“携款潜逃”的老行长到现场说明情况,但别人不相信。人民币挤兑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流动性风险,我还比较有经验,因为我曾在海南待了6年,有处理流动性的体验和经验。我们告诉所有柜台员工一定要沉着应对,不要惊慌。你可以告诉他提多少款你都给他,但是他损失了利息,因为定期变活期。如果不放心你还可以把钱送到他家去。我们还在柜台上把钱垛得高高的,让老百姓看了放心。我们这样坚持了9天,最后停止了挤兑,就是靠我们的信心。 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引用了这段案例,总结出“个体的理性必然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觉得这个银行要出问题,而你的钱又在这个银行,你的第一个理性反应就是把钱拿出来;但是如果所有的客户都这么理性,要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这个银行肯定出事。这样你的个体理性就变成了集体非理性。因为金融靠的就是一个信誉。你有信誉,让大家有信心,他就不会提款嘛。 陈晓萍:没错,你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里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弄假成真”效应,非常普遍。有时会导致集体理性的丧失。 马蔚华:所以银行的信誉是生存立命之本,你不能让大家失去信誉。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我上任招行行长的前三个月,我把它们称为招行给我的“见面礼”。这两件事给我最大的感悟和启发是什么呢?那就是银行流动性出问题其实是个表面的事,就像一个人得了感冒鼻涕眼泪的模样。但如果体内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身体就会出大事,也就是说你银行本身的质量至关重要,一定要有健康的肌体。因此我开始特别重视银行本身的素质和质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 当时招行的资产不良率在两位数。我到招行第一次开董事会,给我们的利润指标是20亿。我申请要砍掉三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招商银行11年几乎没有拨备。我觉得风险太大,因此决定把利润指标减少,当年补充拨备,拨备的数目相当于前11年的总和。一些董事当时对我有点儿意见,因为利润比那一年上年减少,看上去不好。 其实我到招行之前也没干过商业银行。我原来最早是政府官员,后来到央行工作,央行期间我做过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司(资金司)当过副司长,后来到海南人民银行当行长做金融监管。虽然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都搞过,但是真正遇到这样现实的事还很少。那时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特区,我去的时候GDP总量不到一百亿,财政收入不到10亿,但是信托公司却有23家,是典型的泡沫。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当时经历了很多的考验,所以海发行的问题在那儿出现也毫不奇怪。 陈晓萍:其实你早就看见泡沫,所以比较警惕。 马蔚华:对,所以我到招行的下半年,就做了两件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秩序强化风险管理,年底我们开会定了10条铁律,叫“十不准”,用铁腕方式整顿风险秩序,增加拨备,核销坏账。第二件事就是着手制定五年规划,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当时定的中期发展战略就是五年的。在那个战略中提出三步走,叫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 招行的战略: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 马蔚华: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正好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那时的经济比较低迷。但是电子商务开始兴起,阿里巴巴还很小,但像新浪等四大门户网站还是挺出名的。招行提出业务网络化其实并没什么直接优势,但是我们觉得我们有间接的优势。当时我们只有9个分行,我们的计算机还比较先进,9个分行当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型号,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了一卡通,9个分行可以通存通兑,然后就在99年启动了网上银行,从此开始业务网络化的进程。当时比尔盖茨(Bill Gates)有一句话使我深受触动,他说在今天的时代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就是“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我觉得要是凭传统的业务跟其他银行竞争,招行肯定竞争不过。但是任何银行在本质上都有IT的属性,银行具有两大功能,一个是融资的中介,一个是支付的平台,特别是支付的平台这个功能,每次IT的革命都会带来支付乃至银行的变革。从跑马圈地,电报、电话、到互联网。所以当时我们觉得银行要抓住互联网带动整个银行的变革。我记得当时我到国内外很多学校演讲,电子商务对银行的影响不光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它会带来整个流程、组织、框架以至于理念上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