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战国,军阀混战而已
第一时期(共90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姬、姜周之两大贵族宗姓观念至此不复存世。对于后世影响就是诸侯、国君不一定非姬、姜二氏不可。
春秋霸政所坚持的禁抑篡弑至此瓦解。
第二时期(共150年)
(1)梁惠王称霸,梁、齐争雄【共37年】
(2)齐威、宣、泯三世称霸,齐、秦争霸【共48年】
(3)秦昭王继齐而称雄,秦、赵相争【共29年】
(4)秦解邯郸之围至秦统六国【共36年】
此时期的变更,个人感受主要变化有两点:
1、井田制度之变更
随着诸侯对于公族、大族的猜忌及提防,逐渐废封邑而为郡县。而郡县直属诸侯国君。
随着贵族土地占有制的变更,原有的所谓井田制度,也就必然要逐渐废除。
此时,出现了【助】与【税】的两种新的耕作制度。所谓助就是农人耕种时如一为私地九为公地;税则认田不认人,耕一亩土地,交税若干。
土地的非贵族所有化,也就引发了土地的自由流通。
2、获军功者可获爵位,百姓可以因军功而进士
商鞅:尚首功
赵简子: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者田十万、庶人工商者可得进士、人臣禁圉免。
此两点,将百姓从贵族封邑的束缚中解脱,可以到任何的土地上去耕种。第二,保证了每一位民众可以有机会进入管理层。当然,此处主要还是凭借军功。
终因鲁卫、齐晋等姬、姜贵族封国受传统文化影响过深,又不愿进行改良,最终被秦所灭。
在此战国时期,文化被详细研读、传承
首推孔子
孔子所谓“礼”,祭祀之礼,而当时之文人,主要是管理祭祀与记载宗室祭祀之礼(唯一的学术是礼,唯一的学者是史)
【谈到祭祀即为礼,笔者也曾到江浙一带观察过祭祀祖宗的仪式。
一般来讲,祭祀分为两类。
一为祖先忌日之祭祀,二为正月十五、清明之祭祀。
祭祀所用的颂词、祷文、誓言等确实早已了然无存,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得以保留。
首先如磕头,必须是长房长孙之辈先磕,然后是次房,接下来是女眷。
忌日的祭祀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般父母双亲均在,则父母祭奠祖先之忌日放在正日,前推一天为长子、再前推一天为次子,以此前推。如父母双亲已故,则长子家的祭祀活动放在正日,其余的类推】
但是,人终究是有惰性的,数百年的礼所维系的统治,由于上层贵族的奢靡,把礼中铺张浪费一面极力伸张,而礼之本义如报本反始、孝悌之心皆当然而无存。
于是,出现了儒、墨两家对此的反思与改革。
儒家的思想是,继续秉承、发扬古礼之光辉,因为礼为纲纪,如今日所言“法”
但墨家看到的是昏乱的统治贵族利用礼来铺张、浪费、压榨百姓,因此主张【非礼】、倡导【兼爱】,似乎要把贵族将为一般百姓对待。
所以,钱穆把改良贵族之“礼”进而引申为“法”的称之为“右派”,如儒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
反之,欲彻底取消此种贵族之“礼”的称之为“左派”,如墨家、道家、农家、名家
其实左右两派的目的都是要改进社会,但是一方为逐步为之,取其精华;另一方则是全部达到,另起炉灶。
战国时期最大的功绩应该是,知识与权力下放到平民,百姓都有机会上升至管理层。
知识已经出现非制式的传授,如孔门七十二弟子。待到汉时,知识的传授将出现国家的制式化规定。
以上是个人读此两章的小小心得,待下次细读时,相信会有更为深厚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