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的体验 二十几年的成长中,对爱有了一些体验。通过此书来反思自己爱的观念,有成有败。要先说一下对于我的家庭,我理解也做到了从孩童的“我爱,因为我是我”到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的转变。 这种转变随不是某一天的幡然醒悟,但却因父亲的一场大病而显现。童年的父亲不苟言笑、强势,是一个绝对的严父甚至苛刻,我们的交流也仅限于学习的汇报。但听到电话另一端的虚弱却仍千叮万嘱的声音时,发现了父亲脆弱的一面。长久的养育中,父亲无形中成为一堵厚实的墙,虽然有惧怕,但传递的是一种家的安全感。现在突然感觉到安全感受到威胁,有心慌,更多的是感情的爆发。以往严格的教育中独独缺少了表达感情的教育,何况是在封闭而且传统的农村。于是,夜里两点躲在被窝里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写了生平第一封家书,第一次向父母表达了对他们的爱。家庭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父亲从一个绝对的统治中心慢慢降到我的对面,我们开始平常地聊天。我赢得了父亲的爱,当然,这种爱已经上升到另一层次了。文科是我选的,虽然他认为理科更好,大学是我做主的,虽然他希望我不要离家太远,我一次次地说服父亲给我独立成长的空间。如果不能用足够的自信和能力让父亲相信我能作出对自己负责的决定,我仍是拴在他手中的风筝,飞向何处由他做主。按照佛洛姆的“父爱是需要努力争取的,也是有条件的”说法,我的父亲是一个典型,我用对他的理解和爱争取了父爱,这爱的条件是我符合他的期望。家书一直写着,尽管都是琐碎事情,父母也从未回过一封信,我仍把它当做一个寄托和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做儿女的,应该让父母了解自己,了解到自己也在理解并爱着他们。在还要依靠父母的阶段,我能依赖的回报父母途径便是家书、电话和每次回家的礼物。至少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越来越浓的父爱,因为“我爱他”,所以“我被爱”。 对于母亲,我相信她是有能力爱的母亲,即使是我已离开家几年,依然感觉到只增不减的爱。我让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的成果和满足感,而且我也在慢慢改变母亲爱的观念,这体现在弟的身上。母亲更加信任我,我将它归结为我对她的爱和理解,理解她大发脾气和烦躁,理解她为家庭做的每一点事情和用汗水挣回的每一分钱。 当然,我只是学会了爱的能力的皮毛,很多方面,我仍在前行的路上徘徊。 比如我并不认为恋爱和大学有什么关系,情愫的产生只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步培养出的爱的能力的体现,恋爱也只是一种体现。面对朋友对我单身的疑问,我坚持“缘分”,坚持“等的那个人还未出现”。现在看来,爱情在我眼里是消极的,我也未发现爱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而不是靠等。我关心他人,尊重、了解他人,但这“他人”也仅限于我所熟识的人,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被动接受者,只会对外界的反应作出回应而不主动施以影响的人。总是希望有人爱自己,但却不会先爱他人。 我也尚且不明白博爱到底该如何爱,它的基础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对象是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我又该如何对待街边看似可怜实际上是希望不劳而获的行乞者,有健全的四肢而要靠这种方式来生活。我又如何确定他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而不是在浪费我因为爱而付出的有限的资源。事实上,这个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虽然这本书有很多观点第一次接触,但已经让我开始思考爱的本质,而不是一直认为的“爱只是一种自然生成的形式”。爱是可以学会的,是一种能力。最近看到一篇博文,说被爱也是一种能力,我想学会了如何去爱人,就有了被爱的资本,两种能力还是有着先后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