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每个高校都要做研究型的高校吗?

2011-6-16 10:19| 发布者: 果核| 查看: 351| 评论: 10

摘要: 以下是来自一位老师的电邮: 另外,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一直提倡做学术研究要有理论,工程、医疗、管理等好多领域有些文章主要介绍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经验、诀窍什么的,这些好像就不能算是学术研究了,但 ...

以下是来自一位老师的电邮:

另外,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一直提倡做学术研究要有理论,工程、医疗、管理等好多领域有些文章主要介绍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经验、诀窍什么的,这些好像就不能算是学术研究了,但是,这些文章对相关的从业人员又有很直接的指导作用,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些文章通常应该发表在哪里呢?写作这些的人,算不算是在做科研呢?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能不能清晰地分开?
现在国内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发表论文,编辑要发表编辑方面的、教师要发表教学方面的,国企的技术员也要发表才能评职称,等等。可是,刊物的用稿标准似乎并没有区分学术研究还是应用的技术研究。好像也没有老师教我们有这种区分。是不是解决问题型的、理论应用型的文章就不是论文了,也不值得写作和发表了呢?
有些学生明明有做技术的天赋,但因为做学术研究得到的声誉更高,所以硬着头皮要读完博士,结果可能只是成为学术上的中下之才,这样的培养机制好还是不好呢?

这是我的回答,不知道你是否同意。

xx老师,

我同意你的说法。高校的工作有三个方向:
(1)基本学术研究;
(2)知识的传递(教学);
(3)应用的研究。

一般在外国,这样的分工有一定程度清晰性。在香港,我们是某程度上走歪了,以为所有人都要做学术研究,所有的高校都一定要是学术研究型的高校。大陆正在走同样的歪路。

第一、知识的传递(教学)是很重要的。在香港,老师要在三方面中的两方面得到优良才可以评职称。三方面是研究、教学、行政。除非你的研究异常出众,不然教书一团糟的老师是难升级的。但是相反却不然。如果只是教书好,而研究不行的话,是一定不可以升级的。因为中文大学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

第二、应用的研究是好的。现在的顶级期刊是鼓励研究既有理论创新的、又有实用性的研究。如上面的情形一样,只有好的理论,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不是好的研究(虽然还有可能可以接受的)。但是只有应用性而没有理论发展潜质的研究就不可以叫做好的学术研究。

上面的讨论明显的把基本学术研究放在“应用研究”和“教学”之上。但是这只适用于研究型的高校。另外是有一些很有名的教学型高校(如中欧管理学院、星加坡的INSEAD、Ivey、以前的哈弗等)。他们的教学是世界有名的,地位也很高。

为什么很多高校都希望成为研究型的高校呢?这原因我猜有三:

(1)应用型的研究一般在Polytechnic里面做,或是企业会连同高校的老师来做。因为应用研究可以赚钱,所以不需要高校来资助,私人企业很乐意去资助这样的研究。其实,这就有点像教授做咨询工作一样。你有兴趣是可以做的,但是学校不会用学校的钱去给你资助和鼓励(例如评职称就是一种鼓励)。

(2)很多应用性的研究是建基于理论研究的。没有原子的研究,就没有火箭。没有纳米的基本研究,就没有超导体等的技术研究。没有分子化学,就没有新药物的研究。两者在一般的情形下是有先后次序的。

(3)基础的学术研究比应用性的研究难,所以我们会鼓励有能力的研究者多做些基本研究。我常常有句口头禅,就是咨询(或应用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留给一些训练没有这么严谨的研究者去做。不竟,不是每一个做研究的人都要有爱恩斯坦这样的贡献。但是没有爱迪生,我们就没有电灯了。可是想出相对论和想出灯泡不竟是两个层次的事。如果我们不鼓励基础研究,就没有人去做这些很难的、却又长远贡献的事情了。

不知道这样的答案你满不满意。

祝好!

Kenny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cquyh 2011-6-16 09:18
我想楼主解释了正常情况下,高校想成为“研究型高校”的原因。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显然不适合解释国内如此众多想建设成为“研究型高校”的高校的动机。
引用 Kenneth 2011-6-16 09:37
回复 2楼 cquyh 的帖子
cquyh,我说国内高校是像香港一样,有点走歪了。政府的政策是有学术研究的高校就给你多拨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好”的学校。高校有了拨款,就可以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了。这样是强迫所有的高校都成为研究型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做学术研究了。教书自然成为“副业”。应用研究就成为“消遣”了。国内有什么不同呢?我说知道的可能确实不多。愿闻其详。

   
引用 allevon 2011-6-16 13:41
问题是我们的学者已经失去了良知。看看我们一个大学教师的说法吧。他真的说出了我们内地大学的真相,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以下是新浪网的消息:
    开价值50多万元的豪车去上课,手机号码有7个8,是3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昨日与同行交流时“善意提醒”: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他还把大学教师分在“金字塔”的各个部分,处于底端的是仅会讲课的教师,中间的是又会讲课又会拿课题的,顶端的是“学霸”和担任行政职务者”。(新浪新闻,5.23) 本帖最后由 allevon 于 2011-6-16 13:42 编辑

引用 Kenneth 2011-6-16 21:43
回复 4楼 allevon 的帖子
allevon,我同意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可是,这与我和老师讨论的问题却有点分别吧。

你描述的披着羊皮的狼不是我们要谈的。我们和老师两人都是假设高校中一些老师是想做研究的(纵然这可能是少部分)。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做学术的研究?做应用的研究有何不妥?为何被人轻视?这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不是?

话说回来,其实,关于你讲的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算有人要挂着“老师”的名义去骗人家的钱,也要有人愿意把钱给他们才可以啊!我常常说的是“假道学”要骗人,总是要有人接受他们才可以。

研究生接受这样的老师吗?是的,当然接受。因为他们可以给你学位!因为他们可以为你找到理想的职业!

大学行政接受这样的老师吗?当然接受。因为他们可以给你拿到拨款、增加学校的名声地位、经费!

学术期刊接受这样的老师吗?当然接受。因为他们大家都是同一条船的!

企业老总接受这样的老师吗?当然接受。因为他们讲话娓娓动听,滔滔不绝,演讲时获得满场雷动的掌声!

因为我们接受他们,他们才可以有这样奢华的收入。

中国人有一个很令人痛心的现象。当我们看见当官的贪污时,我们会骂不停口,把他们贬得落花流水。但是当我们有需要时,你会搞关系吗?会的!因为那是“不得已”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别人在骂你搞关系,你就义正词严的说“无奈何”。你在骂人搞关系时,却是大义凛然,浩气长存的。一个人是坏不起来的。
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1-6-16 22:00 编辑

引用 reddyrunny 2011-6-16 22:25
学校升级为研究型高校,可以获得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老师的头衔如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也比较容易,另外,老师申请课题也容易一些
引用 cquyh 2011-6-17 17:44
我觉得吧(可能很理想化):如果一个学校真的想要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而且还是一流的话,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对学校的研究环境,学术环境,……,各种环境下功夫,真正的去营造健康、良性的研究土壤。即使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也要达到“主观为金钱,客观为研究”的效果才是。
反观国内,我真的不知道大量的学校为了建设成为“研究型高校”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建设那么“研究型高校”又是为了什么。以我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我还真说不上,只是能时而朦胧时而清晰的感觉到,就是一个“名”而已。或者,这是高校和政府在下的很大很大的一盘“棋”吧。
忽然想打个比方,他们就好像在说“鼻子长在脸部0.618的位置是最美的鼻子”,那么,只要一个人鼻子长在脸部0.618处,就有最美的鼻子了。至于鼻孔朝上还是朝下,那个不重要。
引用 Kenneth 2011-6-17 22:14
同意。我常常觉得美国的管理研究现在是有点问题的。中国本来是可以舍短取长,参考外国的经验,自己走出一条全新而有贡献的路的。但是,偏偏国家以为“国际化”、“现代化”就是跟着老外走。而我们离开美国的研究,确实是差了很多年。这样的拔苗助长,结果只会营养不良的。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顺应潮流,从中取利。我个人倒不太相信可以先随便发一点二三流的文章,慢慢就可以改善为一流的研究。
引用 onmyway 2011-6-19 17:50
我理解罗老师的意思是说,应用研究也是重要的,也是科研的一部分。不过,基础理论的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相比技术革新之类的,更为深远和广阔。有些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当时当下可能是看不出它的应用价值,不像应用研究,总是针对当下的实际问题,一旦成功解决,效果立现。因此,总有企业会愿意给应用研究买单。做应用研究的学者或者咨询者、工程师等,比较容易得到物质回报——比如到企业做咨询、改良某些管理流程、帮助解决某些技术难题、进行技术革新等,比如爱迪生。社科的还可以在那种读者比较多、可以凭销售赚取利润的、稿费比较高的业界人士阅读的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或者干脆自己就很多人都关注的专业问题写书卖钱。但是企业一般不愿给短时间看不到效益的基础研究成果资助,所以,基础研究要由国家、政府给与资助和奖励。这个就是高校里面比较看重、也应当看重的“学术研究”。

但问题是,现在国内的企业对应用研究似乎没有那么好的评价能力,他们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还是觉得教授可靠,更别提有时候只是为了应付上面(这种情况国企比较多),需要请了教授,才显得出任务完成的可靠性。就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位尹副教授,也许他真的很有才干,但圈子里的人都心知肚明,如果他不是顶着博士、副教授、做过若干重大研究等头衔,绝不会有那么多企业请他做咨询、做独立董事什么的,他也不可能因此那么有物质底气地说出那番话。(我倒觉得他说这番真话是有几分好意在里面,主要是提醒那些在高校里挣扎得很苦的青年教师们,亲身演示“成功”之路。)
还有一类教授,即使学术水平根本不入流,但舌灿莲花、口若悬河,能投合企业领导人的胃口,也比较容易从企业搞到钱,做一些应用研究。如果酒桌上多喝几杯,无论三教九流都能对答如流,就更好。现在好多研究生、博士生,多少都要参加些所谓“横向课题”(也就是企业研究项目)的饭局,女生还好,男生基本躲不了要喝酒的。
所以,国内现在的环境,市场本来可以调节和导向的应用研究,但并没有形成正常的引导、评价和回报机制;学术影响方面又不能和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总体而言,高校的老师们,是没有动力安心做好应用研究的。
我觉得国内学术研究走向歪路,和整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过于偏激也有点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士、教授、院士什么的,在人们心里是极其了不起的聪明人。
但其实,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人就像一个老农民种地,只要你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做,总能收获点什么,不一定非要特别过人的聪明和天赋,如果做不到十分勤奋,那么诚实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这个职业并不比别的职业高人一等。如果硬要给人们给予的尊敬找一个理由,那也应当是基于我们是最执著求真的一群人,而不是最聪明的、占有知识最多的一群人。
可惜,当下的中国,大众看重教授们似乎是因为后一个理由。
我还觉得,这和我们的民众基本的科学素养太差也有关。太多的人敬畏科学、崇拜科学,却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以为那些拥有博士和教授、大师名衔的人说的所有话、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科学的,是可以信任的。这真的很盲目。但同时,这种对科学的无知又表现在把科学极端“神圣化”。近来有个关于北师大的“经期女生博彩行为研究”的实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学实验。居然成为新闻,还招来不少谩骂,理由是该实验无聊、低俗、不道德。也实在说明了民众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无知。有些专家和教授水平确实不怎么样,但只要专家和教授的言论与常人不同,就斥为“砖家”“叫兽”,民众好像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解决之道:从现在开始,所有本科生都应该开一门课,专门学习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理科研究、什么是工科研究、什么是社科研究,什么是人文学科,还有非科学的哲学、艺术、宗教等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引用 onmyway 2011-6-19 17:58
回复5楼Kenneth  
固然很多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其实江湖里,不肯低头的人一直都有。虽然数量比较稀少,但我们还是应当保持希望。

本帖最后由 onmyway 于 2011-6-19 18:03 编辑

引用 Kenneth 2011-6-20 14:06
回复 10楼 onmyway 的帖子
onmyway,你说的两点我都同意。
1. 从本科教学生什么叫科学?什么叫研究?
2. 我也相信在中国还是有执着寻找真理的一群的。

   

查看全部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