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灵魂的门有一扇是音乐——记张铭“音乐与人文素养讲座” 2008-03-31 18:36:51 蒋鸣人/求是潮
3月29晚,国际会议中心, 张铭,一位执着的音乐人,用自己对音乐的心灵渗透带我们一起领略音乐的无上境界,徜徉音乐的绚丽海洋。 “美好的音乐就像阳光、像雨露、像空气,生命中怎么能够没有美好的音乐呢!” 张铭老师先给同学们放了他最热爱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一边教大家如何欣赏这首曲子,一边鼓励大家说出听后的直观感受。乐曲旋律悠扬,瞬间将同学们带入了美好的古典音乐世界。张铭老师借用了周国平的一句话:优美的音乐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追求美的同时找到了真,追求美的同时提升了道德修养,是善。几百年里,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代替音乐,特别是古典名曲。她们穿越了时间、穿越了民族与国界,可以洗净每一个灵魂,穿透每一颗被苦难和物欲蒙蔽的心灵。 谈起中国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张铭老师表达了他的担忧:“你们错过了太多好东西。你们甚至都不曾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是学生的责任,而是由于中国美育教育的严重缺失。“你们听的流行音乐,甚至理查德·克莱德曼,都不过是快餐文化。流行音乐仅仅是走马灯,5000后莫扎特却依然伟大。”“音乐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可以深入你灵魂的东西!” 张铭老师还说到了指挥家舟舟。一个个耳不聪、目不明的残疾人都可以被音乐如此巨大的改变,何况幸福得四肢健全如我们的这些人呢。“每一个正常人的灵魂都可以被音乐救赎,只要你也有一颗朝圣般的心,只要你愿意。” “音乐是我终生的追求,而普及和推广古典音乐,是我生命的一个理想。” 普及古典音乐是张铭坚持了22年的理想。他说他最喜欢算一笔账:如果每年都能保证有1万人听他的讲座,那么10年就是10万人。如果他坚持满50年,就是50万人。这50万人,青年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会成家,会有自己的孩子。那么喜爱古典音乐的人,在50年后,将增长到150万。 “音乐是我人生的惟一精神寄托。这是种福气。我不敢独享。我希望用更快的速度把它传播开去。” 在普及古典音乐的道路上,张铭是孤独的。但他始终怀有激情,以音乐朝圣者的姿态追寻着他心中的香格里拉,仿佛一位古典音乐传达者,一直进行着他的边缘试验。投资上百万创办音乐图书馆,组建民工合唱团,给整个灵隐寺更换音响设备——这都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一份佛心。 也许你觉得他的“疯狂”有些不切实际。但他的人生里有另一种非凡的真实与充实,他还能把这种真实与充实描绘出来,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在共鸣中把它升华起来,再传递出去。其实这也是心灵沟通的最美好的一种方式。 “音乐的本质,是怡情、教化,是启迪智慧的宝藏;音乐能使人超凡脱俗,音乐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我们的心灵不能没有音乐。 后记: 偌大的报告厅只坐了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张铭老师说,这就是古典音乐在中国的现状,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一点。但是来听讲座的同学,都是他的知音。哪怕只有一个听众,他也会把讲座进行下去。 整场讲座,张老师非常投入,充满激情,即使他今天发烧到38度。他时而激动,时而深沉,眼眶中闪烁光亮。每位同学都深受感染,被他普及古典音乐的执着精神感动。记者触电般地感觉到,眼前是一位有着刻骨铭心的宗教般信仰的老师,这在当下的中国是极可贵的。 三年前,我曾经经过断桥边的张铭音乐图书馆却只是在门口留连了一小会。讲座之后,我想我会去弥补这个晚了3年的遗憾。生活在杭州,浮华笼罩的西湖,经常能不经意间步入一片灵魂的殿堂,一方心灵的净土,对我来说,是幸福。 张老师每周四晚7点在紫金港建筑系馆203-1教室有古典音乐系列讲座。他真心希望,有更多同学来听他的课,将生命中的一小段时间托付给他,他会和你一起创造一点辉煌。 附录: 张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2002年,他倾其所有,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办音乐图书馆——张铭音乐图书馆. 5年下来,音乐馆经历了最初的入不敷出和现在的勉强收支平衡.对于这些,他只报以淡然一笑. 2006年,他又组建了“民工合唱团”,广受市民群众好评。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人,张铭始终保持着平静的心态,摈弃种种诱惑,真诚地、默默地、执著地从事着用高雅音乐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事业,将普及、传播音乐艺术作为他的毕生使命。 本帖最后由 五自斋主人 于 2011-6-4 19: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