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同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着。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有些小矛盾而发生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够"委屈求全"、豁达忍让,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维持和谐的气氛。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只会使大家都得不偿失。当然,能够忍让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坚韧品质的人。 陈毅同志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曾经被自己的同志当作投降了国民党的叛徒,捆绑了三天三夜,不给饭吃,还差点被枪毙。但误会消除后,陈毅不但毫不动怒,还安慰捆绑他的同志,这种豁达宽容,是一种不计个人恩怨荣辱的宽广胸怀,是值得敬佩的美德。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深明大义的忍让,遇事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往往能从顾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 当然,还是要分清忍让与怯懦的区别,对于那些消极现象,对不良社会风气,对横行霸道的坏人坏事,都不能忍让,而要据理力争,甚至去勇敢地斗争,因为这时候的忍让只会助长对方的气焰,而你自己的举动在别人看来也是懦弱无力之举。 同事相处要有忍让谦和的性格,以克制和忍让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但是过多的忍让,送来顺受,过于软弱,也是性格不成熟的表现。假如别人蛮不讲理地干涉或是欺压你的生活,你还是一味地忍让,那就不是豁达,而是怯懦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真正有工作经验的人应该既要有度量,也要有骨气,该忍让的时候要忍让,而遇到邪恶的东西,则要坚决地与之斗争。 这才不失豁达大度的真谛。 |