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个学生,也是上交大的。没有劝说他加盟本公司,有点遗憾,但是他本人可能并不是这么想的。 同样的市场分析的岗位,在决定录用他之后,和他清楚的沟通市场分析岗位的工作职责、发展平台及公司的发展情况。他对于我们公司是十分认同的,因为本身学的就是高分子专业,对于我们公司已经相当的熟悉的。可是最让他耿耿于怀的就是工作地点。 看着他还在拖着不肯签三方协议,于是决定认真的沟通一次。成功不成功是一回事,努力不努力争取又是另一回事。 电话打过去了,然后就开始了近一个小时的大城市利弊大探讨。 沟通和说服应该是有策略的,自然不能一上来就否定别人的想法。(虽然我不见得是一个很有策略的人,但是既然抱着说服人的目的,还是要下点功夫的)于是就开始讲到自己的师弟和师妹找工作的经历,都打算在北京上海找一个工作。他倒是毫不避讳,也说学生基本上都是想在一线大城市找一个好工作的,很少有想离开北京上海的。然后就和他接着聊这一线大城市的好处。两个人对于“更多的机会”、“有价值的人脉”、“更好的氛围”很有共鸣。 确实是,在大城市如果在这一家干的不爽,觉得它的企业文化不适合自己,自己在这里没有发展的机会,完全可以跳,广阔天地,大把的机会,尤其像他们这种专业。但是小城市就不一样了,能入上交大硕士法眼的估计也就那么一两家企业。说白了,替代选择机会太少了。 另外对于人脉,我其实也是很有感触的,自己只身跑来这里,整个同学圈子相当于连根拔起,要是在天津、北京,周末聚会下,同学、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事等等,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段,都是名牌大学的本科硕士,多么可观的人际资源啊。 最后,一线大城市确实有着很多的优势,文化气息着实浓郁,在北京上海的,动不动就可以去看个陈奕迅的演唱会,去看一下西班牙交响乐团…,这些机会在三线城市是十年一遇,或者就是买个机票屁颠屁颠的赶过去看。谁让你没在那地住啊。 发完以上感慨后,他觉得我和他想法很一致,还有点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城市第一的选择。 接下来,没有很着急和他沟通大城市的弊端,而是接着上面的感慨语调一转,发表了些自己的看法,跟他说,我原来确实觉得大城市是有这些好处的,但是与一些同学交流了后,发现也并一定是这样。就比如说在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其实我们刚工作的,工作经验全无,一张白纸,第一年学习,第二年适应,第三年可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点小成绩。真正的机会在3年之后,前两年说句大实话,所谓的更多的机会,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次优选择。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市场价值,也没有多少挑挑拣拣的机会的。所以大城市的其他机会,与其是说一种诱惑,不如说是一种装饰。如果你在三线城市,一个真正能锻炼自己的工作,更能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上,我相信三年后,你再去市场上选择,机会可能更多。企业对于人才,渴求的是他的能力和经验。而非出身。 当然,人脉确实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新人替换旧人,是自然规律。以前的同学中,关系一般的,较浅的,就算在一个城市,可能以后也不会联系了;但是关系好的,就算出国了,也还是会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第一年的工作很重要,也很累,其实就算在同一个城市,并没有多少见面和交流的机会,半年见上一次,这是一个平均值,我问了同学之后了解的。这样的频率说句实话,就算从三线城市去一趟都能做到。而上交大的同学,以及他们的同事,应该都是很牛的,事实上确实是很牛的。但是真正牛起来还不是刚毕业的那几年,还要在3-5年周。处于学习期的我们说句实话,在一起除了相互鼓励,并没有多少的价值可言。同学之宜,确然真诚珍贵,但是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事,同事的同学,如果要和我们交往,肯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应酬你,那么你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和资源。3年后,你应该有这个价值,但是现在还没有。 讲完了这些,他承认,我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趁着态度软化,接着又从很热的电视剧蜗居聊到高企的生活成本。 先不说买房了,这些问题太过遥远,就和他从租房说起。先和他简单的算了笔经济账,如果月薪预计5000元,扣除五险一金20%左右的比例,然后再交上一月租房得要1500吧,再加上每月其他花销1500,一个月能剩的也就是1000元。虽然说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但还是要攒点钱的,如果家里不是很富的,属于大部分的80%的那个阶层的,那么总想在过年回家的时候孝敬下,也希望有一些自己可支配的收入。但发现工作一年,基本无剩余。 当然,还是要说这个交通。大城市的最大的弊端了。基本上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就是2个小时,6点30起床,7点到家这样的情况是很多见的。加上实习期的劳累,确实第一年并不好过,就会发现,所谓的生活其实离自己很远,什么陈奕迅的演唱会,什么交响乐团,需要的就是能好好休息。 有点太过夸张了。 和他这么一顿聊,他的态度确实是有点动摇了,当然这里边我是和我们公司所能提供的福利和机会结合起来讲的。说好好的考虑下,再给我答复。 不过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上海,呵呵。不得不说城市第一,岗位第二。 有时候更多的是无奈,当然当事人未必是这么认为的。 |
黎小姐: 有同感,我也曾搞过人力资源储备人才工作,开始也是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招了些应届毕业生作人才储备,给予他们实行岗前在岗培训,结果呢:他们在一年内陆陆续续走得 ...
hr代表的日子: 城市三线,企业未必三线。第一份工作,往高了说,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往低了说,是经验提升最重要的平台。所以重企业,而不重城市;选岗位而不选企业,是我的观点 ...
幸福飞娃娃: 我刚毕业现在在一个三线城市工作,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生活也算有滋有味,同学们都说我没追求,唉,其实我的追求就是太现实了一点,哈哈 ...
xiong184025: 就算其来了,三年之后,羽翼丰满,其不会走吗?公司不亏吗?还是招合适的人,不能强求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