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从08年踏入HR这行开始,到现在浸淫这个行业已经两年又1个月了。从一开始就接触招聘,到将自己负责的部门的人员招聘到位,中间其实有很多的插曲。在这里以故事的形式跟大家分享。
“保底说”游说成功 市场分析岗位,一直定位比较高端。在社会招聘和内部招聘无果的情形下,只好求诸校园招聘来自己培养。自己培养,对于需求紧急的时候,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经过几轮的筛选,有了好几个不错的候选人,且其中有4个已经和我们签订了3方协议,但需求并未满足。这个时候多名上交大的硕士向我们投递了简历。在面试完毕后,拟录用其中的2名。 从体检到接下来的三方协议的签订,整个过程相当费周折,完全不和前面几名同学那么顺利。上交大,学校牌子好,又在上海,99%的学生还是希望留在上海,剩下1%的人估计不是出国就是深造。经过多次的沟通,发觉有1名学生似乎有意在拖延签订三方的时间。之后就跟他做了几次沟通。第一次是用半个小时沟通了市场分析这个岗位的定位、工作内容和能提供的职业发展平台;第二次是很随意的聊起了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利弊(其中分享了对于“人脉”、“更多的机会”的不同看法)并分享了自己选择工作的4项标准(赚钱的机会、学习的机会、做事的机会和晋升的机会);第三次就很直接了(该学生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当时已经是到了1月10号了,他3月底毕业)。在交流了OFFER之间取舍的难度之后,直截了当的问他是否有其他单位也在考虑当中,该学生也不隐瞒,回答上海通用尚需终面,但不一定能进,所以很难抉择。为了防止他犹疑不决拖着不缺以致将来可能的流失,不免要来点心理攻势。“你觉得上海通用的机会有多大?”、“明年上来后离毕业还有多少时间”、“你知道名企的招聘时间表吗?”,经过几个提问,最后说了这么一句,首先,我们不可能等你那么久。3月底毕业,除开过年的1个月,毕业前还有N多手续和答辩,也要占用半个月的时间,如果通用没戏的话,其实你就剩1个月左右的时间来找到另外一个工作。而且一般本科的招聘在3月底完成,硕士的招聘名企都在年前就全部完成,到时候一旦不能录取,将非常被动。我觉得你需要考虑的是,你需不需要有一个作为保底?经过了半天的考虑,还是选择了我们公司作为保底的对象(放弃了上海的一家研究院),兵行险招,还好,该学生最后来了。 对我而言,最大的感触就是:选择与被选择之间,其实还是实力的不平等。实力不够的时候,被选择的可能是企业。是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逆流北上: 非常赞同
我们公司也地处三线城市
对于应届生的选择,我们一向的宗旨是真正看重这个工作机会,而不是把我们公司当作退而求取其次的选择。
其一:有句话叫“勉强 ...
jy9831: 这种站在此山比那山高的人,就算进来后,已经鲜鱼在手,仍然是想着熊掌的美味。
雨霏霏: 这种学生我们一般不太争取用,以后的稳定性会比较有问题.
hanruifeng168: 对于通过自己努力进到自己理想企业的应聘者,要比企业费好大劲才把犹豫不决的应聘者招聘到企业,其该员工到企业的稳定性肯定没有前者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