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发明创造?上海创造学会研究出来一种十二聪明法,也叫思路提示法,共12句话36个字。该法已被日本创造学会和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承认,并译成日文、英文在世界各国流传和使用。 十二聪明法具体内容 加一加 考虑可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需要加上更多时间或次数吗?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这样的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汇集建议,开讨论会,组合一下如何? 减一减 考虑可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吗?可以减少些时间或次数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点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什么东西呢?比如,拖鞋就是在普通鞋子的基础上减一减,减成最简单的方式,便于在房间穿。 扩一扩 考虑把这件东西放大、扩展会怎样?加长一些增强一些能不能提高速度? 很多产品都是扩出来的,例如,最初的台式风扇是放到桌子上的,如果没有桌子那怎么扇呢?于是便出现了落地风扇。空调原来是装到窗户上的,接着扩一扩,变成分体式,再扩一下,变成了柜式机,再扩大一下成了中央空调,事物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缩一缩 使这件东西压缩、缩小会怎样?拆下一些、做薄一些、降低一些、缩短一些、减轻一些、再分割得小一些行不行? 如上面的例子,随身听的发明,实际上就是“缩一缩”带来的发明。电热杯就是热水壶的缩一缩。 变一变 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运动、气味、型号、姿态会怎样?改变一下次序会怎样? 改一改 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它在使用时是否给人带来不便的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可否挪做他用?或保持现状,做稍许改变? 例如眼镜,原来镜片是用玻璃做的,光学性能不佳,而且容易碎裂;架子是金属的,很沉。于是人们便把眼镜架改为钛合金的,不变形而且很轻快;把眼镜片改为树脂镜片,更轻、更安全。 联一联 某个事物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达到目的吗? 学一学 有什么事物和情形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吗?模仿它的形状、结构、功能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 关于“学一学”,最典型的就是仿生学。例如,人们模仿企鹅的运动方式发明了沙漠跳跃机;从恐龙的巨大身躯悟出建筑学的道理等。 在文学领域、艺术领域也是如此。王羲之从鹅的滑水动作中悟出楷书的笔法。草圣张旭从公孙大娘的剑舞中悟出草书,有道是“功夫在画外、功夫在诗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告诉人们要博采众长。 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外行业和不同的领域内吸取营养,将其嫁接和杂交到我们所需要的地方。往往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东西一旦被用于本行业、本学科和本领域时,其价值常常是出人意外的。 代一代 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样东西吗?如果用别的材料、零件、方法行不行?换个人做、使用其他动力,换个机构、换个音色行不行?换个要素、换个模型、换个布局、顺序、日程行不行? 现在自来水管道再不用铸铁的了,因为铸铁的自来水管道用不了几年就会锈蚀,代之而起的是PVC管,只是这一“代”,水管的使用年限就大大提高。 搬一搬 把这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还能有别的用处吗?这个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吗?可否从别处听取到意见、建议?可否借用他人的智慧? 很可能一个平淡无奇的东西,搬到另外一个领域却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老局限在一个领域、一个范围、一个单位里打转转,要走出去,博采众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反一反 如果把一件东西、一个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世界上很多的发明都是通过反向思维而获得的灵感。 人的头脑中往往有些定式思维在阻碍着人们的进步和发现,因此,有人认为人的头脑中有三道鸿沟阻碍着人们的发明和发现。这三道鸿沟分别是理念的、文化的和能力的。有人认为因为文化和能力的原因觉得自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发明,也有的人在理念上不相信自己能有发现和发明。只有跨过这几道鸿沟,才可能有发明创造。 定一定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改进某件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规定些什么吗? 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美国首先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法。仅仅只是生产方法的改变,就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在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以及规定,以便有章可循,实行文件化制度化,这就是定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