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现在进入下行状态,并且这样的下行很难逆转,未来五到十年能保持7%的速度就很不错,十年以后很可能下滑到5%以下的速度。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细胞的民营企业,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再要做到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那么,民企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让企业活下去活的更久一点,如何走过严冬把企业做到基业长青? 一、面临的新形势 民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据国家2014年2月公布的数据,全国市场主体实有6130万户,注册资本103万亿元。全国内资企业1501万户,注册资本为87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275万户,注册资本为41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5万户,注册资本13万亿元。另有个体工商户4480万户,资金数额2.5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04万户,出资总额2万亿元。除去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企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量的85%,注册资本占总注册资本的47%。 另有数据显示,民企提供了全国80%的就业岗位,民企的产值已经超过达到生产总值的60%以上,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目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企来实现的。民企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民营企业,中国的经济基础将受到致命打击,国家的财政收入将大幅度减少,社会的闲散人员增多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极度混乱。 民企的优势在消逝。我们应该看到,民企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没法和10年前比,更没法和20年前比。民企过去的“信息快、决策快、实施快”的机制优势,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另外,民企和国企相比,没有任何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更没有政策优势。据有关资料,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只有40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类似华为、联想、阿里这样的民企大家清楚,而那些悄悄降生、又悄悄覆灭的小公司,谁又能知道?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民企的好日子可能真的不多了。 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从眼前来看,很多的变数尚无法预料;从长远看,面对更加残酷血腥的竞争,民企的未来之路也将变得难以预测。尤其近几年来,大型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消弱,但总归还能维持生存,但中小民企的日子普遍不好过,亏损面扩大,盈利企业不多。中国已经早就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内市场需要萎靡不振,在家门口的国际竞争也已来临,国家曾经推出对民企的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位,让很多民企被迫关门、老板跑路。 二、外部制约因素 环保问题。去年以来,不断出现的雾霾,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终于让大家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几十年中国经济的繁荣,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现在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治理不可的地步。过去有一大批的民企,根本就没有什么环保设施,废水四处流,废气随意排,废渣到处倒,这样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各项新标准将不断出台,监管力度越来越大。这两年,已经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关闭,或被强制进行环保改善。这样形势下,民企无法逃避,面对巨大的环保投入,将使成本大大增加。 人工成本问题。过去的五年,民企人工成本基本上升一倍。五年前用一个普通工人,一年大概3万元就可以,而现在到了6万元。中央提出2020年收入倍增目标,现在还不知道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来保证,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最起码每年的工资增长要在7%以上。即使是7%这个数字也不低,多少企业销售利润率能达到7%呢?假设企业还盈利,也很可能新增利润被人工所吃掉。 用工荒问题。当前社会一方面存在“用工荒”,另一方面存在“就业难”。“荒”是说急需用人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难”是说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满意的企业。突出反映在那些“脏累险”岗位没人愿意干,重体力岗位更是难以招聘到合适人员,这种现象在今后将会越来越加剧。建筑、煤炭、矿山、化工等行业用工荒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倒班无规律的岗位,将会出现年轻人干不久、留不住的普遍现象。 三、内部存在问题 创新能力差。尽管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民企创新能力在增强,但是对绝大多数民企来讲,自我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弱的。未来的企业竞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体现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研发投入不到位;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研发力量不足;四是技术和装备水平差;五是没有与外部科研机构联结。这些问题必须改变,否则改变不了民企产品低层次徘徊的窘境。 管理粗放。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这是中石化总经理助理李安喜提出的,并在茂名石化、齐鲁石化得以实践检验。记得20多年前的深圳《蛇口通讯》登载了《该注重管理了—向袁庚同志进一言》的文章,袁庚当时是深圳市委书记,为此他专门做了批示。几十年过去,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而管理粗放问题在民企还比比皆是,民企的管理的确应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制度不完善。我们说,企业小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制度,但是企业大了后没有制度是绝对不行的。目前很多民企制度方面存在问题,主要反映在:一是不规范,要么制度太空泛,要么制度太细;二是不系统,基本制度不全;三是不衔接,制度之间、前后制度之间互相矛盾。没有制度,或者制度不规范,必然给管理带来若干问题,有章难循必然导致有章不循。因此,民企应该尽快建立适合的制度体系,来促进企业的不断规范。 考核不到位。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没有考核,制度也难以落实到位;没有奖惩,考核将毫无意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可以让企业处于受控状态,可以对企业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情况做出评价。一些民企在考核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考核制度;二是建立了考核制度但没有很好地实施;三是考核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四是考核过度。考核不到位,就会导致评价的失真,仅凭领导的印象和好恶打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互不服气、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不良风气。 四、为何是持久战 坚持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这是由上述的外部因素、内部问题所决定的,是由当前的政治形势、经济政策所决定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企业就会受到经济萧条带来的更大打击。 关于政治与经济形势。十八大以来,习同志非常明确提出,不能用改革前30年否定改革30年,也不能用改革30年否定改革前30年。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的30年未必什么都是正确的,改革前的30年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一点可以肯定,政治大势不会有大改变,就是要继续进行深化改革。改革怎么改?现在采取的手段就是简政放权、大力反腐,以反腐败为突破口,希望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壁垒,在取得成效后,再展开各方面的改革。在经济政策方面,国企的地位已经明确不会变,对市场派的声音,最近两会明确提出发挥两个作用,即市场作用与加强监管。这就明确了未来不可能听凭市场的自由发展。对有些行业来说,就要考虑一些政策的界限,否则“被监管”的日子一定不好过。鉴于民企已经形成的“半壁江山”的事实,估计民企的大政方针是不会变的,这无需怀疑。 外部因素决定了持久战。从外部环境来看,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官员们火烧眉毛的大问题,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从天上到地下再到地面,已经无处干净、无处让人不揪心,企业再也不会有过去的“没有污染哪有发展”那样的机会。用工成本上升问题,不仅会大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也让民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企业用工荒问题,只是刚刚开始,以后将会更加严重,也就逼迫企业走向管理强化,除了合理的薪酬外,还需要企业有良好的制度、文化、人文环境。商场如战场,丛林法则将在今后得到淋漓尽致的上演。想想20多年前,一个人在城里开个小卖部,就能完成资本积累,现在或将来还会有那样的机会吗?没有。再想一想,还能有机会批条子倒物资赚取巨额利润吗?还能有九十年代“国退民进”的盛宴吗?绝对不会再有!这就是当今的现实,一夜暴富成为历史,打好持久战,练好真功夫,是民企走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内部问题同样决定了持久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部环境的恶化,民企只有面对而无力改变;但内部的管理如何,完全取决于自身。企业内部的问题,看似都是一些不至于要命的小事,但是如果不重视,同样会要了企业的命。因此,创新问题,管理问题,制度问题,考核问题,都必须提上日程,做好全方位的规范和优化。管理的问题,并非今天想做好明天就马上见效,需要耐住性子,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成功。做企业就像养孩子,在孩子成长每个阶段,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了就必须遵循社会的规矩,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做企业又怎么不是如此?企业小的时候,是老板个人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已经成为社会的了。企业小政府不会给予太多关注,是死是活由你去折腾,但当企业大了,你哪方面有问题,哪方面不规范,政府都可能会过问,并督促你去必须整改。 五、认清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企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一般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这三个阶段均处于企业的上升阶段。认清并把握这三个阶段的特征,就可以扬长避短,该做的要做好,不该做的就不要做,有所为有所不为,少走弯路,有效规避各种经营风险。 在初创期,企业刚刚创立起步,完全靠民企老板的胆略、思路、意志、毅力,引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创出一片新天地。这个阶段的业务比较单一,人员比较少,且大多数成员都是自己的家族成员或亲戚朋友,因此在内部管理上不需要太多的制度,也没必要建立多少流程,制度多了反而会限制大家积极性的发挥,流程多了也会丧失很多的市场机会,关键是快速地把核心业务做上去。 进入成长期,业务发展速度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引进外部的人员加盟,各种专业人员进入之后,薪资待遇也将提上日程,管理的幅度、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管理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这个阶段与初创期的明显差别,就是必须逐步建立完善制度和流程体系,并建立起绩效考核和干部评价体系。 进入稳定期,突出的标志是企业规模比较大,核心业务突出,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里有一定影响力。这个阶段,业务已经没有大的问题,主要在于经营、管理、流程、用人等方面的全面规范,与成长期相比,这个阶段更突出的是必须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强化研发能力,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内部管理,都应该体现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管企业就像养孩子,孩子诞生后,要经历婴幼期、少年期、成年期三个阶段,每个时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管理企业也是如此。在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管理方式、管理重点也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为与之对应的权威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初创期的权威管理,靠着老板的亲力亲为、奋力牵引,带领企业前进;成长期的制度管理,不再仅仅依靠老板个人,而是依靠管理团队,用制度和流程规范员工行为、经营行为,按照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把企业搞好;稳定期的文化管理,依靠专业人士从事专业管理,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体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六、聚焦是持久战的根本 关于业务聚焦。如果说过去民企采取不断扩张战略,且取得成功,那么现在再继续这样的思路,可能意味着灾难。现在看,房地产日子很不好过,说不上明天整个行业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钢铁行业日子更难,据说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去年生产一吨钢材的利润仅够买一个鸡蛋,很多小的钢铁企业早就停产歇业。还有纺织行业、化工行业等等。尤其典型的是钢铁行业,前些年的盲目扩张,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大炼钢铁,必然导致今天的恶果。无所不能、无限扩张的思维,是过去短缺经济时代留下的惯性思维,在严重过剩经济环境下,扔持有这样的思维,是仍旧沉浸在过去成功喜悦中还没有醒过来,多少企业因盲目扩张已经在人们的视线内消逝的无影无踪。 向华为学习。华为是个民企,是个高科技企业,2013年营收达到2500亿元,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通讯公司。华为之所以取得成功,这与任正非确立的聚焦战略是分不开的。华为始终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绝不为其他行业高利润所诱惑,把业务聚焦于通讯行业,坚持核心业务不动摇。任正非讲:不收窄作业面,压强就不会大,就不可能有所突破。他还讲: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华为聚焦战略的巨大力量,华为的聚焦还不仅仅是核心业务的聚焦,还有研发的聚焦,人才的聚焦,内部管理的聚焦等等,让华为能够集中优势资源,迅速获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赢得市场先机和行业地位。 七、打造人才团队 高管团队的建设。持久战不是一次战斗,也不是几次战斗,而是一场决定生死命运的大战役,民企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必须高度重视才行。首要的,就是要做好高管团队的建设。要建设一个好的高管团队,有三个途径可以考虑:一是依靠过去的管理团队,二是引进外部的职业经理人,三是内生经理人与外聘经理人结合。依靠过去管理团队的好处,是大家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执行力比较强,但是要注意的是因为多年的亲情、友情、同事情掺杂其中,在变革的动力和魄力上欠缺。外聘经理人加盟企业,可以带来外面的管理理念,但是目前不少职业经理人并不“职业”,这条路的风险相当大。因此,适当外聘经理人,与原有经理人团队组成团队,是比较好的途径。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外聘经理人与原有经理人的互补问题。 要留住关键人才。民企要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就要想办法留住两种人:一种是一线主管,一种是技术骨干。一线主管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他们的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队伍的战斗力;他们的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基层的工作效率;他们的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企业单元的经营效率。一线主管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技术骨干也是非常重要,他们可以让产品变得更优良,可以让技术革新、挖潜增效变成现实,可以让更多的新产品快速出炉,可以让科技这个轮子让企业跑的更好更稳,留住了技术骨干,也就留住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重视一线主管,重视技术骨干,就要在待遇上向他们倾斜,让他们愿意扎根一线,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企业的基层做实。 如何培训员工。现在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劳动技能普遍较差,本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又没有去做,企业不进行培训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民企应重视员工的培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干什么、培训什么”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千万不要把企业办成了“培训学校”。二是要明确各级培训的职责,尤其是落实岗位培训的责任划分。三是要明确谁来做培训,企业内的各级主管就是培训老师。四要保证培训效果,制定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和激励,推行“上岗证”或“任职资格”制度,做到工资随技能而调整。五是适当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国企的“师徒制”,华为的“导师制”也值得民企借鉴。 八、技术进步是永恒的主题 过去年代,民企一时赚钱易,持续赚钱也不难;面对将来,民企一时赚钱不易,持续赚钱更难。因此,民企既要重视管理进步,更要重视技术进步,必须把这两个推动企业发展的轮子都搞好。在第一部分曾经说过,中国民企在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技术发明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就行业来讲,互联网、汽车、电讯、生物制药等,出现了不少的高科技企业,成为中国民企的翘首,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据有关报道,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销售收入的10%以上,按目前的销售收入,华为每年的投入不会低于250亿元;截止2013年年底,华为拥有专利数量已经超过3.65万项,仅在欧洲申请的专利就达到了7300项。我们也应该看到,就中国民企整体状况来看,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还是太少了,更多民企的技术进步能力还是相当的弱。 为什么要重视技术进步,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是真正的先进技术是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来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傻瓜会把领先技术卖给别人,这是民企必须明白的简单道理。二是中国低资源成本、低用工成本、低环境成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高生产成本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民企即将面对的新现实。三是过去30多年通过外来加工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方式,随着未来全球产业转移和合作方式的变化,以此来促进民企技术进步的作用将大大减弱。四是依靠技术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应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更需要,传统产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些问题,民企应该有清醒认识,除了重视管理进步,还必须重视技术进步。 限于很多民企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弱、创新投入少等的原因,在短时间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还不太现实,因此,民企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有这么几方面建议:一是组建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对一些拥有一定规模,并有较好技术力量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研发机构,从事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二是加强与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这是一种技术联营型的转让形式,由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三是用好外部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这是一种花钱少、效果好的模式,手续简便,转让双方的关系简单,有利于科研成果迅速地向民企扩散。四是作为科研单位的中试基地。利用自己的厂房、设备和劳力,与科研单位携手合办中试基地,科研单位派出研发人员,参与中试生产全过程,能有效提高民企的技术水平。五是利用外部的研发力量。可采取聘用技术顾问的方式,与外部研发机构、大专院校、国有大型企业各方面专家建立合作,支付费用不多,风险也较小,对于缓和民企技术人才短缺矛盾将起到一定作用。 九、制度是规范的基础 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制度的制定必须由专业管理部门来制定,也就是说,这项工作谁来管就由谁来制定制度,这是制度制定的原则。制度的落实,必须由制定制度的部门来负责,别人不能替代。要保证制度执行到位,就必须对制度制定部门进行考核。各方面的制度,构成了企业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完善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梳理。不少的企业并不是没有制度,只是制度不够系统,缺乏联系,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因此必须进行全面梳理。二是进行分类。企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专业制度、岗位责任制三个部分,要对此设定好总体框架,然后对其分类,便于员工学习和掌握。三是系统完善。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如何落实。要保证制度落实到位,一是要进行制度的全员培训。制度培训不仅仅是对新员工进行,也必须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二是培训就要考核,考核必须与奖惩挂钩。三是制度执行要对事不对人,这是制度执行的基本原则,否则制度执行不会长久,并且会把整个队伍思想搅乱。制度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对制度的认识也要跟上企业的发展节奏,逐步让企业从“权威管理”走向“制度管理”,然后再向更高层次“文化管理”迈进。 十、建立顺畅的流程 制度管人与流程管事,这应该成为一些中小民企内部管理的一条原则。分析中国不少民企越管越乱的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制度问题,二是流程问题。之所以制度存在问题,流程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各级管理者对制度、对流程的漠视。这样的情况下,强调“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就显得极其重要。要靠制度管人,要靠流程管事,就要把必要的制度、流程建立起来,可以促进企业的制度化、流程化建设。制度和流程,是中国目前不少企业所缺乏的,用制度来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用流程来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这是民企走向规范的必由之路。制度化管理、流程化运作,应该是很多民企当前要做的一件大事。 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仅靠几个人是不够的,必须靠一个管理团队。一个团队是否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这个团队成员的思想能否统一;是否有战斗力,关键在于这个团队是否有统一的意志。制度管人与流程管事就是个统一大家思想的突破口。就经验来讲,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员经常出问题,那一定是制度有问题;如果是办事经常出问题,那一定是流程有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乱糟糟的,那一定是制度和流程都有问题。企业的流程包括方方面面,战略层面的、操作层面的、办事方面的以及内部的、内外结合的等等,不管哪一方面,只要按照流程去做,不走捷径,不走弯路,就不会出大的问题,效率也可以得到保证。 十一、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 建立考核体系。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或者说没有考核管理就很难到位,民企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包括三个考核单元:一是绩效考核,是针对企业所属各单位的考核,而不是针对员工个人的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结果来核定各个单位的奖金数额。一个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既可以保证绩效奖金发放更加科学,同时也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保障。二是行为考核,与绩效考核的对象恰恰相反,是针对员工个人的,考核的内容涉及劳动纪律、工作纪律、工艺纪律等等,考核的目的在于督促各项规章制度在员工身上是否得到了落实。行为考核对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专业考核,是由各个职能部门负责,按照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和各自专业管理需要,制定的各项专业管理考核细则,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并检查,将考核结果纳入企业的奖惩体系。 绩效考核注意的问题。相对于行为考核和专业考核,绩效考核在企业显得更为重要。有些企业的绩效考核难以推行,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让多干活的多拿钱,少干活的少拿钱,不干活的拿不到钱,不让雷锋吃亏,不让懒汉赚便宜。绩效考核只是管理的一个手段,不能代替其他的专业管理,不要把考核结果用于对员工个人的评价,这不是绩效考核要做的事。要做好绩效考核,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做好定岗定编,确定各岗位的奖金差别,为考核公平奠定基础。二是要把考核内容搞好,考核内容应以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重点,确定考核标准和指标的权重大小。三是要用好考核结果,必须做到奖惩结合。四是企业的职能部门除了接受日常考核外,还必须与各生产经营单位直接挂钩。 十二、建立监控系统 民企经不起折腾,所以要尽可能防止经营风险的发生。民企没有国企那么多的监督、监控专职部门,更没有国企的官职、党员纪律处分等制约手段,所以民企更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监控系统。 民企的监控系统,重在事前和过程的控制,有三点需要建立起来。一是建立价格预审制度。价格预审制度的设立,主要是把监控的工作做到前面,通过价格数据库的建立,对工程、供销以及其他经济往来项目,在项目实施之前就进行全面把关。二是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很多民企没有预算管理的概念,更谈不上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一方面可以使各级主管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即时比对,自我检查,自我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水平和整体运行质量的过程监控。三是要建立专项审计制度。除了常规的审计项目外,建立临时项目专项审计意义重大。专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体现“严管重罚”的思想,起到警示作用。事实上,没有了“事前”和“过程”的监督,当发现“结果”存在问题时,已经难以挽回损失。 十三、构筑奋斗者为本文化 民企的老板文化,是民企初创期、成长期文化的主要特征,里面本身含有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基因。随着企业的发展,不仅不能让这样的文化丢失,还必须让它发扬广大,让它成为民企发展的动力。 倡导以奋斗者为本。“以人为本”是政府应该提倡的文化,而民企应该提倡“以奋斗者文本”的文化。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倡导员工敬业勤业、不停进取、不能懈怠,反对员工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偷奸耍滑。民企没有国企那么多的优势,如果说有优势的话,那就是薪酬灵活、用人灵活这个方面的优势。因此,民企要想发挥好这一优势,要想保持企业的活力,就要建立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建立奋斗者为本文化,要做好几点:一是建立对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推行末位淘汰制制。二是薪酬分配向奋斗者倾斜,让奋斗者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三是建立中高层任期制度,届时全部就地免职重新竞争上岗。四是坚决克服论资排辈问题,以能力大小论英雄,不以资历深浅论贡献。 提倡艰苦奋斗。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不经历千难万险,不经历艰苦奋斗,想成功是不可能的,即使成功也是暂时的。民企提倡艰苦奋斗的思想,一是要求员工身体上艰苦奋斗,二是要求员工思想上艰苦奋斗。这也是华为给民企的重要启示。任正非在20年前就向华为人发出艰苦奋斗的号召,他反复强调: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懒汉之外,90%的人都在身体上艰苦奋斗,吃大苦耐大劳是人们容易理解的,但什么人在思想上艰苦奋斗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华为人凭着身体上的艰苦奋斗,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又凭着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保持了华为人的不断进取精神。 十四、理性、开放、合作 社会发展到今天,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也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享某个领域的全部利润,理性、开放、合作,是民企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理性,到了哪一步就要做哪一步的事,过去所谓的跳跃式发展本来就是个传说。二是对企业发展的理性,超出自身力量的盲目扩张,不可能获得成功,况且那样的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三是对法律法规的敬畏,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开放,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态度,可以让一个企业更容易吸收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接受新生事物,譬如说移动互联对传统营销的颠覆,新的管理模式的改变,新的盈利模式的创新等,都可能在未来几年发生巨大变化,对传统行业来讲必须加以高度关注,尤其“混合制”的推出,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展机遇呢。 合作,就企业外部来讲,体现在与客户的利益共享,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商场上尤其如此。你是别人的客户,别人也是你的客户,彼此之间维系长期合作的唯有利益。就企业内部来讲,体现为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这也有助于以奋斗者为本文化的建立,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 十五、结论 天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天,环境也不再是过去的那个环境,人也不再是过去的那一帮人。民企要在整个经济下行的形势下,继续生存下去,抑或取得新发展,就要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就要首先转变思想观念;要进行持久战,就要先把内部的基础打好,把内部管理搞上去;要进行持久战,就要保持对形势变化的准确把握,清楚自己的前进方向;要进行持久战,就要有开放合作的胸怀,把内外部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起来。更重要的,就是:资本不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唯一要素,人才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中比资本更加重要! (木子斫原创,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