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任——谨防为他人做嫁衣裳
最近 “花儿朵朵”琢磨着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被喻为“毒舌评委”的包小柏先生和宋柯先生之间是个很有趣的对比;包先生和宋先生都是流行乐坛的前辈、高手,自然对选秀歌手的评判能力和专业水平是相对权威的,但有意思的是包先生被媒体、业界喻为“毒舌评委”,而宋先生的名声目前还比较“安全”。 “毒舌评委”一词,也许是为了坊间流传方便、也许是为了吸引眼球等原因叫的,但是获得这个名号的人,在讲什么话,社会大众一定会审慎的解读了,相比之下宋先生的讲话公信力要明显高于包先生了。包先生和宋先生在专业水准上不知到底差多少,但是话语权、“声音”的影响力明显没有宋先生有分量啊。 包先生在媒体上讲话“难听”、脸色“难看”有目共睹,虽然仔细听下来觉得很多评价和建议是有水准的中肯建议,不过可惜了包先生的一番苦心,闹得选手不高兴、媒体看热闹、自己分量轻。
倒是这件事情,给我几年前做HR中层经理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找到了我心中的答案。
原来公司市场部有一位负责品牌推广的主管,招聘进来的时候用人部门很满意,当时HR在面试后给出的警示性意见是候选人个性张扬,在团队融合方面可能会有障碍;用人部门负责人倒是痛快,说他们做市场的就需要有独特个性的人,否则中庸的个性人云亦云恐怕也做不好这个工作;当时市场总监还打包票说这个人的团队融合问题他来解决,就这样这位A君就进入了公司。 后来在HR与业务部门的协作沟通工作中,我和A君打过几次交道,感觉他很灵、反应快,对于事件性(只是和事相关的)的几个工作沟通非常顺畅,每次都能提出有建设性、有专业判断、具体的意见,我们HR部门配合执行就行了。 大概过了一年多,我已经开始整体负责HR部门管理工作了。一天,市场总监略有尴尬的来找我,谈团队管理问题,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谈的其实是如何让A君离开公司,理由是A君已经无法和团队同事合作了,他手头的几个项目居然在部门内部没人支持,就连A君的助理对他都有一搭没一搭的。 我觉得奇怪,隐约感觉当时A君面试时,HR警示意见担心的情况发生了。详细了解才知道,原来市场总监也为了A君的去留很是纠结,一方面他很欣赏A君对市场、品牌推广方面的思路,也算是有才华横溢;另一方面,A君设计的项目越来越难以落地,每次都要市场总监自己亲自出马坐镇,项目才能推下去。最近更严重到,A君和部门同事完全不沟通了,气氛很是怪异。 以前也有下属给他抱怨过,觉得A君虽然专业能力是很强,但太自我、目中无人,在一起工作很难受;当时市场总监因为惜才,一直帮A君档着,但到后来发展到团队成员都开始集体抵制A君了,市场总监只能以大局为重,让A君“被”辞职。 后来和A君的离职面谈是我做的,他自己也觉得在部门被人排挤很难受,到后来他觉得已经很难和同事合作了,因为感觉大家都有意要敌对他,他不信他周围的这些同事了,整天把自己封在自己的“套子”里;其实归根究底,他当时和团队成员已经没有信任了,可以说已经无法开展工作,离开对他也是一种解脱和重新“初始化”的机会。当时,在聊的过程中我和他谈了个性张扬、不懂照顾别人感受的坏处和负面影响,他很聪明,很快明白了问题所在,并表示以后会在这方面注意改进的。 三年过去了。 前几天碰巧遇到他,得知他刚刚升职,现在是一家IT公司的市场总监了!那天我们刚好都有空,就在旁边的星巴克聊了一会儿,原来那天我们离职面谈后,他回家仔细的对工作期间的言行举止进行了分析,发现自己过去和同事沟通很“简单粗暴”(相比现在他的状态就是很没有亲和力),而且那时候说什么总是“我”怎么怎么样,“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想”怎么怎么样……,也不太听别人提的意见。 反思后,他真给自己做了一个行为改变计划,墙上贴的、电脑屏保上写的,都是他提醒自己的警句。 这几年下来,他在现在的公司可以说是“洗心革面”了,后来和别人沟通说“我们”、“咱们”,遇到有不同意见学会先听后反馈,说话也委婉了不少,这种调整使得他在部门内部多了不少拥戴者,加之新公司的同事有的对他的思路、提案很是敬佩,一起做事也很配合甚至有的自觉自愿为他的项目加班。几年下来,他做的项目的反馈越来越好,同事们对他也都很信任和尊重,为他这次的升职打下了业绩、人心等方方面面的基础。这次前任总监离职后,他顺理成章的升任了市场总监。 作为公司HR,我略带遗憾,一个很适合的市场人与我们公司擦肩而过了,倒是我们这里的经验教训对A君现在服务的公司来说是真正的受益者。 略带遗憾,但仔细想想这也是我们在成长中的经历,如果我们当时能够在A君一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给他一些辅导,如果我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意识到是他和团队之间的信任缺失.......,也许我们能做的更好,也许我会少一些遗憾。
反观包先生,如果讲话能注意点儿方式方法、平时常笑笑、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判断一切事物,也许人们会更多的关注专业能力,多一些普通大众的尊重岂不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