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言出必"是" 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度量,更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然后可以成大器也。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很不容易作出判断。但是,如果这个人一向说话算数,那么我们多半都愿意与之结交。因为不管别的方面如何,只要他具备了这一点品质,那么他就是一个能够为别人负责的人;而既然他能够对别人负责,那么在自己与他交往的时候,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他说"是",那么结果就是"是";而如果他说"不";事情最终也如他所说。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有一种信任感。事实上,正是这种信任感为这个人赢得了广泛的朋友,从而也奠定了他事业成功的基础。 确实,在这个易动多变的社会里,几乎一切事情都难以肯定。火车会误点,飞机会失事,气象预报难免不准……你怎么能知道有着瞬时万变的大脑神经的人将要于什么呢?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那么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财富!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倒不一定就是庸俗的处世哲学。其实,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察奇观色,审慎地选择自己应付别人的方式。而长久地与一个人交往,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同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保持一致。与一个特别守信的人互相交往,我们也会对他很讲信用;但是与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同样会对他投桃报李。中国传统对"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从来都给予崇高的评价。有句俗话说:"上等之人,口说为凭;中等之人,立据为凭;下等之人,一无所凭。"可见人们对于"守信"二字,就不仅仅给予一般的处世原则上的肯定,而且把它视作划分一个人思想境界、层次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于守信的人,往往极为尊敬。而如果我们在自己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始终不渝地奉行这个原则,那么我们将要获得的就一定会比想象的还要多。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那么什么叫守信呢?"焦急的儿子问道。 "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而签字之后你才发现你将因为这分合同而倾家荡产,那么你也得照约履行。" "那么什么叫聪明呢?" "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这位商人指明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商业领域。既然你已经许下诺言,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经作了某个承诺,尤其是关于人们的未来及前途方面的承诺,你就必须履行诺言而不能失信。你的话将被人们一字不漏地牢记在心里,直至它被履行的那一天。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失信于人呢?"不要签订这份合同!"那位商人说。 这是精明的商人留给儿子的第二份遗产:虽说为人,是要言而有信,然而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事事都答应,言出必是。我们注意到,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对于别人总是很少许诺。他往往等到事情成功的时候才宣布自己当初的计划。对于这样的人,由于他在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主见,所以不管是什么人,也难以劝说他接受一个相反的意见。由于对"许诺"相当看重,所以,自己在考虑对别人有所保证时,也总是三思而后言。俗话说:"言多必失。"很有道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难于拒绝他们的要求,因为我们害怕这样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培养说"不"的本领,也需要在实践中一步步来锻炼,事实上,有一个办法可以在自己锻炼过程中逐渐培养这种本领:你只需要记住"言而有信"这四个字。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许诺不加节制,那么在多次许下不该许的诺言之后,你会发现它们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够实践的水平:这些事情你根本无法办到!于是你受到了同事的埋怨,而你自己也将对你的言而无信感到侮恨。一个人大概有两三次这样的经历后,就可以对自己的许诺十分慎重。 但也有更近的路可走。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有个清楚的主见,对自己有一个实际的判断,并且对同事能够理解自己这一点毫不担心,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同事所提出的要求超过自己能力的情况下,理直气壮地说"不"。因为如果你答应了,那么你就应当办到。如果最后办不到,那么你将承受的痛苦会远远大于你在一开始拒绝时所承受的顾虑。事实上,如果你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让朋友知道你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你为什么不能办到的理由,他多半会对你表示理解。 在自己心里,我们必须首先肯定一点,如果某个同事发现他要求你提供的帮助实际上是强人所难,而他却一味固执己见,那么,这样的人实际上并不适于你继续交往。如果将这一点肯定下来,我们就不会有良心上的负疚感。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的一样,方式本身很重要。对于一个同事说"不",与对一个生人说"不",情况大不一样。而我们也很清楚,这种方式最终要取得成功,要让这个"不"能够为别人所接受,就要让他委婉听为像说"是"的地步。因为你即使在自己的努力下并不能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你也在帮他想办法、出主意。这样,就会让他在心理上获得平衡,虽然在这件事上无法出力,但你毕竟与他一起分担着他的烦恼。关怀的价值,虽然在这个时候无法表现在更远的实际行动上,但在心理上的支持有时候比实际的帮助显得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